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尼阿波利斯的文青(或者偽文青們)見麵,都會有一段很高端的對話,“去MIA(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看中國清朝文物特展了嗎?”“必須的,帶著娃一起去的。沒說的,我們被震倒了!”
說來慚愧,盡管我在明州生活也快20個年頭了;盡管我知道,MIA的許多中國古董收藏,比如青銅器、漆器、服飾和家具在美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我步入這個藝術殿堂的次數大約不超過十根手指頭。
近期,MIA亞洲藝術部主任柳揚博士與舞台藝術大師羅伯特·威爾遜先生(Robert Wilson)合作策劃,推出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清代藝術珍品大展,“中國末代王朝的威勢與華美”(Power and Beauty in China's Last Dynasty)。藝術家們以實驗性的展示手法和突破性的戲劇理念,在我們和國寶之間,添加了一個獨特的角度。正是借助這個新奇視角,我們得以穿越浩渺時空,恍惚間置身於皇家宮殿五彩繽紛的琉璃瓦下,體驗發生在那裏的神秘故事……
暮春的周末,明州文青們還享用了一個特殊福利, 聆聽柳博士親自為我們揭秘策展背後的花絮和思索。
熱愛中國文化的威大師
威大師作品之一
柳博士開講啦
讓我濫用一下蒙太奇的手法,把特展和講演的不同畫麵剪拚起來:)
早春的某日,漫天飛雪,我們一家是這樣融化在MIA的這個特展中的……
首先,我們被引進了一個小黑屋,並在裏麵靜靜地端坐了些許時光。等待的期間,時有物件墜落的聲響,好像是在放大寧靜的效果。一個神秘的聲音和我耳語,“You slow down, you see more。”據說這便是第一展廳“幽暗”想要達到的效果,
柳老師注解:那物什掉落的背景音響來自我家的幾雙筷子;)。在和威爾遜合作的日子裏,他總是姍姍來遲,我們在無奈的等待中,便漸漸地進入了冥想狀態。威大師把這獨特的工作開場方式引用到展廳,希望觀眾在清除腦中雜念之後,再去擁抱藝術。當然,我們還是把大師建議的十分鍾靜思消減了一半。
正當我默默冥思時,一側牆麵打開,眼前出現了一個白色方格大盒子,盒子的每一層上,都擺著一些來自紫禁城的精美瑰寶。畫麵的陡然切換,使我的感官經曆了從黑暗到明亮,從靜謐到音響,從空寂到輝煌的突變,而我也一下子從現代的明尼阿波利斯都市飛翔到了大清的皇城根下……
我們放慢了腳步,圍著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寶匣子,轉了幾個“回”字。雖然每一件藝術品都美得讓人心痛,我們還是挑出了每人的最愛。
一向理性縝密的理工男LG青睞的是一件色彩斑斕的景泰藍。三個戲童抬著一個鼓狀的飾品,他們的一隻腳俏皮地翹著,另一隻腳構成了器皿的支點。果然是精巧的匠心,別致的情趣。LG常常將美學問題轉化為物理命題,不知他是否又在進行一場平衡、結構、支點之類的嚴肅思考。
喜愛吉祥喜慶圖飾的老人,挑選的是一個剔紅壽春寶盒。我對春盒尚不陌生,不但聽馬爺嘟嘟過,還專門去觀複博物館一睹風采。眼前是一個正方形漆器,盒蓋上方的“春”字裏麵,一位老壽星正襟危坐;下麵的聚寶盆裏七七八八地擠滿了珊瑚、如意等寶物,這樣的圖案自然讓老人倍感親切。
我心儀的是一個由竹節雕刻的棕褐色筆筒。諾大的直徑,讓人驚歎毛竹的偉岸。竹筒上鏤空著交錯的修竹,修竹裏是姿態各異的倜儻書生,我數了數有小人七個,估摸著說的是“竹林七賢”那一段。麵對古樸幽雅的文房之物,我粗暴地歎了一聲,“厲害了!”
