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近體詩的格律

(2013-07-21 13:11:43) 下一個
文章來源:http://140.111.130.21/scweb/stufile/files/%E6%A0%BC%E5%BE%8B.doc.

       業餘寫作近體詩(絕句、律詩)的人不少,但能寫出合乎格律近體詩的人卻不算多。因此將自己學到的一些近體詩格律知識寫下來,供有心寫作近體詩的人參考。但由於本人對於近體詩格律方麵亦不算十分專精,若文內有任何錯誤,請諸位詩友不吝指正,以免讓不才我誤導別人。
一.字的平仄
       要寫個合律的近體詩,第一要件便是分辨出每個字的平仄。由於近體詩各字的讀法是以古音為依歸,因此辨識字的平仄,對於使用國語發音的我們而言,確實比較難些。為了正確辨識字的平仄,我們多半需藉由詩韻之類的書籍來進行辨識,一般最常用的為"增廣詩韻集成",在書店大都可以買得到。不過作者已將之打成電子檔桉,讀者可直接點擊參考。"增廣詩韻集成"內將所有字分成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共五部,前兩者為平音,後三者為仄音。平音之所以分成上平和下平兩部,主要是因平音的字較多,並沒有特殊意義。不過使用"增廣詩韻集成"來辨識字的平仄,還必須注意下列兩件事:
       "增廣詩韻集成"並未涵蓋所有的中文字,因此有些字無法在"增廣詩韻集成"中找到。此時,隻能藉助像中華書局"辭海"之類的大辭典,裡麵大多會標明各字所屬的韻部。
       每個字不一定隻屬於一個韻部,也就是說,有些字可能為平,也可能為仄,完全視其意義而定(就像破音字一樣)。這點在"增廣詩韻集成"裏比較不容易辨識出來,因此也是必須藉助辭典來辨識。
二.押韻
       近體詩為兩句一組,為了求每組詩句的音韻和協,因此在每組詩句的最後一個字均使用共同韻母的字,以達到音韻和協的效果。不過,同樣也是古音的關係,目前國語同韻的字,在古音上卻未必是同韻。因此在韻字的選擇上,我們也是必須藉重詩韻方麵的書來挑選出正確的韻字。例如"增廣詩韻集成"將韻字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一共106韻,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使詩中的每一個韻字都同屬於某一個韻部。當然,每個韻部的字數有多有寡,押不同的韻部在寫詩上便有易有難,因此初學者最好先挑選韻字最多的上平四支韻來做韻腳,比較不會有辭窮之感。另外,由於我們目前吟詩時,多以國語發音,因此使用古韻作詩,有時反而覺得不押韻。為了顧及於此,在寫近體詩時,最好能挑選同一古韻中,國語亦同韻的字做韻腳。隻不過這樣一來,能使用的韻字會大幅減少,寫詩的困難度便更高了。要不要這樣做,便由讀者來自行決定。但不管如何,總是必須以古韻為依歸,這已是約定成俗的事了。
       近體詩在押韻上,除了必須使用同一韻部的字外,還有一些禁忌是必須遵守的:
多用平韻:因為平音適合表達不盡情意,而仄音偏側不平,較不適於短章表達。而且從古自今,仄韻的近體詩非常罕見,因此儘可能不用仄韻入詩。
       不得重韻:押過的韻字不能重複再押,也不能再押和其同義的韻字。例如押過愁字,便不能再押憂字,其他像芳和香、車和輿、花和葩等均是。
       不可僻韻:太生僻的韻字最好不要押。
       另外,就如同"字的平仄"一節所講的,同一個字在不同意義時,可能會落入不同的韻部,因此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這類情形,以免誤用韻字了。
三.句的平仄
       為了使整首詩有抑揚頓挫的音調,詩句中每個字的平仄亦有一定的規定。雖然合律詩句的平仄變化多樣,但多從基本格式衍生而出,因此以下我們先說明基本格式的推衍方式。
先訂出偶數字之平仄(每兩句一組)
       同組詩句中,前後左右之偶數字均兩兩相反(稱為對法)
x平x仄x平x (x表還沒決定)
x仄x平x仄x
       不同組詩句相接時,相接之詩句偶數字平仄相同(稱為黏法)
x平x仄x平x
x仄x平x仄x
---------
x仄x平x仄x (沿用上句平仄)
x平x仄x平x
---------
x平x仄x平x (再沿用上句平仄,可一直延伸下去,如排律)
x仄x平x仄x
       由於由第一句第二個字的平仄,便可定出整個詩句的平仄架構,因此若全詩第一句第二個字為平音,便稱為平起,若為仄音,便稱之為仄起。
       訂出韻腳的平仄,不押韻與押韻字的平仄要相反,而且和詩句中偶數字的平仄無關。各組詩句的第一句(出句)不押韻,第二句(對句)才押韻。至於全詩的首句可押可不押,不過一般七言詩均傾向押韻,而五言詩則傾向不押韻。
       決定其他奇數字的平仄。所有奇數字的平仄,均和其相接的偶數字平仄相同,例如:
x平x仄x平韻 ----> 平平仄仄平平韻
       不過和韻字平仄連在一起時,句尾第三字要特別考慮。當句尾三個字連續為平音或仄音時,便必須改變句尾第三字的平仄,以避免有句尾連續三平音或三仄音的情形。例如句尾為平平平或仄仄仄,便必須改成仄平平或平仄仄。
