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今天跟了一個帖,等過一會兒看,居然好多跟帖。我好像闖禍了。那個關於一半不能上高中的事情,我看了就覺得奇怪。就怪那種文體,好像叫“蝦尿體”,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當然這種新聞絕對不是我想出來的。我哪有這種創造力。不著邊際的。
我倒是可以說說我知道的。因為下麵看到了一個詞,“分流”。我想也可能是新加坡傳過去的。那就是新加坡施行了40年的“小四分流”。臭名昭著,怨聲載道。
分流,是英文的 Streaming Syetem翻譯成的華語。當初產生的時候,也是好心。因為各個種族,各家的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參差不齊。某些群體,怎麽學,總是考不及格,很傷學生的自尊心。為了公平又不能給不同膚色或者經濟不同的人出不同的考卷。怎麽辦呢?有人提出“固打製”,別奇怪,就是英文的Quota。現在馬拉西亞還在用。這是明顯帶有種族色彩的。新加坡不能這麽幹,所以分流製就產生了。
一開始時小學三年級就分流了。到我們那個年代,變成小四分流。考試,成績好的上快班,學的東西多,考不好的就上慢班,學的內容少。但是,每個人都能及格,期末成績單拿回家。皆大歡喜。新加坡因為是多種族多語言的國家,所以英語為通用語。小學主課四門,英語,數學,科學,母語。分流後,按成績分成EM1,EM2和EM3。E就是英語,M是母語,Mother Tongue。我英語過關了,被分到EM1,英語和華語都是主課。EM2呢,母語算副課。EM3的學生,母語幹脆不作要求,算選修課。所以在香港學英語,隻會英語的是有錢人。而 在新加坡可能相反。在我們那個年代(20年前),隻會英語不會華文的,那是成績差的,沒有機會學華語(或者其他母語)。
新加坡是精英治國,大約是15%的人控製著這個國家的管理層,有點像中國的黨員治國。時間久了,這個小四分流的陰暗麵就出來了。四年級,孩子還沒玩夠,還沒開竅,卻一考定終身。有些孩子成熟晚,被你小四一分流,一輩子就這麽定了。或者那次考試沒有發揮好呢?剛好生病了呢?
到了中學,再一次被分流。這次是A水準,O水準,N水準。你在美國可能不懂,如果你是英式教育體係內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麽。新加坡沒有高中。隻有中學,四年製。完了以後,大約15%的人進入“初院”,JC,Junior College。我是華僑初院的。相當於大學預科。兩年後考大學。那個比例我不太清楚,但不會低於10%,也不會高於20%。而對於絕大部分中學畢業的,O水準,進不了JC,就去“拋力”,Poly。相當於中專或者大專,三年製。出來就工作了。而成績最差的大約15%,進入ITE,職業學校。畢業當然也是工作。這樣,不管你成績好壞,都能學到一樣技能,有碗飯吃。當然前途是不同的,工資水準也不同。
那麽中學畢業大部分人不能上大學了嗎?也不是,大學的門還是敞開的,就是門不夠寬。我那個時候新加坡隻有兩所大學,NUS,NTU,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如果你在“拋力”成績好,Top 5%,你可以上大學。而且學分可以轉,而且大學生三年。這樣,和那些當年上JC的同齡畢業。人家是2年加4年,你是3年加3年。很多人自摸生路,拋力畢業後,到國外上大學。有點兒像美國的Community College轉大學。
是金子總會花光的,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比如Jack Ma。如果被這些分流製度卡死,那也很可惜的。新加坡的小四分流製度,大概在2024年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