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能說了解、更不說評論,要想知道戰爭,就先要知道1907年的《海牙公約》。它確立宣戰製度,規定戰爭法規,明確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等等。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麵進入戰爭狀態,民國政府僅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沒有對日宣戰。這是因為一旦宣戰,作為交戰國的日本可以根據《海牙公約》要求世界其它國家對華禁運一切軍用物資,而中國沒有軍工能力自主製造足夠戰爭需要的武器彈藥,並且也沒有能夠保護海上運輸線的海軍來達成海外采購。抗戰抗到1941年,十一月七日爆發珍珠港事件美國進場,兩天之後的九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即在重慶代表政府發布《對日宣戰布告》。這是等來了盟友,同盟國會將戰爭物資送過來,後來就有了駝峰運輸線。
所以,八年抗戰是分兩個階段打的,第一階段單獨苦戰沒有同盟國,第二階段有盟友。第一階段沒有盟友但有一個國家幫忙,蘇聯。蘇聯以誌願隊的名義派遣兩千名空軍和一千兩百多架飛機參戰。他們的航空誌願隊從一開始就投入了,1937年11月成立,參戰到1940年秋天。這年九月底德意日簽《三國同盟條約》,盟約使得攻擊日本等同攻擊德意,蘇聯退軍。蘇聯退軍後,日本自1941年初開始對中國後方發動集中轟炸,這時的民國政府能依靠的隻有筧橋航校培養出來的飛行員了,我們看到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年輕的飛行員們終究寡不敵眾,重慶大轟炸造成慘重死傷。由退役和備役美軍組成的美國航空誌願大隊在1941年八月成立,退役飛行教官陳納德領隊。蘇聯的援華航空誌願隊是現役將軍領隊。美國航空誌願大隊起先來幫助建設空軍,帶有68架飛機。他們在1941年12月20日才升空首戰,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由此可見各國都是按規矩來的。
八年抗戰國軍和日軍一共打了22場會戰。據說會戰是一軍事術語,雙方投入兵力要達到一定的數量級,至少十萬還是什麽的。我不是軍迷搞不清楚,但是懂了“百團大戰”無法稱會戰。接受簡體中文字教育長大的我們被如雷貫耳了百團大戰和平型關大捷,就湊近一小步稍稍細看一下它們吧。
先說平型關大捷,它是1937年太原會戰的一個局部。太原會戰是國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對陣日軍華北派遣軍上將寺內壽一,雙方各投入十萬兵力,共35個軍(?)。平型關是太原會戰中的一個戰鬥,共軍由林彪和賀龍的兩個師參戰,配合第二戰區王靖國的十九軍(?)。誰配合誰不重要,平型關大捷重要,鼓舞民心。國軍和日軍都有戰史記錄,所有戰役無論是不是會戰都有記錄。戰史記錄包括對陣的將領名單、投入的部隊番號和人數、戰鬥進行的具體過程,傷亡數目記錄到個位數字。從雙方的戰史看,太原會戰是共軍唯一參加過的會戰。
百團大戰不是會戰,是由彭德懷部發起的、以破壞交通線、破壞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至今沒有看見共軍公布戰史,因此無法交互比對。我們在學校曆史課程中學到百團參戰,日軍的戰史記錄為二十幾個團,正麵交戰隻有五天時間。日軍投入兵力為兩萬人,死亡人數為751。也就是說百團大戰消滅日軍751人。
八年抗戰國軍總共損失兵力360萬人,其中傷亡323萬人左右,病死43萬人左右。國軍隻殲滅日軍48萬人,打傷193萬人。兩國的軍力可從數字見高下;病死這樣多人,可想當時的醫療和衛生條件,國力也可由此窺見一斑。這場戰爭贏得艱苦卓絕。
最後說一句海軍,我小時候因為文革在寧海路上的大雜院住過六年時間。寧海路取名自彼時海軍的驕傲 -- 新入役的寧海艦。中國的海軍在1938年武漢會戰中全軍覆沒,我從一部小說裏看到寧海艦艦長在九江戰死。
紀念所有在那場戰爭中為國犧牲的人,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