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和汪精衛
荊軻和汪精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嘿嘿,我想我必須不得不請大家把自己對他倆兒的個人感情稍微放下一會兒,隻看事實和證據。
這裏我隻舉兩個重要的荊軻和汪精衛相似的地方
一,他倆兒都會寫詩
特別是他倆兒的詩不僅都為很多人喜愛,至今還感動不少人,雖然不包括我,嘿嘿,我就不在這裏抄了。
二,他倆兒都是他們的敵人講的
先說荊軻,他的故事傳來兩千年了,家喻戶曉,而且是各種各樣的方式講,包括大片都可以說傳遍全球了,所以,我就不在這裏講了。
但是,我必須簡單的說一下我說“他倆兒都是他們的敵人講的”意思。
荊軻的故事相當於公司A的CEO雇刺客荊軻去殺公司B的CEO,然後荊軻進了公司B的辦公樓,後來的故事是B的CEO文武雙全親手揮劍斬刺客於腳下。
沒辦法,荊軻進了公司B的辦公樓,後來的故事隻能是公司B來講。
事實如此,如果你相信荊軻,你就必須相信秦始皇講的荊軻的故事,即便完全可能是秦始皇加的私貨你也得信,那就是秦始皇文武雙全親手揮劍斬刺客於腳下。
再說汪精衛,他的故事是清朝朝廷講的,也就是說朝廷以刺殺攝政王的罪名抓了他,因為我不知道汪精衛做了什麽具體的刺殺攝政王的事情,所以,我百分之百誠心實意滴請求任何網友,如果你知道汪精衛做了什麽刺殺攝政王的事情,還請告訴我,先謝謝啦!謝謝啦!
gulala網友說的多麽好啊,gulala網友說:“原來朝廷抓汪哥兒是為了找女婿, 找他作詩填詞”,就是嘛,汪精衛刺殺攝政王的故事是清朝朝廷講的,嘿嘿。
但是,有一個清朝朝廷講的故事大家沒注意,那就是沒有嚴刑拷打gulala網友稱的汪哥兒,沒有用酷刑想方設法讓他招供,至少沒有毀帥哥兒容,帥哥兒還是帥哥兒,朝廷的監獄還是挺文明的啊,嘿嘿。
沒辦法,事實如此,如果你相信汪精衛刺殺攝政王的故事,你就必須相信朝廷,包括朝廷的監獄還是挺文明的啊,嘿嘿。
唉,可惜的是他的故事沒有公認的細節,因此,我百分之百誠心實意滴請求任何網友,如果你知道汪精衛做了什麽刺殺攝政王的事情,還請告訴我,先謝謝啦!謝謝啦!
我在我的帖子《汪精衛沒有刺殺攝政王》裏抄了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我還給了鏈接: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B1%AA%E7%B2%BE%E5%8D%AB!
汪精衛“謀刺”攝政王的故事的地點是“無定論”是“維基百科”說的,不是我說的。 這麽重大的案子的地點是“無定論”,不能說我不公平吧?
我甚至抄了網絡名人林思雲的原文“真實的汪精衛”,而且也給了鏈接: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wangjingwei_linsiyun.htm!
我以為凡是熟悉林思雲的網友都不會說林思雲對汪精衛不公平,反正我認為林思雲至少是不會寫對汪精衛不利的文章的。如果你認為林思雲貶低汙蔑汪精衛,那是你的自由,我也沒辦法。
其實呢,林思雲的文章“真實的汪精衛”說汪精衛搞了兩次謀刺。
第一次”刺殺“:
“炸彈運到北京後,喻培倫和陳璧君也趕到北京,他們一起商量暗殺的具體計劃。第一次暗殺行動是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洵貝子和載濤貝勒(貝子和貝勒為清王室的爵位名,親王之下為貝子,貝子之下為貝勒)。2月底載洵和載濤從歐洲訪問返京,汪精衛等人準備在載洵和載濤走出前門車站時,投擲炸彈炸死載洵和載濤。當天汪精衛、黃複生、陳璧君三人雇一輛騾車前往前門站,汪精衛和黃複生攜帶裝有炸彈的皮箱在車站門口等候,陳璧君則在騾車上接應。但沒有想到當時清廷正搞廉政運動,載洵和載濤不擺架子,混雜在一般民眾中一起出站。由於出站的人群中戴紅頂子官帽的人極多,汪精衛和黃複生無法識別目標,隻好終止暗殺計劃。”
汪精衛等還是挺珍惜別的“戴紅頂子官帽的人”的生命滴,而且還是“極多”,嘿嘿,因為隻計劃殺兩個“戴紅頂子官帽的人”,“戴紅頂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殺,反正無論如何刺殺沒有發生就是了,隻能算是“謀刺”。
順便提一句,同盟會的“辛亥革命”有相當大程度的民族情緒,比如辛亥革命差不多就是殺旗人,看見穿旗人衣服的就殺,看來汪精衛比較目標明確。
第二次”刺殺“:
“這次刺殺失敗後,汪精衛等人把暗殺的目標定為清廷的最高領導人攝政王載灃。他們吸取了上次計劃不周而失敗的教訓,開始詳細調查載灃的行蹤。醇親王載灃的醇王府在什刹海附近,載灃每天早上8點出王府,經過鼓樓大街從景山後門進入皇宮。汪精衛等人本準備在鼓樓大街的矮牆後投炸彈,但正趕上鼓樓大街修擴馬路,閑雜人太多,無法行動。他們後來注意到什刹海和後海分界處的一座小橋銀錠橋,環境非常僻靜,而小橋附近又有一條陰溝可容藏身。於是汪精衛決定事先將炸彈埋在小橋下,汪精衛自己藏身於陰溝裏,待載灃過橋時用電線引爆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
