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是地方政府最強勁的收入來源,而且是一菜四吃:賣地、開發商的稅收、賣房人和購房者的稅收。(16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房價高 企是全民的切身之痛,輿論場詬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開發商。但根據媒體的調查發現,開發商並非這個行業的暴利獲益者。據統計,139家A股上市房企公司進行統 計發現,自2007年 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139家房企繳稅額高達6429.7億元,而同期的淨利潤僅為6265.4億。由媒體調侃:開發商賺1元交稅1.02元。
開發商當然不是賠錢賺吆喝的冤大頭,但絕非是房地產業的最大獲益者。好處,事實上大都被地方政府拿去了---這也是公眾常識:賣地有土地出讓金,建房要收開發商的稅與費,賣房時 則要買家賣家通吃…房地產商的稅收“貢獻”,財政部有權威的數字。
今年4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431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657億元,增長6.1%。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0169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 營業稅1631億元,同比增長12.8%;土地增值稅同 比增長30.5%;契稅同比增長69.2%;城鎮土地使用稅同比增長16.9%。財政部稱,主要是此前一個月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大幅增加帶動房地產相關稅收 的增長。
除了財稅之利,房地產業對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拉動,也是有目共睹。否則,中央的房市調控也不會在執行層麵遭遇那麽大的梗阻,尤其是去 年有幾十個城市躍躍欲試實施放鬆調控的“ 地方新政”,也不會有今年一季度一線城市房價的逐漲趨勢,更不會有“國五條”組合拳的再次發力。正如北京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誌所言,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帶 動作用很明顯,房地產在 GDP中的占比也相對偏高。政府必須在房地產調控與地方收入中進行平衡。
中央要房市宏調,但同時要經濟增長和稅收增 長,頂層製度設計和經濟運行指標存在衝突;地方政府要政績要收入,還要執行國家房市調控,這是執行層麵的矛盾。中央決策、經濟運行 與地方政績、公共執行方麵的不協調,造成了中國房市調控變“空調”的尷尬,帶來了房地產難以健康發展的弊端。
因而,不管房價畸高、難以調控以 及暴利因素,根源在於公權力。現實的問題是,權力已成奇虎之勢,難有壯士斷腕決心。否則,房地產業的硬著落,帶來的不僅僅是房地產商的大麵積 破產,還有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坍塌,整個市場都有可能變成無法收場的爛尾工地。內中民眾被套的呻吟,相比房市坍塌帶來的政府信用破產和銀行信貸危機,算是小 巫見大巫了。房市慣性若 此,房市宏調隻能是一陣鬆一陣緊,以舒緩民意壓力而非釋放泡沫來應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還有龐大的地方債要還,這個也要靠房地產業來支撐。不科學發展的代價,自然會形成尾大不掉的負擔,讓權力、市場和民生都難以承受,而又不得不咬緊牙關 。
至於開放商,不管其利潤有多寡,交了多少稅,都是這場房地產盛宴的既得利益者。沒有他們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地方政府一攬子政績工程難以鋪開。而且,房地 產商作為市場主體,是 以利潤為根本目的,在土地出讓金和稅費壓力增加的情形下,自然會將市場成本轉降到買房者身上,中國房市畸高和質量低下,就是邏輯必然。
這就是中國房市的“勢”與“局”---權力主導是勢,資本趁勢作“局”,利益有多寡,但他們是利益攸關者。芸芸眾生,不過是無奈忍受“房奴”“蝸居”之痛的買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