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牙海岸線聖路騎行第三日:自葡萄牙的維亞納堡小鎮 (Viana do Castelo)至西班牙的Oia村。全長:46 公裏 (29英裏); 總爬高:679米
“騎車去周遊世界”,這個話題想起來都好美。清晨起個大早,蹬上橘黃色的單車,任清風從耳畔吹過,看道路在麵前伸展,鄉村小聖所、綠色葡萄架、廢置老莊園不斷地眼前掠過,真是“騎”樂無窮啊!
真實的情形則需要修正一下,因為我們畢竟不是在為健身休閑而專門鋪建的自行車道上逍遙遊。在葡萄牙境內騎行的三日裏,我們見識的道路,有的如同在天堂神遊,有的仿佛在地獄錘煉,大部分的道路呢,則在天堂與地獄之間。
天堂的路是這樣的-對嘍,就是水泥路。每逢路過海濱度假村時,步行和單車各行其道,道路平坦,色彩鮮豔,標識清晰,安全係數高,左邊是海水浴場,右邊是紅瓦白牆,如同入住了奢華的五星級酒店,感覺好極了。
沙土路(gravel/dirt road)和木板路(boardwalk)算是四星級別了。前者多見於穿行在鬆林之間,陽光從樹隙間傾瀉,在大自然的氧吧裏情不自禁想要做個深呼吸。出發之前,我們經常在這種道路上練習,對付它們也是遊刃有餘;後者常出現在海岸線上,車輪與木板吱吱呀呀地對話,濤聲伴耳,海風拂麵,幸福指數可以爆棚。木板棧道對有輪子的自行車開放的次數並不多,每每遇到,我們格外珍惜。
青石板路算得上三星+了。
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會讓人憶起戴望舒筆下的江南《雨巷》:“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陽光斜照屋脊,在清幽幽的小巷石板上投下一片陰涼,我見到一位老者倚窗探望,一枚少年在scooter上輕快滑行,空氣中並無散發著愁怨的丁香花的芬芳。
在葡萄牙的大小城鎮最多見的是葡式碎石路(Calçada Portuguesa)了,我給它們打三顆星。哎,說起葡萄牙的名片-碎石路,俺真是愛恨交加!
記得剛剛從裏斯本的Rossio地鐵站出來,我就被Rossio廣場上的花式路麵驚呆了。花了一年時間於1849年完工的廣場地麵,使用了被稱為“大浪 ”(Mar Largo)的路麵設計,是當代最受矚目的碎石路麵。黑白相間的波浪極富立體感,眼睛盯久了,會覺得浪花在足下上下翻滾。
所謂“碎石路”,就是用當地特有的玄武岩和石灰岩,製成形狀規則的石塊,以馬賽克鑲嵌的形式,在路麵上拚出黑白相間的圖案。這種手工藝看似貌不驚人,卻有久遠的曆史,並是各種文明傳承、融合的範例。葡萄牙的路麵鋪砌藝術除了源自傳至古希臘及古羅馬的兩河文明,在伊比利半島的阿拉伯人亦遺下了鋪砌藝術的痕跡。受過專門培訓的工匠(calceteiros),要花很長時間煞費苦心地把碎石安放在特定的位置,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體力勞作。
“碎石路”遍布葡萄牙的大街小巷,是都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葡萄牙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然鵝,“碎石路”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對老人家和乘輪椅的人,對拿重物、拖行李箱的行人,“碎石路”算得上是災難。騎車的我們,對此體會更是深刻。長途步行腳板會疼,遠程跑步膝蓋遭罪,數日騎車最受苦的就是PG了,凹凸不平的鄉村碎石路帶來的顛簸無疑加重了這份苦惱,盡管我們穿著局部加厚的騎車褲。有時,我寧可選擇推車步行,來緩解震蕩產生的“副作用”。所謂的“騎自行車徒步旅行”,很有趣吧:D
二星的道路是啥樣呢?第三天的行程裏,我們終於和它們邂逅了。
Afife小鎮一麵依著Santa Luzia山,一麵傍著大西洋。大凡依山傍水的地方,風景必定不錯。越過成片的沙丘,可以看到白色沙灘綿延在4英裏長的海岸線邊。保護生態的木製步道沿著沙丘起伏,蜿蜒著伸向遠方。空氣彌散著鹹鹹的大海氣息,我們悠閑地騎行在步道上。
慢慢地,沙子爬上了步道,道路越來越模糊不清;漸漸地,人行道路完全消失,前方除了沙子,還是沙子;最後呢,沙路又把我們引進灌木叢林……鞋子裏鑽進了細沙,山地車的輪子也裹上了厚厚一層沙殼。一段異常艱難的路程,一個觸不及防的考驗。我將這段路定位為“雙星”。
有沒有一顆星的路呢? 有的,但不多。騎車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hike-a-bike”, 指當地形變得太陡峭或技術性太高時,您必須背著自行車徒步旅行,聽起來讓人惶恐。在大城市的一些銜接路段,我們真是有此遇際,以圖為證。
今天下午,我們將要惜別葡萄牙,踏上西班牙的國土,等待我們的將是一條怎樣的道路呢?
本文略有改動。謝謝留言的文城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