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搭檔Keith之間有一個梗,這個梗的形成還和一位諾獎得主有些……的瓜葛。由於對這位諾獎獲得者的特別關注,我不經意地擼出了這項諾獎背後的一地雞毛。
挺繞的吧?容我慢慢說……
在世紀交替的年代裏,先天性免疫係統領域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Toll Like Receptor (Toll 樣受體)。在介紹這個話題前,先講兩個“從前”的故事……
100多年前,一個叫Richard Pfeiffer的德國醫生暨細菌學家提出,導致實驗動物在感染菌類後,出現發燒、休克的罪魁禍首,是細菌體內釋放的一種叫內毒素的物質,也就是細菌細胞壁上的脂多糖LPS。[順手劇透一下,Pfeiffer恰恰是細菌學鼻祖及諾獎得主Robert Koch的得意門生]。在以後的一年又一年裏,科學家們把微生物中對人體有害的各個成分,象肅清運動一樣,一個個地清理出來,暴露在陽光之下。然而,這些搗亂分子是過了哪道門,走了哪條路,才來到作案現場(細胞)興風作浪(產生一係列的免疫反應)呢?人們並不十分清楚。
1985年,另一個獨立事件在德國的一個實驗室正在悄悄進行。生物學家Nüsslein-Volhard等在研究果蠅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決定其背腹側分化的重要基因。當時,科學家們異常興奮,不禁用德語脫口而出, "Das ist ja toll!" (太棒了)。從此,這個調控果蠅發育的新基因,就被命名為“Toll”。當然,這個故事也極有可能是一個高級段子。這位女科學家因為對遺傳胚胎學的卓越貢獻而於1995年榮膺諾獎的殊榮。
十多年之後,LPS和Toll,這兩件似乎並不相幹的事件,竟然神奇地匯合了!這好像很像一首歌裏唱的:
"我在這邊你在那邊 愛像風箏一條線我經過千山萬水停在這個頂點 帶我的心到你的世界." Toll樣受體的認知過程無疑是引人入勝的。在揭開它神秘麵紗的一場場戰役中,真可謂英雄輩出,豪傑並起。我在整理Toll樣受體探索過程中的一些裏程碑時,有意淡化了一些內容,這樣,沒有生物背景的你就可以直接飄過,但請稍稍留意那些有著紅色標記的名字。
1988年——Hashimoto等發現了Toll基因所編碼的Toll蛋白 。
1991年——Gay等因發現Toll蛋白在結構上與哺乳動物中一種天然免疫分子IL-1R相似,從而第一次揭示Toll可能和免疫有關。
1994年——Nomura等人首先報道了人體中的Toll樣受體, 那時的人們仍然認為其功能是和哺乳動物的發育有關的。
1996年——Jules A. Hoffmann等發現Toll蛋白在果蠅對真菌感染的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而確立了Toll蛋白的免疫學意義。
1997年——Charles Janeway和Ruslan Medzhitov闡明了哺乳動物的Toll樣受體, 即後來被命名為TLR4。
1997年——Bruce A. Beutle發現了TLR4識別細菌內毒素LPS,從而激活人體對微生物的一係列免疫反應。
1997年——Shizuo Akira…… BLUH...BLUH...BLUH.
二十一世紀初期,我所在的M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圍繞著Toll樣受體鋪開戰場。那時,Medzhitov、Beutle和Akira都是我們緊密追蹤的偶像,他們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象紅寶書一樣,被我們認真地剖析。終於,Medzhitov和Beutle兩位大師被前後腳地邀請到公司做講座。不知道是否請過Akira, 畢竟他在日本,多有不便。據說,他出現在國際會議時,也頗有些我們聽說過的科學家身上的那種木訥。
兩位專家的講演及其後小規模的研討當然是精彩的,盡管我也記不得太多的細節了。隻有一事略有印記,Beutle帶了一個博士後來應答一些具體問題,對我提的一個技術疑問,他想當然地給於了回複,我知道其所言非也。
本文重心當然不是在什麽學術報告上,而是在報告後麵的那頓工作午餐上。 注意啦,我在開場白中提到的同事Keith就要出場了。我們二人奉老板之命,榮幸地被安排與兩位教授共進午宴。隨機地,Keith是和Beutle吃的飯,我呢,陪的是Medzhitov。
美國免疫學家及遺傳學家Beutle的故事,我雖知曉不多,但也從Keith口裏聽到了一二。猶太裔的他可謂青年俊傑,年僅18歲就從UCSD大學畢業,23歲就在U Chicago拿到醫學博士的學位了,夠出類夠拔萃。哎,都是人家的孩子!他也確實有一個很給力的身為遺傳學家的爹,這使得酷愛生物科學的他,在孩童時代就有機會在老爹的實驗室裏“上下而求索”了。Beutle在炎症和先天免疫領域等諸多方麵都有傑出成就,除了LPS受體TLR4的發現,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和銀屑病中使用的 藥物Etanercept也是他的研發戰果。這些都使他能夠站在各種高級別的獎台上,領獎領到手發軟。
Beutle and wife在諾獎領獎晚宴上
和耶魯教授Medzhitov的午餐是在很輕鬆的氛圍下進行的。這位在前蘇聯(烏茲別克)成長的學者,有著寬寬的肩膀,圓圓的臉龐,深深的眼睛和大大的鼻頭,外形上一點也不像是一介文質彬彬的書生,倒是更接近拳擊手的模樣。飯桌上,Science以外的一些閑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得我的頭兒們,都對我們中西部地區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憤憤不平。John老板生動地對Medzhitov描述,“你們東海岸的人,放眼望去,一眼看到了西海岸的人;西海岸的人呢,抬眼瞧到的也隻有東海岸的人。東西之間明明有這麽廣袤的一塊大地,你們卻生生地忽略了,悲催啊。” 在東西海岸都生活過的Medzhitov笑眯眯地聽著,變得很慈祥。
