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開水"小考

(2024-04-01 15:00:58) 下一個

落花用"開水"翻譯 Open Water,很好玩,我也是接受的。開就是 Open 啊,叫開水很準確。反而,把燒沸的水叫做開水,並不準確。查了“開”字的原意,十幾個意思,都是和Open有關的。所以不大可能是中文原意。隻是在現代漢語裏加了一條解釋,表示燒沸了的水。

類似的,還有我說的“露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我是在抓眼球。其實 Dew Point 的正式中文就是露點。反而,最近些年的網絡用語,把這個詞曲解了。以致幾乎所有人都忘了露點的原意。

說回開水。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別,就在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愛喝開水。接待過不少老老小小的中國人,英文不熟,飯菜不可口,要找中餐。最關鍵的是要有開水。旅行中,如果沒有辦法必須得吃快餐,那就去麥當勞,因為提供開水。他們人手一個保溫瓶,沒有開水簡直沒法活了。

於是我真曾經去考證了一下。不錯,中國有茶文化,自古以來就有湯,早先的湯,指的是洗熱水澡。可以在一口大鍋裏燒熱了水,人進入鍋裏洗澡,汰湯浴。但是,弄得每個人隨時都要喝開水的地步,那並不是“自古以來”的事情。人們渴了就要喝水,但隨時能喝上開水,那卻不容易。所以這個“習慣”是最近才形成的。

一個原因,水會降溫,你要喝開水,必須有鍋在你身邊燒著。考究一點的,要有燒水壺。這個壺是泥土做的,叫做熱水罐。到用上金屬的鋁的或者鐵的不鏽鋼的燒水壺,那不過幾十年時間。那麽,除非你在茶館裏,怎麽可能一天到晚都有口鍋一直開著火呢?除了一天三餐,燒柴弄廚。而且一日三餐也是這百年間才定型的,古代一日隻有一餐,其他都叫“點”。一餐一點,或者一餐兩點。大戶人家才可能兩餐一點。早上都是點,叫“早點”。不一定開得了火。柴火珍貴,一般人家用不起。

燒好了,一般倒進一個大茶壺,也是泥土做的。放在桌上。如果量大,就倒在大木桶裏。問題是,燒過的水,放一會兒就涼了。喝開水還是不易。

喝開水的習慣,到了上個世紀才形成。這要歸功於英國的科學家杜瓦,1892年他發明了保溫瓶。1922年第一個熱水瓶被引進中國,但那時非常昂貴,隻有醫療係統用。1928年中國開始生產出自己的“熱水瓶”。於是1932年,民國政府開水提倡喝熱水,讓民眾逐步知道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煮沸來殺菌。

不過兵荒馬亂的,老百姓哪有機會喝開水。一個熱水瓶要城市裏全家人一個月的費用。朝鮮戰爭後,據說有細菌戰,新中國政府再次號召民眾多喝熱水,把水燒開了喝。雖有難度,但在大躍進期間,中國的熱水瓶生產開始規模化。到了1978年,中國的熱水瓶產量達到了1億個,每十個人就擁有一個熱水瓶。那個時候,熱水瓶還是昂貴,一個大約要3塊錢,而當時工人開始工作的工資才18塊。一般壯年的也就30塊左右。為了降低成本,把昂貴的外殼用竹子做,售價可以降到2塊以下。最關鍵的是瓶膽,那還是要1塊錢一個。抽真空的瓶膽一旦打破,砰的一聲,很多人還是很心疼的。六七十年代,一個辦公室裏有一兩個熱水瓶,那是很有檔次的。結婚的時候,熱水瓶也是很好的禮物。一般送兩個。

水可以保溫了,隨時都可以喝熱水了,但燒開水還是麻煩。電是80年代後逐步普及,之前靠柴火或煤炭來燒。於是,各個單位、學校、工廠,就產生了各自的鍋爐房,專燒開水。然後大家排著隊,一手拿兩個熱水瓶去打開水,一瓶1分錢,一般是用五花八門的開水票。再後來,電水壺普及了,電也多了,允許用電燒,簡單多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開水房。

開水這個詞,也不是最早的叫法。那時叫熱水。後來發現,水要燒沸騰以後才好,又有了 沸水、滾水、熟水各種叫法,也不統一。後來慢慢細化,把正在開或者剛開的叫沸水,稍微涼一點的叫溫水。至於開水,因為寫法簡單,容易上口,逐步從口語變成了統一的詞。但定義還是不大明確,大概指已經沸騰過,而且還很燙的熟水吧。但是熱水瓶卻不怎麽叫開水瓶。叫暖水瓶,保溫瓶和熱水瓶的更多一些。

現在,一般人家裏幾乎沒有了熱水瓶。我家有不少,但不再是那種鍍銀的玻璃保溫瓶,而是REI裏麵賣的越野用不鏽鋼膽保溫杯。冬天跑步後喝一碗熱湯。家裏麽,有熱水壺,可以燒兩杯“開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