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繩《墓碑》一書獲海耶克獎(紫荊攝)
記錄中國60年代餓死3千6百萬人的大饑荒真相的《墓碑》一書,獲得2013年海耶克圖書獎(The Hayek Prize)。5月29號晚,《墓碑》的作者、新華社前經濟記者楊繼繩在紐約參加了頒獎活動和座談。
楊繼繩在座談中表示,書名《墓碑》不僅是紀念死去的3千6百萬人,也希望埋葬造成悲劇的這個製度。同時,意識到揭露真相的風險,也算是為自己預先做好了準備。
1959年還在上中學的楊繼繩,得知自己的父親快餓死了,讓學校食堂停了自己三天的飯,得以拿著三斤米回家。父親怕他在家挨餓,讓他趕緊回學校。
楊繼繩:“後來我才知道,三斤米放在家裏,我父親根本吃不上,那時在農村是很珍貴的米。所以我父親餓的更厲害了。快死了。他跟我們村子的人說,不要告訴孩子,我告訴他,他還拿米回來怎麽辦呢?等我死了以後再告訴他。”
起初還以為是自家的不幸,後悔自己沒在家幫著挖野菜。為弄清自然災害對大饑荒的影響,楊繼繩多次到國家氣象局查當年的氣象曆史。
楊繼繩:“我的結論是:天災年年有,但那三年是正常年景。”
楊繼繩說,當時政府封鎖消息,各級幹部對上麵隻說好聽的,老百姓不能私下傳消息。單在河南信陽一地,公安局和郵電局就扣押了1萬2千封求救信。上麵來人檢查,還告訴老百姓不能拄拐,走路要顯得吃飽的樣子。
獲 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海耶克曾經說過,“經濟學的難題是讓人們明白,他們以為自己可以設計一個係統,其實是多麽無知。”(The curious tasks of economics is to demonstrate to men how little they really understand about what they imagine they can design.)
楊繼繩表示,計劃經濟是不可行的,每個五年計劃都是失敗的,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計劃經濟是專製的基礎,是“命令經濟”,使得政治權力擴張到社會各個角落,直至每個人的大腦和腸胃。自由民主無從談起。
楊繼繩:“他們設計了一個天堂,把中國人引向天堂。這樣就剝奪了每個人的自由,每個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食品。”
閱 讀海耶克使楊繼繩對大饑荒的本質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為紀念海耶克設立的這個圖書獎,旨在恢複人們被侵蝕的思想自由。2012年該獎項得主、美國財政部前副部長泰勒(John B. Taylor)認為《墓碑》應該成為美國學校必選讀物,也應該成為中國學校的必讀作品。
紐約經濟界人士,包括《經濟學人》和《福布斯》雜誌等近2百人出席了頒獎活動。現場觀眾請楊繼繩談談對中國經濟現狀的看法。他表示,中國其實是權力控製著市場的經濟,存在著深刻的問題。
楊繼繩:“中國經濟增長靠政府投資,GDP增長很快,但是製造業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需求,機械設備大量閑置。產品賣不出去,閑置的生產設備和庫存產品都算在GDP裏邊了。”
他 說,GDP增長依靠政府投資、低工資、破壞性開采資源、不考慮環保,造成地下水汙染、土壤汙染,種出來的糧食有毒,這樣的增長不可能持續下去。中國人沒有 社會保險,大量存錢,幾萬億的存款政府可以隨便動用。每個縣都是公司、每個省都是大公司,可以獲得低息貸款。鐵道部就欠銀行貸款1萬7千億。
楊繼繩:“現在中國是權力市場經濟,根本問題是權力不受製衡。資本也不被駕馭。所以先建立一個製衡權力、駕馭資本的製度,這就需要政治改革、憲政民主。這樣才能實現中國社會公平,減少社會矛盾。”
楊繼繩希望人們從《墓碑》一書了解曆史,不要讓悲劇重演。
大饑荒中的周恩來
(1)周恩來對於各地大量死人和農民缺糧是知情的
1958年冬就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1959年春天餓死人更多。也就是說1959年春天,大饑荒已經全麵出現。麵對成千上萬的農民在死亡線上掙紮,執政者在糧食上沒有採取應急救助措施,反而繼續從農民口裡剝奪糧食,繼續出口糧食。
國務院秘書廳1959年4月6日,送上了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糧情況的報告,4月9日,又送上了15省春荒情況統計表,說有2517萬人無飯吃。
早在1959年1月至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連續收到了大量的群眾來信,反映河南省東部的夏邑、永城、虞城、柘城、鹿邑等縣發生大量的浮腫病人和死人情況。 1960年2月,江蘇省省委向周恩來報告,全省城市浮腫病患者就有12萬多。農村的的情況比城市更為嚴重。
1960年初,周恩來收到有關部門轉來的安徽省一個政協委員的來信,信中反映安徽省和縣、無為縣餓死人情況。周恩來於3月29日致函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要求查明情況後回復。
信件全文如下:
希聖同誌:
轉上一信,請閱後派人前往兩縣一查,也許確有此事,也許誇大其辭,但這類個別現象各省都有,尤其去年遭災省份,更值得注意。主席在批轉山東省六級幹部會議文件上,也曾著重指出這一點。請查明後復我一信。
敬禮!
周恩來
靠著口口相傳的謊言,幫助一個又一個雜碎獲得一個又一個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