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出生於群山環繞的愛達荷州,緊鄰黃石公園。數年前遊曆大提頓和黃石,從西門出來,廣袤的土地,俊峭的山嶺,令我們怡情蕩氣。零星的農戶和牧場主,主宰著大片齊整的草地。聞著泥土的氣息,離開城市森林的我們,想:生活在群山裏,一定心胸開朗,快樂無疆。
讀完塔拉的回憶錄《受教育之路》(Educated),她在愛達荷州的生活,顛覆了我的一廂情願。她居住的小鎮隻有200多人口,她家更在小鎮的最西北角。父母沒有固定收入 —— 父親收破銅爛鐵和報廢汽車,來賣零部件;母親偶爾替人接生和治病。9口之家,生活拮據。父親不相信任何政府機構,所以不送子女去學校接受教育,也不去醫院看病,更不和任何他們認為非傳統摩門教徒來往,連自家的親戚也甚少走動。父親還是世界末日說的狂熱信仰者,囤積日用品、武器以及訓練家人自救自助,不依賴外界。塔拉的童年裏,沒有電視、收音機、報紙和書籍。她出生於1986年,克利夫頓堪比鐵鑄迷宮,群山是她於世隔斷的高牆,父親的極端更把高牆變成了望不斷的鐵幕,一坎又一坎,塔拉鎖在她父母編製的迷宮裏,以及她自己的心牢裏。廣闊的西部,於她,是天涯海角:地理、經濟,社交、情感邊緣化,她生活在孤獨的垃圾場。
(高山穀底濃縮於鉛筆頭,封麵設計非常貼切,設計者一定讀過原作)
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於主訴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與世隔絕的生活,子女離家出走,最後回歸,這本書也就止於和《玻璃城堡》(Glass Castle)、《神奇隊長》(Captain Fantastic)差不多的故事。在家教育在美國自成體係,日漸流行,目前有一套規章製度管理這種新式教育,按下不提,也不是書的重點,甚至摩門教和世界末日說也不是關注要點。塔拉在書的後半段爆發 —— 她的心牢,她苦苦掙紮逃脫的愛的樊籠。
塔拉頑強的性格,百折不撓的毅力,確實是她父母鍛造,不管塔拉本人是否承認,不管這種鍛造多麽負麵。她在十年的時間裏,從不知道幾何代數化學物理語法為何物的準文盲,成長為全A的本科生,最後獲得牛津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但是塔拉同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的第一層痛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外麵的世界和她生活了17年的世界知識體係截然不同。第一學期課堂上她問什麽是大屠殺,老師和一教室的同學鴉雀無聲,冰冷如刀。第一個對塔拉示好的同學得知塔拉不知道如何閱讀教科書,驚愕地離去。塔拉失去第一個男朋友甚至第二個男朋友,多半也是因為塔拉有太多不願意說的心事,情感上無法完全靠攏。好在塔拉自學能力極強,求知欲旺盛,無知的缺陷很快被彌補。可是,她還是沒有多少朋友,父母多年灌輸的保守價值觀,和塔拉的周圍格格不入。如果她鄙視穿牛仔褲的女孩子,她就要遠離所有的同性。她如果堅持不申請獎學金,她就得輟學回家。不管在哪個世界,塔拉的生存願望總是本能的,她一定要存在下去,即來,則強。但這也意味這塔拉要否決她父親灌輸的那一套,包括知識包圍價值觀包括為人。這第二層的痛,觸及靈魂,傷及雙方。塔拉的父親多次把家人卷入生命危險的境地,垂危之際,拒絕醫院回家等待奇跡。三番五次,次次僥幸存活,也堅信了他家是上帝神授之家。驚恐的小塔拉到憤怒的大塔拉,在這裏開始分道,但是她的繩索沒有完全掙脫。塔拉的男朋友想要有些許肌膚相親,塔拉極其反感。塔拉的兄弟知道後,幾乎要把塔拉掐死,詛咒自己妹妹是娼妓。這位兄弟從小到大,對塔拉多次淩辱,她父母一貫袒護和否認,引發了大決裂。塔拉父親認為,女人必須被男人強勢壓製,才不會到處顯示女人的妖嬈。和父母和家人徹底斷絕關係,是塔拉最大的痛。痛,是因為她還深愛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也深愛她。開弓沒有回頭箭,塔拉絕對不要回到被鐵幕包圍的世界。