Medzhitov的經曆很傳奇,聽得我們有時忘了眨眼睛。在莫斯科攻讀生化博士的他,那時候,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圖書館裏讀書、讀書、再讀書。前蘇聯捉襟見肘的經濟使得學校經費匱乏,以致他在讀書期間,竟沒有動手做過一次實驗。當然,對於他這樣有超強大腦的人,他由此收獲的是超強的理論基礎。在某天的“讀書活動”中,一篇有關自身免疫信號傳遞係統的文章,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他迫不及待地向作者,耶魯教授Charles Janeway,發出了他生平第一封伊妹兒,興致勃勃地講述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免疫大腕Janeway果然是慧眼的伯樂,他很快向Medzhitov送來了橄欖枝,歡迎這位不會說英文,沒有實驗經驗的“駿馬”來做博士後。節外生枝,屆時恰逢蘇聯的政治動蕩,Medzhitov的赴美計劃幾乎泡湯。如果我沒有聽錯/記錯的話,他好像不得不用了一些偽身份證件,僥幸實現了來美研修的行程。從1994年加入Janeway的實驗室,至2003年導師病故,師徒二人,並肩作戰,碩果累累。他們首次揭示了在哺乳類動物中存在的Toll類受體,並證實了該類受體在識別外來病原體,並激活後天性免疫係統的作用。
Medzhitov and 日裔wife are both Yale professor
我和Keith與兩位免疫界大咖的工作餐,即平常又不平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漸漸地消失在我記憶的雷達裏……
很多年之後的一個10月,我在上班的路上,聽到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的新聞。我聽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Bruce A. Beutler”。2011年10月3日,三位科學家共同摘取諾貝爾的桂冠。其中,Jules A. Hoffmann和Beutler, 因發現了果蠅和哺乳類中的Toll和Toll樣受體獲得1/2的獎金,Ralph M. Steinman因發現了樹突狀細胞獲得另一半的獎金。那一天,象我和Keith這樣在Toll 樣受體裏深深淺淺地工作過的科研工作者們,都跟著欣喜若狂了一通,因為免疫學科,特別是先天性免疫方麵,已經沉寂了很多年,如今,諾獎終於想起了這一塊兒!
這廂諾獎宣告甫畢,那端一樁樁的事件就接踵而至了……
第一個爆炸性新聞:大名鼎鼎的免疫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Steinman,因罹患胰腺癌在三天前剛剛病逝,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喜交集的消息!諾委會事先並不知此事,經過一天的討論,他們維持了授獎的決定。Steinman雖無法親臨斯德哥爾摩的盛典,但生前的偉業被銘記,遺憾之際,也值得欣慰!但從諾貝爾設獎初衷來看,這個獎依然是有爭議的。
第二個爆炸性新聞:在幾天後的«科學»雜誌上,首先出現了挺俄國免疫學家Medzhitov的聲音;在次月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封由26位知名免疫學家聯名的寫給諾委會的公開信。信中尖銳指出, Toll領域的先鋒和奠基人是Janeway和Medzhitov。有的文章更是把矛頭直指Beutler。
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一般認為,千錯萬錯是諾委會的不是。給Steinman的獎就非得拖到現在?Hoffmann,Beutler和Medzhitov難道不該同台接受榮譽?真是這樣的話,也是對已故的Janeway和Steinman的慰藉和尊重。
第三個爆炸性新聞:曾在Hoffmann實驗室工作的Bruno Lemaitre向Hoffmann開炮了。«細胞»第一作者Lemaitre在他專門設立的網站(http://www.behinddiscoveries.com/)上指出,Hoffmann在Toll的研究進程中,沒有任何興趣,更談不上出什麽主意了。然而,在摘果子的時候,Hoffmann可沒含糊。“A Nobel Not Immune from Error?” 和 “Borrowed Plumes”是Lemaitre抨擊文章的標題。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的一地雞毛,讓我們驚心動魄地感受到,神聖的科學殿堂,同樣是一個充滿了硝煙彌漫和刀光劍影的不寧靜的戰場。
現在,你該明白我和我的搭檔Keith之間的那個梗了吧?Keith的飯友是諾獎得主Bruce A. Beutle,我的飯友是Beutle的勁敵,Ruslan Medzhitov。 LOL!
另外,在海外多年,應該力求做到有事說事,多多少少做得象一點西方人,不要弄那些不著邊際的噱頭來糊弄人,什麽大師大咖出類拔萃之類,那些照片和你要討論的問題有啥關係? 讀到這些詞看到這些畫,俺又有一種掉入醬缸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