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2024 (110)
先做一道題: 北極熊的皮膚是什麽顏色的?
A. 黑色,B. 黃色,C. 紅色,D. 粉紅色,E. 白色。
好吧,我直接說結果。在寒冷的北極,為了盡最大可能吸收微弱陽光的熱量,答案:A。
那麽再問,北極熊的毛發什麽顏色?答案是:沒有顏色,是透明的管子,陽光可以直接曬進皮膚。管子裏有空氣絕緣,保暖。看著發白,隻是光線的反射。
衡量冷熱的指標是溫度。後來人們發現,同樣的溫度,如果風大,就更冷。於是就導出了風寒溫度,Windchill。沒有風的時候就是氣溫,但風越大,Windchill 就越比氣溫低。有很多公式,比如:
T(wc) = 35.74 + 0.6215T – 35.75(V0.16) + 0.4275T(V0.16),
?(V 是風速 mph, T 是氣溫 F)
但大約十年前,氣象預報裏的 Windchill 逐步被另外一個詞 Feels Like 代替。是不是很口語化。翻譯成“體感溫度”吧。因為除了“風寒效應”,其他因素的影響也很大。最主要的就是“水寒效應”。其他還有氣壓,海拔,日照,緯度等等。
水寒效應的最直接影響是空氣濕度 Humudity。我曾經寫過 夏天裏濕度對跑步速度的影響,露點,Dew point。對於冬天,濕度又是另外一個概念。會導致你失溫。
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不是越冷的地方濕度越大。看著北極附近常年冰雪,其實呢,是非常幹旱的。原因很簡單,水凍成了固體,冰,空氣裏沒水。連下的雪都是粉末狀的。沒在北方生活過的人不好理解。
要警惕的是,失溫事故經常發生在攝氏零度左右。我自己好幾次。最嚴重的就是愛達荷Boise馬拉鬆。開賽時華氏50度,一點不冷。後來下雨,進入峽穀以後連續“穿堂”大風,風寒效應,水寒效應相疊加,凍得渾身連續一小時瑟瑟發抖。後來發現自己“不冷”了,意識模糊,視力模糊,我知道,我真的失溫了。
甘肅石林超馬事故,按氣溫也不是特別低,遠遠比不上加拿大愛城的溫度。但在降水和大風的雙重夾擊下,二十幾位精英離去。我後來在高山越野時,也遇到過這種暴風暴雨的同時夾擊,出現了失溫的苗頭。
所以越野時,甚至馬拉鬆時,行動計劃和衣服穿著就要小心了,哪怕出發溫度是50度。氣象預報是山下城市的,你不知道山上的溫度,而且那些特殊地形,會有極端的局部“體感溫度”。我們所能做的,除了看氣溫,還要看風速和濕度,晴雨以及山口的地形。從而決定我們的計劃,是繼續還是等待還是撤回,取消。
一條原則是,貼身衣服不能含棉。羊毛的或速幹料子是必須的。棉的織物不但在打濕後會有摩擦(Chafing),而且會惡化失溫,失去保護作用。水的熱導大大高於空氣,當雨水打濕了織物,填充了空隙,首先絕熱的空間變成了熱傳導,奪熱量可達空氣的25倍;第二,水的蒸發也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雙重奪熱。
就好像,電壓不殺人,電流才殺人。氣溫低不可怕,奪取你身體裏的熱量的才是凶手。熱量的傳遞三途徑,對流,輻射,傳導。這是穿衣的理論基礎(可參考宇航服)。
另外,即使空氣濕度不大,沒有倍雨水打濕,人在寒冷的天氣下運動,你還是會出汗的。這非常危險,外麵冷,貼身內衣濕了。對於冬天的運動,我們常穿三層,貼身用快幹不吸水的,中間層隔熱的,外衣是擋水擋風的。不過還得考慮透氣性,不透氣,汗水就捂在內衣上了。這個穿衣組合,會隨著海拔,氣溫,風寒,水寒等不斷變化,同時和你的運動模式有關。徒步,滑雪,登山還是跑山,跑山的距離是多少。
(想到哪說到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