牛吧?打算“和載灃同歸於盡”,這時應該不會“戴紅頂子官帽的人極多”了,至於炸死隨從就算了,反正隨從不是“戴紅頂子官帽的人”,不戴紅頂子官帽的人多殺幾個沒關係,反正“戴紅頂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殺。
林思雲接著寫: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黃複生和喻培倫前往銀錠橋埋炸彈,留下汪精衛和陳璧君兩人。陳璧君知道汪精衛明天將在爆炸中和載灃同歸於盡,這將是他們兩人最後的一夜。陳璧君拉著汪精衛的手輕聲地哭泣,汪精衛本想找一些話安慰她,可是卻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汪精衛內心是深愛陳璧君的,他也知道陳璧君同樣深愛著他,但汪精衛越愛陳璧君,就越不願看到陳璧君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衛努力壓下和自己心愛之人的生死離別之情,隻是拉著陳璧君的手默默無語,讓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靠!第一次謀刺怎麽沒什麽一段呢?是知道第一次不會發生?還是知道一定能逃脫,沒危險?這是“真實的汪精衛”呢?還是文學的汪精衛呢?
而且,汪精衛沒去埋炸彈!
汪精衛的計劃可是“自己藏身於陰溝裏,待載灃過橋時用電線引爆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啊,埋炸彈不去隻不過增加一點點細節而已,按照林思雲“他們吸取了上次計劃不周而失敗的教訓”!
嘿嘿,埋炸彈不去而已,小意思,沒關係,更重要的是“拉著陳璧君的手默默無語,讓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正如前麵維基百科真實的描述“其慷慨從容的氣節得到革命誌士的敬仰。”
林思雲接著寫:
“突然喻培倫匆匆跑進來說:“大事不好,有人看見我們埋炸彈了”,不久黃複生也跑回來說:“警察已經發現我們的炸彈了”。
本來他們以為在寒冬的夜晚人跡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會有人發現。可是天公不作美,銀錠橋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別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氣得睡不著覺,深夜走出家門去散氣。該人走到銀錠橋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橋下挖土,他立即聯想到人們埋藏財寶的故事,於是潛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後取走財寶。可是看到黃複生和喻培倫,埋好炸彈後又開始拉電線埋電線時,該人感覺到情況不對,這不是埋財寶,而是一個重大的陰謀,於是從藏身之處跑出來前去報警。
黃複生和喻培倫剛埋好炸彈,忽然看到從附近閃出一個黑影跑走,立刻意識到他們的行動被人偷看到了。於是喻培倫先跑回去向汪精衛報告,黃複生則在附近監視。不一會兒那個男人帶著兩個巡警前來,黃複生意識到他們的計劃已徹底暴露,也跑回去向汪精衛等人報警。喻培倫建議他們現在立即離開北京,還來得及逃過清廷的追捕。但汪精衛說雖然發現了炸彈,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來是他們幹的,所以不用著急,看看風頭再說。”
這是文學呢?還是真實啊?
林思雲接著寫:
“第二天北京各大報紙都登出了銀錠橋下發現炸彈,有人想行刺攝政王的新聞,不過報紙上的分析卻都認為這是清廷內部的勢力鬥爭。有人說炸彈中包炸藥的報紙寫有倫敦字樣,而載洵貝子和載濤貝勒正好剛從倫敦回來,很可能是他們搞的暗殺陰謀;也有人分析認為是慶親王想篡權的陰謀,但沒有一篇新聞懷疑到革命黨,使汪精衛等人大為安心。三天後又有報紙登出新聞,說銀錠橋炸彈案的凶犯已經抓獲,汪精衛等人更為安心,於是開始策劃下一次行動,讓喻培倫去東京買炸藥,陳璧君去南洋籌款,汪精衛和黃複生繼續潛伏在北京進行下一次暗殺的策劃。
然而汪精衛等人卻中了清廷的計謀。清廷警察發現炸彈後,立即明白是革命黨所為。為了防止暗殺者們逃跑,清廷故意向新聞界放出朝廷內部暗鬥和凶手已經捕獲的小道消息,使暗殺者們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發現炸彈中的炸藥是外國製,但幾顆螺絲釘卻是新近製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內各個銅鐵店調查,騾馬市大街的鴻太永鐵鋪認出螺絲為該店所作,是琉璃廠“守真照相館”的老板要求他們作的。警探開始監視“守真照相館”,正好趕上“守真照相館”搞裝修,一些密探混入裝修工人中,從“守真照相館”中盜出了革命黨的機密文件,發現這次暗殺正是革命黨所為,首謀就是清廷出10萬兩白銀懸賞人頭的朝廷欽犯汪精衛。1910年4月16日,警察包圍了“守真照相館”,將汪精衛和黃複生一舉抓獲。”
反正我以為這兩段絕對是文學。
我想大家已經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