總而言之,這第二展廳所要傳遞的“繁華”意境我們是體會到了。
柳老師注解:“琳琅滿目的展品,為什麽沒有說明?”對於觀者的疑惑,柳老師是這樣詮釋創造者的藝術構思的-“What is it?”很重要, “What it is!”更有趣。藝術家讓我們在一個個獨特的環境中,伴隨著相應的音響/音樂,燈光,乃至氣味,讓所有的感官都活躍起來,這時,我們才能更接近藝術的本真。
第三展廳是以“秩序”為主題。五件華美的宮廷服飾平行有序地排列,背景牆卻是些茅草裝飾,藝術家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我搞不透。
配著有節奏的木擊聲和明暗交織的燈光,我把皇帝的龍袍認真地研究了一番。明黃色調和九條遊龍是我們熟知的,那頗有講究的黃袍下擺,也有很多的說法。比如,那些傾斜的線條,名謂水腳;那些翻滾的水浪,意為“一統山河”和“萬世升平”。我們還試著尋找龍袍特有的“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藻、火、宗彝和米粉),但是沒有找全,大概眼神不好。
柳老師注解:在質地上,草束的粗糙與龍袍的精美是強烈的反差;在色澤上,草束的棕黃與朝服的金黃是和諧的襯托。柳老師又進一步為我們講解黃袍的內涵。原來,前下方開衩的是男人專用;原來,九龍中的一條是藏在衣內;原來……漲知識!
接下來的兩個展廳是一組極為鮮明的對照。
一間是寬敞的,幽暗的,一個戰國時期的錯金小銅人在裏麵孤獨地佇立,大廳不時回蕩著孩童的嬉笑聲。銅人一手微曲,一手平展,手姿造型極為奇特,我不由得模仿了一下,引得周邊的看客也紛紛仿效。LG猜測這大約是個燈台的底座。
另一間則是眩目的,霸氣的,一條紅色蛟龍在金色牆壁的四麵上下翻騰,纏繞著一把高高在上的乾隆時期的描金漆寶座。突然,一陣陰險的尖叫聲穿過編鍾聲的縫隙,直刺我的耳膜,讓人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
一邊是手足胼胝的黎民百姓,一邊是至高無上的天朝驕子。創造者以藝術手法再現帝王與庶民的對峙,觸目而又驚心。
柳老師注解:以超現實的手法營造一個外國人眼中的末代王朝,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突破。也許你習慣了以傳統思維展示文物――密密麻麻的展品,正規正矩的解說;也許你選擇以中國風情詮釋國寶――比如張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但藝術的體現必然是多維的,審美的傳遞也應當是動態的,也就是所謂的見仁見智。柳老師透露了一個小秘密,那聲嘶力竭的尖叫是威爾遜本人的一次行為藝術:)
走進展廳“後宮 ”,我們仿佛輕輕地撩開了深宮的神秘麵紗。一位美國女孩子把焦距對準了精美奢華的女子頭飾;一對會說中文的老美父女在琢磨著一件考究童裝的穿法,而我的眼卻直直地盯著那桎梏了中國女性800多年的畸形審美產物“三寸金蓮”。
此時,在耳邊縈繞的背景音樂竟是普契尼的《圖蘭朵》,那帶著淡淡哀傷的詠歎調出現在這樣的氛圍,竟然和東方式的西宮春怨意境極為吻合,“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每一個展廳都有不同的氣味。此廳縷縷的茉莉清幽使人不知不覺地沉浸在無盡遐思之中……
柳老師注解:誠然,最觸動心靈的毫無疑問是展品本身的魅力, 然而,威爾遜大師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再包裝與加工,無疑使古老的文明綻放出愈加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展廳,鮮明的威式風格同樣深深烙印在每一件展品中-方椅的兩條後腿是懸空的;宮廷女子的寶鈿花釵在空中漂浮……靜默成為“能夠說話的靜默”。
佛陀主題
MIA的鎮館之寶-乾隆禦製的表現蘭亭雅集題材的玉山子
禦製緙絲五百羅漢之幸福生活
我好像已經劇透了許多,但是沒關係,置身於威勢而華美的中國末代王朝,你受到的震撼其實是我無法用文字描繪的。走出展廳,我的耳畔響起了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一段話:“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尋求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部分圖片來自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