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結論性的題目是真實的存在,不是聳人聽聞,為擁有論文背書的科學數據。它打破了很多人的認知,那些賺幾十萬年薪的醫生故然值得祝賀和欣賞,但是醫生和他們的配偶們也沒有必要,動不動就把在美國讀醫學院說得比登天還難。
我們應該這樣說,美國醫學院開門就是供人去讀的,UC裏麵最差勁的Merced分校最近就準備新開張醫學院,隻要加州孩子努力就可以去讀。
學生在耶魯Woolsey Hall畢業後是否擁有錦誘前程?這關係到父母的錢包,以及涉及讀耶魯是否值得。
這些數據明確告訴我們,大家就別指望送孩子去耶魯會出什麽醫生。在耶魯2023年的1554名畢業生中,隻有32人應屆生申請醫學院,隻占32/1554的2%,那地方基本上沒有什麽人對讀醫學院感興趣。

這也說明,美國總統候選人Ben Carson還是一個用功的學生,他從耶魯本科畢業後去讀的Ann Arbor,Michigan醫學院。
這32位申請人中的29人可以去讀醫學院,高達91%的錄取率。耶魯第一次申請醫學院的錄取率是111/125=89%,剩下11%被拒絕,也就是14位學生。
如果這些首次申請失敗的學生重複再申請1-2次,他們還有80%的可能性去讀醫學院。首次申請失敗的11% 人群裏再有80%的成功機率,這樣又添11% X 80%=8.8%的機率,所以如果是耶魯畢業生總共申請最多三次,他們被醫學院的錄取率高達8.8%+ 89%=97.8%。

當然更準確地計算這個可能的三年醫學院錄取率,需要具體的人數。也應該標明具體年限來計算,因為這些重複申請人隻有20人,而2023年首次申請失敗的耶魯學生是14人。
作為對比,在WashU每屆的1950本科學生中,大約30%的學生會熬到完成PreMed的要求申請醫學院,1950 X 30%=585醫學院申請人對比耶魯的32人,這可是18.2倍的差別。

那麽美國醫學院的總錄取率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讓我們以最大醫學院申請係統的AMCAS來舉例:分子:所有申請人隻要擁有一所醫學院錄取就算,一所錄取或十所錄取都隻能算分子的一次;分母:所有使用AMCAS申請表申請了醫學院的人數,申請一所或30所醫學院都隻能算一次。分子除以分母,乘以百分率。以此類推DO和Texas的申請總錄取率。
美國醫學院的總錄取率為45%的論文在2023年發表在醫學專業雜誌BMC上,為著名的UPenn醫學院的專業人士完成的。

