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2025 (1)
早就過了曬娃的階段了。
娃小的時候,不流行這個,沒有如今這麽完善的硬件和軟件。當年在矽穀的光景,我上下班是坐火車的,在車廂的晃動中,我會拿出日記本,在途中記些孩子成長中的瑣事。
如今朋友圈是麻麻們抒發情感、分享甜蜜的好窗口。瞧,這是小公主給粑粑畫的生日賀卡,上麵是三樣貼心禮品-a kiss, 5 min massage, and a hug;那是兄弟倆街口賣檸檬汁, 他們戴著口罩,一臉認真,說是要支持local business……
因著學業和工作,我們的娃早已如那“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前方”, 我們也已然慢慢地接受了紀伯倫的《先知》……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瘟疫,讓遠在天邊的大娃們從五湖四海回到了曾經的港灣。“曾經”兩字會讓我們心酸,但是一旦邁出家門的孩子,每年在家門內的時間真是屈指可數。現在,他們在家裏上網課,在家裏做intern,連那些已經在外州落戶的孩子們,也回家遠程上班,父母與大孩兒們又破天荒地聚在了一個屋簷下。流水樣的光陰真能倒轉嗎?麻麻們的幸福是不是來得太快?
為了迎接兒女歸來,麻麻們真是做足了功課。一位從歐洲回來的姑娘,一到家就直奔“隔離屋”,麻麻每天換著花樣做好吃的,放在屋門外,吃完呢,髒碗就又放出來。第十天時,女兒沒有一絲症狀,本打算讓她出關,那想女兒太享受公主待遇了,主動要求14天自我隔離。
母親節那天,我在朋友圈看/聽到了一幅/曲最溫情的畫麵/樂章:一位麻麻和兩娃一起演奏《女人花》,左邊激情彈鋼琴的是從紐約返家的老大;右邊和麻麻一起抒情地拉著小提琴的是老二,麻麻是陶醉了!當然,這樣的畫麵是要實力的,麻麻本人就是音樂達人。那裏像我輩,硬生生地把娃往鍵盤上推,自己卻不識五線譜。
我家的大娃被歸為“essential workforce”, 一直在上崗,我有空就和他說些車軲轆話。小娃未隨學校的大疏散返家,而是和室友在學校堅持到完成期末考試。為娘的雖然擔憂,但也相信孩子,並給予他自由自主的空間。這不,上周終於隆重接回家了。居家期間,兩個親子工程正式上馬。一個是“菜籃子”項目-父子倆已開荒墾地,栽上菜蔬,每天他們都要焦急地去看上秧苗好幾回。另一個是“米其木”項目-孩子雄心勃勃要學習些“硬菜”,這不已經成功地打響兩炮了,泰式排骨芋頭湯味道是相當不錯,還跟著Gordon Ramsay學了一道中式香煎排骨,這彎兒拐的。
再記一段疫情間的軼事-為了尊重小朋友的隱私,絕不曬圖。當然沒圖也是有真相的,“聽說… 聽說… 聽說…”的事兒咱來不了。
一條小夾被
第一眼瞧見這條小夾被,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愛它賞心的拚圖,愛它悅目的配色,更愛它背後暖暖的小故事。
這是一條由舊的T恤衫設計製作的小被子,T恤的小主人是一個在遊泳訓練館成長的大男孩,十多年來,這些T恤見證了他在碧波中苦練,在泳道裏拚搏,在旅途中奔波,在獎台上歡呼的無數個難忘而精彩的瞬間。這些T恤也記載了他的父母這些年來一路的陪伴。記得好幾次過節,我們每每招呼老朋友一家過來聚聚時,他們往往不是在奔赴比賽的途中,就是在從比賽歸來的途中。
利用宅家的時光,這一家三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這個作品。他們把壓在箱底十多年來的T恤翻出來,選樣、裁剪、構圖、討論,兩個男子漢成了默契的搭檔,承擔起了縫紉的重任,而媽媽則開心地給爺倆兒打下手,諸如燙平,剪線頭之類, 就這樣,一件有特別意義的、花錢也買不到的小夾被問世了。
說起來讓我這個麻麻汗顏的是人家小男生可是創意“男紅”,玩起縫紉機來很內行。他會在棒球帽上繡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會設計各式T恤,會在同學的鞋上塗鴉……想起一次派對時,剛好沒有同齡的小夥伴,他就開始自己悶頭畫畫,一會兒,身邊叔叔阿姨們談笑風生的畫麵就出現在他的筆端。
在孩子即將破繭成蝶,展翅高飛的前夕,淬不及防的居家生活,竟讓父母和孩子有了這麽長一段朝夕相處的時光,何其珍貴!一條創意滿滿,愛意綿綿的小夾被,讓我看到了幸福著的父母和長大中的孩子,也看到了禁足期間,一個安靜的家庭的一些安靜的日子。
抗疫中這點意外的小確幸,在麻麻的心田開出了一片明麗麗花兒......
娃也回了家,頗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