       依照上麵的方式,便可推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共三十二種基本格式,而不必再去強行背誦這些基本格式。依照基本格式寫出的詩句,當然是必定合律的。不過要依照基本平仄格式寫詩,有時難以成句,因此我們可以從基本格式中再推衍出一些合律的形式。寫詩有句俗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其他的合律形式,便是依此而來的。但在更動奇數字的平仄時,必須避免下列幾種禁忌:
       不得犯孤平:也就是詩句中不能有仄平仄的形式,例如仄平仄仄平,便是犯孤平。
       不可三平調:也就是句尾不能有連續三個平音或三個仄音的情形,例如平平仄仄仄,便是三平調。雖然三平調嚴格說來不算違反格律,但為使絕句律詩與古詩有所區別,因此近體詩寫作已多避免出現三平調的情形。
       上麵這些禁忌說穿了,隻是要確保首尾兩字以外的所有平音字,均有相同的平音相連。也就是說,一個字是平音,那麽在它之前或之後便至少要有一個平音的字存在。以下便是一些推衍的例子,讀者可以確認看看:
平平仄仄仄平平(基本格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基本格式)
仄平平仄仄
四.拗體
       拗體,是一種違反前述平仄禁忌,或基本格律偶數字平仄,但也算合律的詩句平仄格式,可分成本句自救、對句自救、特殊句法等三種。所謂拗救,其實就是基本格律上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便在後麵該用仄聲的地方改用平聲,以為抵償;而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便在後麵該用平聲的地方改用仄聲,以為抵償。
       本句自救:同一個句子裡,第一字該平而用仄時,則第三字該仄改用平。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 (拗) 仄平仄仄平平仄 -> (救)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拗) 仄平仄仄平 -> (救) 仄平平仄平
       對句相救:出句(奇數句)某字該平而用仄時,則對句(偶數句)同位置的字該仄改用平。例如: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另外,七言絕句或律詩的首字拗時可不救,即使造成犯孤平亦同,例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仍屬合律,不過通常傾向救之,音調較為和協。至於特殊句法我們後麵會再提到,不過一般不建議使用。
五.律詩對仗
       律詩除了前述的規則外,在第二、三組詩句中,均必須相互對仗。對仗時可以上下句相對,也可以隔句相對(即兩組詩句互對)。在講求對仗時,應儘量避免合掌,也就是上下兩句的內容用意都相同的情況。
六.格律綜整
       以下對近體詩格律再做進一步的說明與綜整,但最好先弄懂基本格律後再來研究。
1. 七言絕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五言絕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這正變之分是從唐人絕律統計出來的,以多見者為正,少見者為變。
2. 近體詩用韻甚嚴,無論絕句、律詩、排律等,都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得通韻。出韻為近體詩的大忌。古來近體詩之出韻者,千首中難見一二,何況千數百年來,傳抄難免有誤,自然不可為訓。
3. 近體詩以平韻為正例,仄韻非常罕見。仄韻絕律,往往也可認為入律的古風,因為近體詩畢竟是以平韻為主的。
4. 原先詩的首句本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餘的,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詩人們往往從這多餘的韻腳上討些自由,所以有偶然借用鄰韻的辦法。盛唐以前還偶一為之,但到了宋朝卻成了一種風氣。首句借用鄰韻可分為八類:東冬、支微、魚虞、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肴豪、庚青蒸、覃鹽鹹。
5. 盛唐以前並不十分講求黏對,尤其黏法更不重要,但到了宋朝以後,黏對便已成為金科玉律了。
6. 詩病中,孤平最重,失對其次,失黏再次,上尾最輕。所謂上尾便是相鄰兩聯的出句句腳聲調相同,例如都是上聲或去聲等。此外,亦應避免兩個同調的仄聲在一起,如”上上”等。若能做到一句之中,四聲遞用,出句句腳上去入俱全,這便是詩學格律的最高境界。
7. 七言詩句第一個字的平仄,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可以不論。