這些是他們的研究結果:
“The overall acceptance rate for first-time applicants from 2017-2020 was 45.3%. The acceptance rates among FG, LI and UiM applicants were 37.9%, 39.6% and 44.2%, respectively.
“從 2017-2020 年首次申請醫學院者中,總錄取率為 45.3%。在“第一代大學生”(First-Generation, FG)、“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LI)和“醫學領域代表性不足群體”(Underrepresented-in-Medicine, UiM)這三類申請者中,其錄取率分別為 37.9%、39.6% 和 44.2%。”
“In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cceptance was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cience GPA and UiM status and MCAT score,FG and mos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在多變量回歸(multivariable regression)中,錄取最強的關聯因素是:科學類 GPA(science GPA)(最高五分位數者 Odds Ratio ≈ 7.15), UiM 身份(OR ≈ 5.56), MCAT 分數(OR 大約 1.19), FG 身份(OR ≈ 1.14)以及大多數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也與被錄取有正相關。”
如果將UPenn的研究結果應該到華裔申請人數,最為重要的相關因素是科學GPA, 也就是AMCAS表中的BCPM (生物、化學、物理和數學),其次就是MCAT的成績。這些是醫學院申請的敲門磚,雖然還遠遠不夠。
在醫學院申請名單的選擇上,再優秀的學生都要有衝刺醫學院、與自己水準匹配的醫學院以及比本科更多的保底醫學院,這些組合是必須的。如果隻申請top 20醫學院,學生可能麵對全軍覆沒,即使是非常優秀的學生。
雅美途教育谘詢是在2010年創辦的,可以說讓我成就了很多,自己始終以此為自豪。在隻經營谘詢三年的2013年,我就弄懂弄通了錄取率,接受率和交叉錄取率的區別,這應該是中文圈最早的注釋之一,現在已經約定成俗了。
我當時將Acceptance Rate翻譯成“錄取率”而不是“接受率”是從大學的角度出發的,將Yield翻成“接受率”則是從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角度翻譯的,如果從大學角度則可以翻成“錄取接受率”或“入學率”(Enrollment Rate)。
這是ChatGPT的肯定:“你這樣翻譯,在意義和視角上是合理的,也能清晰區分不同主體的角度。你明確把 Acceptance Rate → “錄取率”,並指出這是“從大學角度”的翻譯,貼切、邏輯清晰。你把 Yield → “接受率”(申請者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實際接受錄取的比例)定位為“從學生角度”的翻譯,這符合其定義。你指出如果從大學角度,也可以把 Yield 翻譯為 “錄取接受率” 或 “入學率(Enrollment Rate)”,這體現你對術語在不同角度下靈活運用的理解。”
美國大學申請的三項評價指標
雅美之途寫於2013年4月19日
我將今年的美國常春藤和其他名校的錄取率放入博客後,一位擁有資深科學背?的網友向我問起加州理工的錄取率。我告知加州理工今年的錄取率是13%的同時,也順帶說出加州理工以往的Yield大概隻有37%, 可見加州理工受歡迎的程度。他要求我解釋這Yield的含義,我則試圖以大學錄取的三個率來解釋美國大學的競爭,現在補充和修改後成文。
錄取率(Acceptance Rate):大學發放出的錄取通知書的數除以申請該學校的總申請人數。原則上,錄取率的高低顯示該學校難進的程度,或者說它的選擇性。因為發放多少通知書是由各個學校控製的,所以我們可以將錄取率看成是學校對學生的選擇。學生申請學校的數量會影響到錄取率的分母,普通申請表在增加學生申請數目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接受率(Yield):學生最終登記入學的人數除以該學校當年發放的錄取通知書數。接受率評價學生在收到入學通知書後擁有多強的願望進入該學校讀書,所以我們可以把接受率看成是學生對學校的選擇。由於接受率涉及學校的聲譽,所以名校會盡一切可能吸引那些被錄取的學生選擇他們。
2010-2011年的統計資料,哈佛的接受率是75%,耶魯為67%;兩所理工學院比較,麻省理工為64%而加州理工則隻有37%。關於接受率我們需要至少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預先已定向的或自我選擇性強的學生群,像摩門教的學生喜歡上楊百翰大學(BYU),阿拉斯加的學生由於不願意離開阿拉斯加而傾向於選擇進那裏的州大,所以美國新聞的接受率排名BYU還高過哈佛,阿拉斯加大學也排得很高;另一個因素是某些大學選擇性地拒絕他們認為不可能來入學的優秀學生,這樣可以提高或保證他們的接受率,這種做法因起源於波士頓的塔夫什大學而被稱為塔夫什綜合症。
交叉接受率(Cross-Admits Rate):作為接受率的一種,它每次僅比較兩所大學同時錄取時學生選擇的情況。例如學生同時被A和B兩所大學錄取時,多少學生選了A多少學生選了B。這可是頭對頭的直接競爭,據說有點像職業網球運動員排名的方式。交叉接受率可以擺脫具體學校的控製,反映出學校在被錄取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一些人認為它更能反映出學校的聲望或實力。
紐約時報很多年前做過一次調查比較一些學校之間的交叉接受率的情形,並且把它製成了易懂的圖。這些2006年的資料確實有些老,但還能說明問題。哈佛在交叉接受率上擊敗所有對手,哈佛和哥倫比亞同時錄取的學生,91%的學生選哈佛拒哥倫比亞,差別之大使我都有些懷疑這數字的可靠性。最能跟哈佛競爭的是耶魯,它能從哈佛那競爭到百分之三十五的同時錄取的學生。另外有人在大學秘密網(College Confidential,CC)上作了三年交叉接受率的比較,很令人吃驚的是連續三年耶魯都在交叉接受率上領先HYPSM中的其他學校,不過這些樣本量太小,其準確度還取決於難以定量的學生在CC上各學校網頁的活躍程度。
這種交叉接受率的數據屬於競爭的機密,各學校一般是不願意對外公布的。畢竟西部的學校更開放,斯坦福在2008年以表格的形式發表了它的2011班的宏觀資料,雖然具體的一對一的交叉接受率還是沒有公布。那些沒有選斯坦福的學生中68%選擇去了哈佛(27%),耶魯(19%),麻省理工(15%)和普林斯頓(7%)四所大學。除了68%,另外的32%的學生選擇讀加州理工(2%),哥倫比亞(1%),杜克(1%),布朗(1%),達特茅斯(1%)或UCSD(1%)等學校。這些資料再次證明,斯坦福交叉接受率的主要對手還是東海岸的四所老牌名校。

