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大跑姿:滑翔式與羚羊式

(2022-09-22 14:28:32) 下一個

大家都想跑快,也都不想受傷,於是對正確跑姿的探求可謂饑渴。但談何容易。於是很多人根據看來聽來的片言隻語,加上自己的理解,就試著實施了。其中不乏很多不準確甚至錯誤的理解。昨天旺旺的貼,我看有兩處要說明一下:

1,“向後蹬腿”。不對。蹬,是個向後的動作,很猛烈,傷膝蓋。應該是腳落地之後,另一隻腿和全身向上向前爆發牽引力,帶動後腿。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後腿當然要承受巨大壓力。但時間點極其關鍵,向後瞪,是朝後的衝擊力,應力大。向前拉,後腿則受壓力,應力小。向前牽拉,需要練就強有力的肌肉係統。

2,增加步頻。祝賀已經嚐試180。不過,也不要有種錯覺,步頻越快越好。我在下坡時,步頻最高達到了288。平地跑,第一次波馬終點線衝刺,達到了245。小步高頻,對保護機體,節省能源,跑得長久,那是一定有好處的。不過,對於專業選手或者精英選手,恐怕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小時候跑步,沒有專業訓練,全天然,全自然,100米,步幅大。這個習慣,到現在的長跑,要改。采用小步高頻。你要是不能跑到180以上,真的得練一練。這樣才能跑長久。可是,小步高頻也可能有天花板。精英選手,比如很多非洲的長跑選手,卻經常步幅很大。1.60米不到的小個子,步幅1.80米以上的多的是。

速度 = 步幅 x 步頻

公式簡單吧?

速度 (每分鍾多少距離) = 步幅 (每步的距離) x 步頻(每分鍾多少步)

所以,要速度快,提高步幅和步頻,就這兩樣東西,真簡單啊。哈哈,別打我!按照落花的說法:“老子知道怎麽做,就是做不出來!”

步頻,是有天花板的。180,190,200?還能多快?205?那麽,要跑快,隻能提高步幅了。但這是高級教程了。你先把步頻提高到能自如跑200了,我們再重新來談步幅。這時一般已經BQ,年跑量大概2000了。

下麵這個視頻的兩位選手,是2011年Kona 世界鐵人錦標賽的冠亞軍。右邊102號,英國Chrissie,冠軍,8:55:08。她最後的馬拉鬆成績是2:52:41;左邊的是101號,美國 Miranda,8:57:57,亞軍,馬拉鬆2:52:07。姐妹倆的跑姿實在是太帥了。但是,她們是典型的兩種不同的跑姿。

101號Miranda,采用的是最典型的“羚羊式”,Gazelle。也就是跳躍式:

1)步跨非常大,

2)步頻小,Cadence小於90,(步頻180以下)

3)身體上下波動大。可以看她的頭部,

4)後腿折疊大,腳打後腦勺;

5)每步空中“飛行”時間長。

6)大腿打開不大。前小腿和後腿經常平行。

102號Chrissie,采用的是最典型的“滑翔式”, Glider。

步跨小。步頻高(192-194),(Cadence 96-97)。奔跑時幾乎沒有上下波動,頭頂保持水平不動。腳底離地隻有幾寸,飛行時間短,大腿打開角度大。

按理說,羚羊式增加了每步上下波動的動能,不經濟,耗能大,不應該提倡。但這樣的“輕鬆”卻無法打破瓶頸,戰勝別人而奪冠。所以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增加體能,費更大力氣,在空中飛。

後麵還有很多其他選手,比如 Sonja, Jacob,多看看可以體會這兩種技術的區別。

 

如果你看不出她們倆的區別,可以看看非洲羚羊的一種,瞪羚是怎麽奔跑的。特比注意01:43處。它們一步能在空中飛行差不多20米!

請注意,它們並不是向後蹬腿,而是靠身體奮力向前,觸地後才依靠反推力前行,此時膝蓋是彎曲的。01:51

而對於滑翔式,可以看看河馬。它們跑得也很快,但上身不動,沒有上下的劇烈波動,全靠“小步快頻”:

也可以看看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種動物:鴕鳥和袋鼠。

鴕鳥是典型的“滑翔式”,身體幾乎不上下運動,隻靠兩腿快速高頻地奔跑;

而袋鼠相反,是典型的“羚羊式”,每步都是靠跳躍,大距離地在空中飛行。

局部分析:

那麽,我們采用哪種技術呢?

對於大部分長跑者,我們還是采用滑翔式,以節省能源。特別是年紀偏大的,體重偏大的,距離長的比如全馬、超馬,鐵人。適合於“耐力型”選手。

相反,“羚羊式”技術,使用於競技性選手,年紀輕一些的,體重也比較輕盈的。特別是精英選手,那你是非掌握這個技術不可。因為全程差不多都使用了“爆發力”,所以更適用於短距離的比賽,比如半馬以下的。當然,如果你特別精英,把全馬當作短距離,那就上吧。

對我自己來說,我一般在最後四英裏比賽中謹慎使用,如果當時感覺好,還有餘量,那就是用“羚羊式”超人,比如這次的舊金山馬拉鬆。

這是進一步的技術分析。

最後這個,獻給我親愛的落花。哈哈哈哈~~~~~

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