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和“事”究竟那個是那個?

(2013-05-03 05:35:31) 下一個

“人”和“事”究竟那個是那個?


或者說究竟什麽是“對事不對人”?


剛剛看了zqy68網友的《對事不對人》,本來隻打算回一兩句話,結果寫多了,因為把話說清楚很困難。


凡是涉及“人”的事情都非常複雜,甚至不涉及人的事情也非常複雜,隻要跟“人”字沾上邊就複雜化了。


比如人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這裏有的“人”字,這裏的“人”和“事”究竟那個是那個是必須知道滴。


可是呢,搞清楚“人”和“事”究竟那個是那個是超出很多人的能力的。


具體到比如zqy68網友舉的這個英語例子,下麵是zqy68網友的原話:


“初中的時候學英語,老師教我們一個“對事不對人”的語法規則:“


“You read the book, didn’t you ?”


“You didn’t read the book, did you ?”


回答這兩個句子的時候,你說yes 還是no ,取決於你是否read ( 讀了)這個事情,讀了就說yes,  沒讀就是no,   是與否不是肯定或否定問話人的判斷,簡言之 就是“對事不對人”。當時我還有個小感悟: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就是直接,不像我們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要根據說話人的表述,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條件而異。”


我學英語時從來都沒對這個英語老師們煞費苦心解釋的事情花過任何力氣,因為這裏說的“yes”還是“no”是有主語“I”滴,也就是說這裏的“yes”和“no”對應的是“Yes, I did.”和“No, I didn't.”的意思,如果你知道了這一點的話,這裏就沒有任何麻煩。


英文和西方語言比較公式化,對這個例子的事,回答“Yes.”和“No.”對應的是“Yes, I did.”和“No, I didn't.”,隻有忘了主語的人或其實不懂英語的人才會在這個問題上有麻煩,甚至給英語發“對事不對人”獎章,產生zqy68網友的“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就是直接”的小感悟,同時給中文打一下“不像我們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要根據說話人的表述,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條件而異。”的棍子。


為了簡單清楚起見,也為了不產生誤解,我把標點符號都包括在了,英文的回答“Yes.”和“No.”中文的回答“是。”和“不。”或“不是。”


其實呢,zqy68網友的話裏已經說了“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要根據說話人的表述”,中國人說“不”針對的是“根據說話人的表述”這個“事”,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對事不對人”的那個“事”是那個具體“表述”,也就是說是針對具體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不同,相應的回答也不同,誰問都是一樣。


不同的是“事”,不同的是問題,不是“人”,因為無論是誰說的,中國人的回答是對問題的,這裏的“事”是“問題”,如果“You read the book, didn’t you ?”和“You didn’t read the book, did you ?”有區別的話,因此中文回答不是你說的“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條件而異”,而是因“問題”而異,所以是因事而異。


zqy68網友舉的這個英語例子翻譯成中文差不多就是:


“你讀了這本書, 不是嗎?”


“你沒讀這本書, 是嗎?”


這個中文是不是有點別扭?


因為老中其實不經常用“是”與“不是”,無論如何,“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要根據說話人的表述”,這裏的表述是“你讀了這本書”和“你沒讀這本書”,因此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不是“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條件而異”,而是因“問題”而異,所以是因事而異。


當然了,如果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也加上個主語“我”也就沒有任何麻煩了。


上麵zqy68網友是從中文角度看英文,對於這個例子從英文角度看中文,那麽這裏的表述是“你讀了這本書”和“你沒讀這本書”從英文角度看就是有兩個“statement”或“claim”。


如果某個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是”與“不是”的話,那麽,這個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的“是”與“不是”是肯定或否定那兩個“statement”或“claim”滴,並不是肯定或否定問問題的那個人因此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不是“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條件而異”,而是因“問題”而異,所以是因事而異,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恰恰是“對事不對人”,或者說是“對問題不對人”。


反過來再看英文的回答卻有“人”的因素,因為那是有主語“I”滴,當然了,如果中國人回答此類問題也加上個主語“我”也就沒有任何麻煩了。


但是,事實上,畢竟這兩種問問題的表述方式是有著重點的,或者說這兩種問問題的表述方式不是等價的,前者在表達問問題的人認為你讀了,而後者在表達問問題的人認為你沒讀。


由於,事實上,畢竟這兩種問問題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那麽,相對應的給予不同的回答就比同樣對待更是“對事不對人”了。


至少,我想當我們麵對這樣的問題時,我以為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兩種問問題的表述方式是有無法忽略的情緒色彩的,而且往往是居高臨下的或不太友好的問問題方式,因為是反問嘛。


再看看上麵的例子


“你讀了這本書, 不是嗎?”與“你讀了這本書, 難道不是嗎?”


“你沒讀這本書, 是嗎?”與“你沒讀這本書, 難道你讀了嗎?”


所以,中國人的因“問題”而異的回答,往好了說是“對事不對人”其實是對問題的表述方式,往壞了說就是,唉,好鬥?太敏感?



因為問題是以反問的表述方式問的,所以,英文的一概根據自己,也就是主語“I”是否讀了來回答就有澄清或辯護的意味了,往好了說是“對事不對人”其實是對自己,往壞了說就是,唉,賤?奴性?


最後,zqy68網友的《對事不對人》還提到了做飯的例子,烹飪水平或技巧和口味這些個東西就比問問題的表述方式複雜太多了,飯菜的味道跟廚師的水平或技巧的聯係還是要比問問題的人跟問問題的表述方式問的聯係緊密一些滴。



至少因為反問的表述方式統統排列組合起來總共也就是那麽幾個嘛,4個?8個?16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