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2025 (2)
我相信,你曾在N個地方,吃過N種麵條的N種做法,但你不一定見識過我要說的這一種——嵊州榨麵。嵊州,沒聽說過?那裏正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地盤兒。
榨麵的模樣是這樣的——形如圓盤,色如銀絲。至於味呢——可煮、可蒸、可炒、可煎、可炸,絕對不辜負“江南第一麵”的美譽。這個“榨“字,聽著怪怪的。其實就是說,榨麵是壓榨出來的麵。
我的跟前,現在就擺著一摞來自老家的榨麵。它們從青山綠水的原產地——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溪灘村的某個農家小院,快遞到京城,然後由LD親自運送到白雪皚皚的明尼。我能把產家的地址寫得這麽詳盡,倒不是為了植入廣告,而是因為那些個村名,早已像篆刻在印章上的詩行,牢牢地留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的那個叫老家 的地方,和榨麵之鄉——溪灘村離得很近。一位堂姑嫁到了那個村,我也時不時地和家人一起去那個村子串串門兒。
絕對正宗,但市麵上已見不到舊時的那種竹編包裝了。
相傳溪灘村一位叫裘瑛的女子,為了照顧年邁體弱的老人,製作了這種利於消化的米麵。地方誌上的這節記載,也快有600年的曆史了。我們附近的村落都是裘姓,幾百年前肯定是一家子。所以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榨麵是我家親戚發明的:D。嵊州榨麵是中華麵條文化節上評選出的“中國十大麵條” 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 “非麥麵” 。咱們那個嘎達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咱們愛大米就像老鼠愛大米。
幼時無知,再加上我住過的村子,並不以此謀生,所以我壓根兒都不知道這榨麵的來龍去脈。現在琢磨起來,從其誕生、工藝改良、至上升為“嵊州小吃三寶”,榨麵的傳奇也可以編進教科書了。“榨麵采用晚稻秈米,經過洗米、浸泡、磨粉、壓榨、發酵、製粒、蒸粉、擠絲、攤涼、煮麵、冷浸、成形、晾曬等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這些文字,貌似乏味,不如喝一碗湯麵過癮, 但字字有玄機。其中的“擠絲”環節,現今用機器操作,完全不是個事兒,但擱到明清時代,榨麵作坊又是怎樣用古法壓出細長如絲的米線呢?對此疑惑,我至今無解。“蒸粉”和 “煮麵”的處理,使榨麵非常易熟,在開水中滾一兩分鍾即可食用,夠方便,還健康。我不由得思量,難道不能管榨麵叫方便麵嗎?比起現代概念的油炸方便麵,它可是早了 500年,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啦,。“晾曬”,是榨麵生產流程中的一道重要步驟,與畫龍點睛一個高度。在秋高氣爽的時節,一排排剛出爐的新鮮榨麵,晾曬在村溪江邊,那場麵可是蔚為壯觀。為了這嵊州特有的溪畔曬麵圖,攝影愛好者每年都會像戀花的蝴蝶, 一波波地朝著越鄉奔來……
榨麵,就是來自這般山明水秀的地方。越王勾踐在這裏臥薪嚐膽,美女西施在這裏浣紗泛舟,我輩中人在這裏晾曬榨麵。
榨麵食法便捷,豐簡隨人,百搭百味。老家人的最愛配料是筍幹,所以我做湯底時也一定忘不了加一把嫩筍絲。讓你得紅眼病的是,這筍是家鄉的親們,自個兒采的,曬的,千裏迢迢才來到我的餐桌上,完全可以和仙女李子柒的原生態菜蔬一拚。
Before:黃的蛋餃,綠的蘭花菜和棕色的筍幹
After:暖胃又暖心的豬骨蛋餃湯麵
Before:筍幹雖不起眼,卻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After:讓人思鄉思過往的墨魚油菜素麵
小時候,每每家中來客,奶奶會疾奔灶間,生火添柴,把一鍋湯料燒得滾滾的,然後麻利地下麵。末了,臥個雞蛋, 撒把蔥花。然後,把熱氣騰騰的“雞子榨麵”,端給客人。所謂“雞子”。並非雛雞,就是雞蛋。一碗米麵,幾乎參與了嵊州人生活的所有重要時刻—迎客、嫁女、生娃、祝壽……尤其關鍵的是,丈母娘第一次見到女婿,要燒一碗雞子榨麵招待他,代表著對小夥子的認可。
榨麵之於我,除了是滿足一種口感,更是咀嚼一段念想。童年時清澈明媚的時光,一經拷貝,便黏貼到了煙雨平生的今宵……
“嵊州小吃三寶“, 說的是小籠包、炒年糕和榨麵。小籠包,完全記不得了。炒年糕的故事在這裏——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307/201609/1310518.html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致謝!
你做的是豪華版的啊,一定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