8. 五言詩句或七言詩句後五字不是”平平仄仄平”者,第一個字可以不論平仄。
9. 五言詩句或七言詩句後五字中的第三字亦可不論平仄,合標準式為正例,不合標準式為變例。因此種變例拗體會與古體詩格律溷淆,應儘量避免,否則也應儘量救之。
10. 本句自救:同一個句子裡,第一字該平而用仄時,則第三字該仄改用平。本救法可與對句相救合用,即本句自救而對句又相救。此例包括: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上述兩種格式在中唐之後已成為風尚,可不視為拗)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11. 對句相救:出句某字該平而用仄時,則對句同位置的字該仄改用平。
12. 特殊句法:”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多數用於尾聯的出句,為唐人的一種風尚。
13. 特殊句法:”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後五字同),即出句第四字拗,而於對句第三字救。通常置於起聯。此類特殊句法不得用於排律。
七.以下則再舉例說明全部的拗救格式:
1. 七言第一字拗,可不救。若救之,則:
       本句自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不允許(犯孤平)
       對句相救:對句第一字平仄相反即可,但對句若為仄平仄仄仄平平,應再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仄平平。當有此種情形時,出句可再本句自救,則聲調更為諧和。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仄x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同)拗時,除非是平平仄仄平的格式,否則可不救。若救之,則:
       本句自救:
仄仄平平仄 -> 不允許
仄仄仄平平 -> 不允許
平平平仄仄 -> 不允許
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仄平
       對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不允許(犯孤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3. 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同)拗時,應儘量救之(宋人則多拗而不救):
       本句自救:
仄仄平平仄 -> 不允許
仄仄仄平平 -> 不允許
平平平仄仄 -> 不允許
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仄平
       對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仄,x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不允許
4. 對於五言平平仄仄平格式拗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同),雖可本句自救,但常伴隨出句五言第三字拗之對句相救,成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此外,又常與特殊格律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共用,成為: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5. 綜合上述,七言第一字拗救較簡易,甚可不救,故不再贅述。五言合律的格式大體可列表如下:
仄起,計8種
x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基本式)
x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本句自救)
仄仄仄平仄,x平平仄平 (對句相救與本句自救)
仄仄平仄仄,x平平仄平 (特殊格律,用於起聯)
仄仄仄仄仄,x平平仄平 (特殊格律,出句需有入聲字)
平起,計6種
x平平仄仄,x仄仄平平 (基本式)
平平仄平仄,x仄仄平平 (特殊格律,用於尾聯)
       因此雖然拗救體例甚多,但實際合律的形式並不多(以五言第三字之拗必救的情況而言)。讀者可依上述整理出來的五言詩句合律格式作詩即可,若七言則隻要上頭加兩個字,並注意偶數字的對法即可(第一字可不論)。
 
附:近體詩的寫作技巧
這邊我隻做一些簡介節錄,較詳細的資料可自行參考相關書籍。另外,Slow Hand所寫的"笑談修辭學"也頗有助益,可到相關詩學網站尋找。
一. 修辭的手法
