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題詩見賞拔奇才

(2014-03-16 19:24:58) 下一個

 

    古代讀書人欲求上進,寫些能顯示才華和識見的詩文自我推銷一番,說是尋求知音見賞,實則希望對方接見或擇機引薦等,謂之“幹謁、幹請”。如果隻想入仕求官,則謂之“幹祿”。這種投詩問路,如果不是死乞白賴,通常當屬風雅做法,不管怎麽說,總比送“黃白米(黃金白銀)”去打通關節腐敗幹部強。底層讀書人大都十分清苦,寒窗攻讀,有時連下鍋的米都無有,更何況那些能買動鬼推磨的“黃白米”呢?呈奉一兩首詩詞,顯露點才華,“以文會友”,即使高官不予理睬,也不太丟麵子;一旦得其厚重,稱知音稱恩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乘便東風,獲得展示才華的機會,就此振翮雲天,聲動九野也未可知。

    今天的才子在人才市場投放百十份簡曆,逢著“泥牛入海無消息”,便感到非常委屈,其實古代入仕或出門做事,若非龍虎王孫機會易得,也四處碰壁,十分艱辛。唐朝張固《幽閑鼓吹》載,白居易初至京城,曾以詩拜謁著作郎顧況,顧況一看“白居易”三字,對白居易道“米價方貴,白居恐怕不易”,待讀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諸句,立即刮目相看,說“道得此等語者,居即易矣”,不但推薦了白,還為之延譽,白自此聲名大振。看來,知遇與否,有無真才實學當為首要。社會複雜,不公平的事古今都有,華蓋當頭,機會不來,上帝不解詩文又不接聽電話,怎麽辦?才華之外,就是靠信心了,隻要不做自賤人格的事,等待也是一種守望。李白為求薦寫過《上韓荊州書》,雖在他人簷下低眉說話,卻氣骨棱棱,“詞調豪雄,到底不作寒酸求乞態”,守住的“自是青蓮本色”(《古文觀止》評語)。

    清初有首詩見得寒士求薦的誌氣。順治年間,因為督學官錄取名額非常有限,普通士子入場最難。通常是選擇有名氣或得上層抬舉的士子優先入場。龍虎王孫當然不乏權貴重臣力薦,啥時候都吃香;寒門子弟沒門路,“負才無名者,多不得預”,隻好投詩問路,祈願賞拔,即便番番都成夢境泡影,縱有些許希望,亦應萬分努力,魚躍一試。當時鄉間才子吳鳴珂既沒名氣又沒後台,遂求賞於巡察使,待巡察使出巡時趁機呈詩。這位巡察使想當場考查吳的水平,見岸邊小童正以竹竿擊水,“渹然有聲”,遂命吳鳴珂賦詩。吳是真才子,即刻作七律一首,曰:“誰把琅玕杖碧流?一聲衝破楚天秋。千重巨浪分還合,萬斛明珠散複收。紅蓼灘邊驚宿雁,白蘋洲畔起眠鷗。此間料得無魚釣,收拾絲綸別下鉤。”

    詩寫得不錯。一問喝起,突兀有力。次句隻拈“一聲衝破楚天秋”承下,那是對應巡察使的命題“渹然有聲”而說的。中間二聯寫“巨浪分合、明珠散收、驚宿雁、起眠鷗”皆依著“有聲”。結尾矯起,說雖然“有聲”,動靜不小,但是如果“無魚”,對不起,本才子準備“收拾絲綸”,往“別處下鉤去也”。別,指另一處,不能作“莫”解。吳鳴珂明做幹請,顯露了才華,卻不卑不亢。這投詩問路問得精彩,還顯出清骨誌氣,巡察使深受感動,果然舉薦了吳,吳遂得以入場應試。後來,吳憑著真本事,登第做官,那是後話。

    袁枚的《隨園詩話》推舉過翁承讚的一首小詩,值得一讀。某年春暮,翁承讚見僧寺牡丹開放,俗客熙熙攘攘,爭相奉迎,卻無人賞識殿角的長鬆,覺得世情炎涼如此,寫過代鳴不平的詩:“爛漫香風引貴遊,高僧移步亦遲留。可憐殿角長鬆色,不得王孫一舉頭。”首句寫牡丹花開觀賞盛況,次句說佛門素不動心的高僧亦為豔麗富貴的牡丹閑步遲留,可見流風之厲害;結尾不說殿角長鬆有多麽高大,卻以“不得王孫一舉頭”,寫盡世俗之勢利,也側筆現出長鬆的偉岸氣象。此詩章法嚴謹,必須細細體味,方解得詩心結撰之妙。

    其實,人與物、物與物相較,近似處甚多,譬如負才不遇就頗似長鬆,雖然清高自是,無奈機會輾轉不來,能屈居殿角,耐得住寂寞,也洵非易事。前年隨好事友人去南方“觀摩”一次書畫拍賣活動,見那些胡亂塗抹的亂七八糟竟然搶手,拍價忽忽躥高,一百多萬下來,財大氣粗的買家們居然都“相安無事”,談笑風生;隻是冷落了廳角諸多真有水平的好畫,豈不氣煞人也。

    人生不易,懷才不遇在所難免,像吳鳴珂那樣被賞拔的機遇畢竟太少,如果能像吳鳴珂那樣沉得住氣,冷靜對待困厄,不僅須有真才實學,還得具備相當的膽魄,珍惜每一次機會,艱苦跋涉,終究會有出頭之日。這就是曆練。隻希望百事順遂,或鑽營找關係,或使邪門歪招,一出溜進了死道,詩文作得賽李杜也無濟於事了。

    記住,曲折的人生旅途,時有終生難忘的風景,隻要光明正大,隻要盡力付出,隻要不是邁腿從樓上跳下來,你就不會輸。(作者:林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