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蔓延,全民開啟了”做月子”的模式。閑也閑著,眾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們,忽然在宅家期間爆發了種種的創造力。於是,自媒體上的talent show便格外的熱鬧。
比較接地氣的是廚藝大比拚。沒想到,這個閉門不出的長假期,竟然讓很多的煮婦煮夫們升級了好幾檔。生活係的同學曬炸油條、烤曲奇、做煎餅果子(外帶醬料秘方);文藝範的同學秀珍珠奶茶、芒果冰沙、 gimlet、Bellini和cosmopolitan……
技術難度比較高的是再創世界名畫。大部分人的藝術細胞是沉睡的,但有些人的奇思妙想一旦被激活,就把花式宅家推上了新高度。兩位荷蘭網友在Instagram上發起的挑戰名畫活動特別走紅,下麵這個作品,就是用疫情生存四件套來仿效西班牙畫家達利的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
然而,我覺得最酷的一件創作是LD的同學在疫情期間鋪的一條小路。因為覺得挺有意思,在建造這條小路的近一個月裏,我會時不時地關注它的進展。這條木板小路的名字叫做“抗疫小徑”,又被童鞋們昵稱為“物理小徑”。它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是物理科班出身的趙“魯班” 同學。
蹲家抗疫期間,趙同學為什麽會突發奇想,在前院林中鋪了這樣一條彎曲的小路呢?他的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令人動容:“我母親生前一輩子從事醫護工作。76年的唐山地震嚴重波及到了天津,在那個讓人難忘的淩晨,我們和鄰居們都聚在廣場避難。媽媽叮囑家人千萬不要回到樓裏後,就一路小跑趕往醫院。當她的身影即將消失在扶著的、背著的、架著的、抬著的傷員中的一瞬間,她回頭望了我一眼……正月初一那天,當我在視頻上看到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宣誓告別的動人場景時,我才完全明白了當年媽媽那個眼神的含義。”
這條小徑正是趙同學對無數象媽媽那樣的白衣天使的致敬。在昔日老同學們的見證下,為紀念勇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條小徑在幽靜的林中延伸……
木質淺橋是在三月中旬開工的。施工過程中,體力活兒真不缺,比如挖地基、砍樹根、運砂石、澆灌橋樁水泥等,好在有清風細雨相隨,還有小鳥野鴨作伴,吸著林中的負離子,辛苦中倒是也有樂子;施工中也遇到了好幾處技術挑戰,腦力活兒也一點不少,不過所有難題最終都迎刃而解了。這一來是趙同學本人堪比“木工六段” (不要謙虛哈) ,二來他背後有一個超級智囊團做後盾。比如,有一處木橋需要繞過一棵樹,先轉個直角,再來個銳角,這其中的設計難度蠻大的。眾同學你一言我一語,一邊加油一邊出點子,困知勉行, 最後終於 “共克時艱” 。
趙同學向來把自己定位為”builder”。無論是做玩具、做工具、做家具 ; 還是立項目、組團隊 、開公司 ……他總是把一切打理得那麽有聲有色,他喜歡那種把每一個項目從無做到有,從有做到多,從多做到好的過程。
為了讓小路更帥氣一點,他特意加了點彎道曲線,來軟化一下直線條;
為了讓小路更牢固一點,他精心地在所有木料切麵塗上了銅鏽色的wood preservatives, 防腐防朽又防蟲;
為了讓小路更安全一點,他采納了同學的建議,“按國家公園的設計標準“,加了接著麻繩的手扶護欄, 把小路升級為2.0;
為了讓小路更亮眼一點,他特意安裝了12盞腳前燈,每盞有四個LED燈芯,仿佛是四個“撒光窗口“, 用以紀念“齊魯-湘雅-華西-協和”四大天團的四萬兩千多位無畏勇士。“Let there be light” ;
為了讓小路更美觀一點,在項目收尾的時候,他還嚐試了一下園林工藝,用山石、樹樁和帶著青苔的樹幹來裝飾呆板的水泥橋墩;
在車道和木橋之間的過渡區,趙同學又恰到好處地利用了前房主剩的、空隙可以長草的水泥鋪地磚,巧妙地美化了Trailhead。
四月八日,小徑圓滿竣工。趙同學和他的昔日同窗們以正向和陽光的態度一起走過居家抗疫這一段極不尋常的時光!他說得好,“在這場災難中我還沒受過艱難(到目前為止)。人是很容易健忘的,當我將來走在這條小路上時,它會提醒我,記住那些逝去生命的人們,記住那些危難中逆行的身影,珍惜我們當下的生活。”
宅家還在繼續,讓我們努力嚐試,去做些有趣的事情。
衷心感謝趙同學提供的圖片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