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國,直飛13小時,轉機那就沒準了,在路上總共花上30來小時都有過。平日歎時間不夠,在路上,時間漫漫。空間裏時間也被拉長。雖然帶了書和筆,感覺四肢無處安放,身體不適意,精神世界就懶得去在意。於是用電影來打發,一部接一部,到眼皮打架才合上。
2019春節回國,翻啊翻,沒翻到好電影,唉,電影也沒落了? 素來喜歡紀錄片,就看看BBC的The Arts of France吧。隨手碎片般的筆記,灑了幾頁。現在把他們收攏來,再次回想沒有飛機的年代,人的盛事和藝術的繁花。對古代的羨慕和崇仰中,熬過機翼上的時光。
哥特建築在法國誕生
聖丹尼教堂,1137年從300年舊的羅馬式建築變成哥特建築。花了木老老錢?“遲鈍的思想通過物質上升到真理”(The dull mind rises to truth through material things) 建築師絮熱辯護道。哥特建築是純法國的,又帶有阿拉伯口音,因為借鑒了穆斯林建築的構造。
《豪華時禱書》,15世紀,林堡兄弟, 12個月的年曆。勞動如同跳舞,優雅有序,九月份的那張撿葡萄露出屁股瓣,哈哈。12月份狩獵之殘酷。展示的日常生活,上升進了金碧輝煌的藝術。似乎回應了絮熱的說法。
Basilique-cathédrale de Saint-Denis (doc. Yalta Production)
聖丹尼教堂,法國王室的寢陵
《豪華時禱書》
法國不是文藝複興的領軍者
整個文藝複興時期法國沒有出現一個世界聞名的藝術家。法國不是文藝複興的領軍者,而是“我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睡在天空上的人之一”(蒙田語)。He honored the right of everybody to challenge man made authority. 無序,開放,寬仁,溫和,如他家樓堡裏盤旋而上的台階: "I am not sure where my thoughts will take me. All can I do is to follow them". 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100篇散文隨筆裏《蒙田隨筆》“What do I know?”蒙田的問題,整個法國甚至歐洲用了300年的時間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1533年出生的蒙田,法國南部思想家,學拉丁語,38歲退休。難怪我們成不了蒙田!:-)
路易十四
太陽國王。“朕即國家”,凡爾賽宮就是這個宣言。是法國重建為一個偉大國家的大工程之一。
盧梭,極簡的鼻祖?
法國上層藝術批評家,他反對複雜繁瑣,反對閑散階層對物質的依戀。盧梭偏愛自然,崇尚兒童的純真。他認為每個人原先都是純潔無瑕的兒童,被後來的物質和錯誤的信仰教條汙染了。他甚至說文明本身是股逆行的力量,人類離他最初的善良源頭越遠,就越容易陷入誘惑和墮落。人分為高尚和野蠻。
狄德羅 & 夏爾丹
狄德羅,藝術評論。盧浮宮1667開始每年舉辦沙龍,對公眾開放。他用藝術來批評社會,在那個崇宗教畫為最高置靜物畫為最底的時代,他卻推崇畫靜物的夏爾丹,當成他的英雄。
夏爾丹的入沙龍畫 The Ray《鰩魚》, 表現光和死亡,野性,威脅,和慫恿。腸肚可見的魚,不滅的眼睛,在暗處躬身躍起的貓,幾乎要落入觀眾手中的血刃之刀,鼓動你去抓來,去行動。。。
最常見的廚具,夏爾丹的畫幾乎成為後來靜物畫的模板。塞尚在羅浮宮觀摩了不少夏爾丹的靜物畫。“lors, but you paint with feeling。” 靜物也有爆發力!
夏爾丹的The Ray《鰩魚》,存盧浮宮
拿破侖的不祥之兆
法國大革命,絞死了路易十六,摧毀君主製,帶來新時代,也同時帶來了暴民統治。the spring of hopes, the winter of death. 屠殺進行了18個月,拿破侖脫穎而出。借國內的暴力之火,把敵人對準境外,開始了冒險和擴張。
這期間的兩位大畫家是大衛,和德洛沃爾克,一位主畫拿破侖,一位主畫革命和死亡頹廢。都是巨畫幅。他們的畫中透露出對拿破侖的輝煌崇拜同時不安,仿佛有不祥預感。
拿破侖之後,法國沉淪的一代。
毀滅中崛起的印象派
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一百年裏,動亂的法國,髒亂的城市,妓女,貧窮,姍姍來遲的工業革命...印象派出現的必然。
繪畫搬到了室外,顏料畫板有更大的移動性。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帶來了快速改變,畫家們意識到,一切都在動,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唯一能抓住的永恒,就是光。莫奈在日出前到達水邊,用了45分鍾畫下了日出的印象,刷刷幾筆橘色太陽,刷刷幾筆橘色倒影。。。這在古典畫派無法想象,他們動輒幾星期或者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副畫作。這幅在他們看來隻能算草稿的日出印象,便成了印象派的開山鼻祖。
莫奈畫大自然和鄉村,雷諾阿畫城市和人,1500副芭蕾舞女。芭蕾在當時被認為是街道裏亂串的老鼠,無法想象吧?雷諾阿畫的是下層人物!
莫奈的《日出》,印象派開山畫,Musée Marmottan Monet
正宗法國貨
工業革命,蒸汽火車,節奏的加快,視覺的漂移,印象的短促...巴黎無法阻擋這些先鋒畫家的崛起。一年一次的官方沙龍展可以拒絕他們的畫,他們的畫在自己的沙龍裏展出,切! 可惜商業和藝術影響都不成功,可是他們開始被大家注意到,被談論。時間,時間,時間!
後印象派高更和德加 。
印象派是土生土長的法國貨,這回,法國領導世界。
保羅塞尚,孤獨古怪,獨立。他脫離了印象派,走出了自己的路。塞尚的焦慮,不安使他的畫與眾不同,早期深暗的色調,傾斜的建築結構,雙邊的維克多山和樹木,欲征服巴黎的蘋果靜物...藝術的路是孤獨的,也可以承前啟後。畢加索在塞尚那裏得到了諸多啟示,進一步發展成方塊主義。塞尚也因為畢加索成名後多次被提及,才得到後人真正的重視。誰先誰後?在繪畫界,難以界定。
畢加索,西班牙人,到法國巴黎。馬蒂斯,西班牙人,野獸派。西班牙也有藝術利齒:-)
塞尚的 Still Life with Jar, Cup, and Apples,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對便池的思考
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毀滅,死亡,傷痛。。。也反應到藝術上,藝術不再是形式而是一種思考。
杜尚的便池,廢車輪,掃把,酒架.....用最常見的日用品,表達藝術家的思考。這是否回到了蒙田一問: “What do I know?” 也可引申為 : “What do you know?”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
你見,非你所得!達達主義改變了藝術史。
杜尚的《泉》,英國Tate Modern Museum
藝術無國界
法國的輝煌不再。藝術如同河流,最終都匯合一起,各國人都可以從中掬一口。藝術的邊界消失。
本公眾號文章為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全文轉發,轉發請注明作者和出處。謝絕摘抄節選,禁止未經授權轉載。
如果喜歡,請掃描關注
祝你新的一年有多多的快樂,時刻的平安。
藝術大餐!
BBC的紀錄片是我最喜歡的。Andrew Graham-Dixon的art of china 也很好看。
這部電影不錯,不僅為你消磨掉了13個小時的無聊,還為我們帶來了一篇法國的文化藝術史。
法國近代出了不少思想家,《蒙田隨筆》在西方的地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