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Timothy G Ash] 在香港,看東西方中美力量的轉變!

(2008-11-23 00:51:22) 下一個
世界動蕩不安,被不祥陰影籠罩。昔日金融巨鱷的財產化爲烏有,通用汽車需要向政府乞討。我們看到整個世界正在發生巨變,在香港全球最精明的商人們悄悄地留意著這些轉變。   

從香港這一獨特的東西方融合點來看,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轉變,是從西方轉向東方。具體來說:這是中國力量的加強,以及美國的衰落。就像在香港被人行道圍繞著的各種摩天大樓,人們在看AIG大廈時也許會有更多的憂慮,而看到貝聿銘設計的那幢深色玻璃外牆,呈刀刃狀的中銀大廈時,卻可以讓人感到自信--盡管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匯豐銀行大廈似乎仍然支撐得很好。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在國會麵前一反常態地失去了往日的沉著冷靜,因為他所提出的救助計劃本身現在也似乎需要救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卻能十分鎮定地率領由600位經濟強人所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在秘魯舉行的亞太峰會。中國國家主席將簽署一項雙邊貿易協定,這會讓中國取代美國,成為秘魯最大的貿易夥伴。   

力量的轉移會帶來意識形態的轉變嗎?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正被烏雲所籠罩,即使在這樣一個自由市場交易溫室的香港也是如此--而中國大陸積累巨大外匯儲備的中央調控市場混合經濟體製,在現在這樣的危機中顯得更有吸引力,看上去前景更加光明。我對一些香港人說,要用這種方式去解讀中國的經濟模式,即使這有一些民族自豪的色彩。但是,他們在大陸的親屬和朋友的諸多經曆,讓他們對中國體製上的弱點太熟悉了--社會的不平等,腐敗,社會不安全感,和運作效率低下--以至於無法相信任何關於傑出的中國模式的過分簡單化的想法。   

事實上,我要講一個更有趣和更微妙的故事。全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務實的大討論,香港的知識分子和社會活動家也有參加。中國社會怎樣結合市場經濟的效率、可媲美美國的本土企業家精神與公平、社會融合甚至"和諧"呢?在這些宏大話題的背後,是一個危險而且不穩定的社會現實,中國的民眾經常走上街頭示威--公安部公布的記錄顯示,在2004年有大約7.40萬起這樣的事件--甚至,就在本周,甘肅省還發生了群眾與防暴警察衝突和破壞政府大樓的事件。你要怎樣搞呢?歡迎大家提建議。   

可以肯定的是,意識形態的框架仍然是很重要的。胡錦濤主席是不會推行所謂的"民主資本主義"的東西,同樣,很快將成為前總統的喬治?布什也不會接受"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是,在那些大口號之下,現實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例如,大多數人會認為美國推行小政府,而中國則推行大政府。但香港學者王紹光(Wang Shaoguang)估計,目前,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聯合起來,仍然隻是再分配了GDP的20%。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卻比中國要高得多,有多高取決於你住在哪個州,但肯定的是,在藍色美國,政府再分配的肯定比紅色中國的政府高。 有效運作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些人甚至把複雜的實用主義延用到政治製度上。這不僅是民主或不民主的問題,或者他們稱之為白或黑的問題。民主之下也會有許多的陰影。香港選特首的製度很有吸引力,它結合了主要由所謂的功能組別所組成的選舉委員會,與當局的最終決定權--這是中國領導層正在研究的一個模式,中國正在考慮如何把它稱之為民主製度的東西延用到國內的體製裏。  

如果真能成真,那就太美妙了,這也將成為一次進步。但是,在我腦海裏,對美國總統大選的印象仍然很深刻,所以,不能接受香港這種模式是完全的民主。是的,完全的專製與民主自由存在著許多差異,但會在某處有一線明確的界限,而且,它並不是很難找到。這裏來做個測試:如果你不知道誰會贏得選舉,你可能就是在一個民主的國家中。我們當時不確定奧巴馬會贏--記得嗎?誰將接替胡錦濤不是中國人民可以選擇的。這條界線很清楚,也很基本。   

當涉及到社會經濟係統時,我認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裏,不再有簡單明了的界線,沒有黑與白。  

英國詩人吉卜林曾經到訪香港,寫了一首詩著名的詩歌,叫做《東方與西方之歌(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啊,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它們永不交匯......"如果這句話曾經是對的,現在也不再如此了。它們一直在交匯和融合。這首詩還寫道:"......沒有東方和西之分......當兩個巨人麵對麵在一起......"這些天來,它更像是:當疲弱的政府試圖滿足這個躁動的星球上那些不安分的人時,沒有東方和西方之分。

(作者:Timothy Garton Ash)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