凝煉
盡量以最少的字表達最深的意境、最多的意思,使得字字著實,無一虛設,讓文氣更能增強。
倒裝
顛倒詞句的順序,以動化平板的言辭。例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將浣女歸、漁舟下寫成歸浣女、下漁舟,增添詩的變化。
變調
改變詩詞斷句的節奏,增加詩句的新穎。例如: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二. 詞句的表現手法
鋪敘
利用華麗的詞藻反覆地加強所要表達的意念,因此稱為詩的美麗外衣。但若全部引用鋪敘的技巧,將使得所作之詩失去內涵,流為風花雪月之作。例如: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衿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尺冰,愁雲黲澹萬裏凝。
詩句中一再點出冰寒之情況,一句比一句強烈,讓人感覺真的天寒地凍。
襯映
利用比較性之詞彙或句子,相互對比,以突顯出所要表達的意念。例如: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利用萬重山來襯出輕舟之快。
引喻
引喻的技巧,在詩詞中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藉由非主題之事物,點出主旨,增加了詩詞的含蓄美。例如: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上灘。
引用多項事物來點出琵琶之聲韻。
典故
由於詩詞的句數不多,難能完全表達意念,若藉由相似之史實、詩詞、經典等描述,更能點出詩的意境。例如: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藉由劉禪信任宦官亡國之事,點出憂懷國事之情,並希望皇上能親賢臣、遠小人之意。
三. 意境的塑造
意象:要寫出詩人心有所感時所在的環境,如外在的人事景物等等。
感情:要寫出詩人內心的感覺,這個感覺必須是經整理過、更進一層,能讓讀者細細體會的。
思想:整首詩必須抓住詩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這思想是要讀者能夠認同、接受的。
宋詞的格律
宋詞的格律,大抵和近體詩的規則類似,但其規定卻更嚴。每首詞牌均有其定式,該用平時必須用平,該用仄時必須用仄,甚至韻腳的平仄亦有規定。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隻要了解了近體詩的格律,再來看宋詞的格律便會覺得很輕鬆。以下作者便對詞譜和韻部這兩部份做些說明:
詞譜
每首詞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處為平、何處為仄、何處要對仗、何處要重複、何處要換韻等等,都有其規定。將這些規定寫下來的詞牌格律,便稱為詞譜。由於詞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種以上,而且每個詞牌甚至有多種詞譜變化,因此作者在此亦無法一一列出。欲寫宋詞的讀者,必須自備一本詞譜,例如"白香詞譜"或是蕭繼宗著之"實用詞譜"等等,方能進行宋詞之寫作。以下我舉一例子說明如下:
相見歡(又名憶真妃、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烏夜啼、月上瓜洲)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例子:
南唐後主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南唐後主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詞譜代號說明:
0 : 可平可仄
1 : 平聲
2 : 仄聲
3 : 上聲
4 : 去聲
5 : 入聲
6 : 平韻
7 : 仄韻
8 : 上韻
9 : 入韻
V : 換韻
... : 過段
韻部
宋詞的韻部較近體詩寬,主要在於宋詞的韻腳允許通韻,也就是幾個互通韻部的韻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東、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陽可互通等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韻,部份和上平十灰韻互通,部份和下平六麻韻互通,兩個部份是不能同時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釐清,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準備一本詞韻來查比較好,如"詞林正韻"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