第一層痛,隻是把皮膚裸露出來而已,讓太陽暴曬。第二層痛,開始切膚。第三層痛,傷筋動骨。當塔拉把故事寫出來,宣泄自己的世界,塔拉已經脫胎。層層遞進,悲傷世界,最悲在心裏。《受教育之路》的力度,在最後幾個章節,盡顯無遺。
塔拉2014年底拿到博士學位,用了一年時間療傷,又用一年時間寫回憶錄,再一年修改,2018年初出版。我不想複述書的暢銷,塔拉如何輝煌,因為每一段輝煌,都有世人看不見的掙紮。塔拉和她父母的掙紮,還在持續。
這本回憶錄是塔拉的故事,回憶錄的作者永遠是故事裏的主角。回憶錄不同於傳記,其一是視角和敘事可以主觀。既能主觀,與他人的記憶便可不同。弗蘭克•麥考特寫的回憶錄《安琪拉的灰燼》,據說就有不少誇大之處。上了中學必讀書單的《Running in the Family》,幹脆說成是回憶錄小說。小時候的喜怒哀樂,會隨著年齡的增加,一起長大。誰有權力來做最終的裁決,斷定誰的記憶最真實? 羅生門一直在上演,福樓拜也說過:“沒有事實,隻有感知。” (Il n'y a pas de vérité. Il n'y a que la perception.)在塔拉父母的律師和塔拉的讀者還在進行的口水大戰中,糾纏多少細節真實多少細節編織。戰爭中,忘記了文學。
塔拉的處女作,文字流暢,鏗鏘有力。一直隻寫學術論文的她,筆力來自30本日記。不幸變成了財富,眼淚化成了璣珠。一個故事是否勵誌,不在這人現在多麽有名,多麽富有,而在ta是否有力量翻盤,逆境勝出。塔拉已經翻盤一次,現在她又一次麵臨負壓。如果她第二次翻盤成功,便會是她的第二本書。
戰爭沒有贏家,願塔拉和她父母握手言和,願他們走出穀底。
推薦理由:
立意和行文俱佳,不一樣的經曆,讓我們深思什麽是教育,教育和知識是否應該排異;什麽是愛,如何愛。有一點需要警醒的-----以愛的名義,也可能犯大錯。正的出發點,用錯了方法,正負還是得負。此書目前隻有英文版,正在翻譯成30種文字,不久的將來,會有中文版。
—END—
BTW,我最好的兄弟就是Mormon,他在法律上給過我很多幫助,當然他當年bar考時的6個reference我也是其中之一
祝姐周末快樂
感激子喬的誇獎,真的沒寫那麽好;-)去年讀書筆記寫得太少,今年需要加把油。再不寫,筆要鏽了。
歸舟的書評,讀完之後會歎息。脈絡清晰、剖析深刻、語言如此的精煉準確,僅讀書評已經讓人有震撼之感。我在想她父母看似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卻培養出了三個博士,我們也許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製度,是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能力,還是僅僅灌輸知識。
讀歸舟的文章向來是一種享受。
我其實已經好多年沒有讀過書了,去年開始在開車時聽AudioBook,驚喜地發現,已經完成了好幾本。這本書Audible上有,我應該會下載它。謝謝歸舟。
多謝聞香鼓勵!
寫作更是精湛,
高牆,鐵幕,迷宮,心牢,孤獨的垃圾場,把塔拉的早年生活淒慘像一根根針一樣直戳讀者的心。在如此的鋪墊下,用重墨寫出的以愛的名義的剝奪更是讓做父母的沉思。
“第一層痛,隻是把皮膚裸露出來而已,讓太陽暴曬。第二層痛,開始切膚。第三層痛,傷筋動骨。當塔拉把故事寫出來,宣泄自己的世界,塔拉已經脫胎。層層遞進,悲傷世界,最悲在心裏。”
歸舟博覽群書,也為這篇書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