圖一:美國大學交叉接受率的數據。這一圖表來自紐約時報2006年做的調查,雖然有些沉舊但美國大學近年排名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應該還能說明問題。左邊和上方都是不同學校的名字,左邊的學校向右上方的學校向下交匯處的數字代表學生交叉選擇兩校時,學生選左邊學校的百分比,例如紅色的66%說明66%的學生選了賓夕法尼亞大學而34%的學生選讀杜克大學。
文學城走遍世界的資深網友清漪園:“為了找一個可以信任的眼科醫生,我搜索我們當地的一個受推薦的眼科診所,那裏有十幾名醫生,各有自己的眼科專業。我一一讀著醫生的學曆,驚訝他們大多畢業於我根本沒有聽說過的位於美國各州的醫學院。看來能不能在美國繁華地區的知名診所找到難得的位置,成為一名成功的醫生,不見得非要畢業於名校。”
我的回複:“醫生或擁有醫生子女的家長別自信心受打擊,我文章傳遞的信息是隻要在申請選校時,確定醫學院list時擁有多樣化的組合,申請人的總錄取率是44%,幾乎是兩人中就有一人被錄取。如果你隻想名牌,隻申請top 20的醫學院,你可能遭遇滑鉄盧,應該加上本州的鄉村醫學院。鄉村醫學院也招百人,與華大醫學院人數相當,出來工資也算不多,隻是未來走學術路稍微難些。WashU醫預科學生84%能讀美國醫學院,耶魯更是高達90%以上,所以隻要努力就行。可見這裏我這個免疫學家如何解釋總錄取率:以最大醫學院申請表AMCAS為例, 分子:所有申請人隻要擁有一所醫學院錄取都算,一所錄取或十所錄取都隻能算分子的一次;分母:所有使用申請表申請醫學院的人數,申請一所或30所醫學院都隻能算一次。分子除以分母,乘以百分率。以此類推DO和Texas的申請總錄取率。”
文學城網友FLMNCA2018: “說到醫學院,你的擴招假設真是酸溜溜的。。”
我的回複:“說到醫學院擴招那是我為美國醫療係統的全局考量,對美國是有利的。但是美國醫學協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寧可擴招Physician Assistant 或Nurse practitioner都不願意增加醫生。隻是為了維持醫生的高工資,他們把醫生弄成帶PA和Nurse practitioner的小生意主,但是醫生獨立開業的仍在急驟萎縮,他們大部在為醫企打工。我酸醫生?你想多了,我踏進醫學院時就沒有想當醫生,現在更是實現了美國夢的人。我為所有成功人士高興,不會酸他們。”

剛打了一年一度的流感疫苗,強製性的,不然就會被趕出華大。還是有些拚死,要工作不惜冒得得Autism的風險[偷笑][呲牙]。
to be doctors. It's totally not worth it! The amount of debts and time you put into it if used in other fields like engineering could generate a much better outcome. You might get weed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doctor at any stage and/or too stressed out at the residence phase. People commit suicide when they can't cope up with the pressure. There are risks of being a doctor too: lawsuits for malpractice is one of them. Divorce rates are high for certain kinds of doctors. A job on call 24-7 is stressful, the amount of student loan debt is huge. One word, I don't want to push my children to pursue that. And I'm glad none of my three kids want to take that path. My daughter wants to be an industrial or chemical engineer. My sons, I don't know yet. But I wouldn't recommend them to be doctors. It's a precarious way of trying to get wealthy.
醫學院的錄取率看起來不錯,但考慮到大學3年多的Premed大部分人已被淘汰或者放棄,因此它的實際錄取難度不比騰校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