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美教授係統的翻譯紊亂,利用Jimmy Kimmel反美

(2025-09-26 19:57:38) 下一個

這位留英的中國年輕人直接從英國UCL找到WashU的經濟學教授職位,他從本科開始的所有求學經曆都是在英國完成的,這家夥應該說一口倫敦腔的英語。

 

這是來自華大網站的介紹:“Originally from China, Guanyi earned a B.Sc.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in 2017, an M.Sc. in Economics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 2018, an M.Res. in Economics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 2019, and a Ph.D. in Economics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 2025.”

 

“原籍中國的冠嶧在 2017年獲利物浦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18年獲倫敦大學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2019年獲倫敦大學學院經濟學研究碩士學位,並於2025年獲倫敦大學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王教授應該是在2014年才從中國去英國讀本科的高中生,隻需11年就成為美國名牌大學知名科係的教授。算算現在隻有29歲,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華大經濟係主任是我們古董社區的鄰居,華大經濟係可是剛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係。我在聚會上問過係主任,雖然那位獲獎教授被老中女生告發性騷撓後備受煎熬,但是現在仍然是華大的教授。

 

同濟美國牛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也是faculty”

 

我的回複:“你不懂學術界。不能這樣翻譯,有失尊重,因為assistant professor在學術自由上與full professor無區別。”

 

同濟美國牛人:“25年前我就被美國費城一家老牌藥學院給予屬於tenual track 的助理教授職位和一筆經費,希望我建立一個bioinformatic lab 助理藥物開發的研究。我考慮到家裏的情況,決定還是不要去幹那學術爬梯的辛苦事、去EPA享受政府科學家的悠閑生活。[Grin][Grin]。錯字了!是 助力藥物開發, 比較謙卑的說法,牛逼一點的說法是 為藥物開發指明方向。[Grin][Grin]”;“在學術奮鬥上,助理教授比正教授更努力,也是更出更多(諾獎級)重大成果”

 

我的回複:“你真是“助理藥物開發”?做服務性的工作,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assistant professor”;“一個core lab, 你去當頭,給個assistant professor 的頭銜,服務性質的。說明你的計算機功底很好,反正從同濟偉大的打掃衛生的係出來的人什麽都會” 

 

同濟美國牛人:“這個lab 是在生物係,我是以 genomics 方麵的 deep insight 得到係主任的信任而被給予這個位置的。我的主要任務是做基因組方麵的研究,這當然會為藥物開發找出一些靶點。[Tongue]”

 

我反對國內見人就叫老師的做法,現在演藝圈也是見到資深演員都叫老師。我要求自己的學生稱我為Mr. Wu, 就像他們稱學校的老師那樣。平常可以直呼其名,在華大和外麵可以稱為教授。

 

對於華大或美國的所有華裔教授,真不應該叫老師,應該稱為教授,稱老師是中國落後文化對美國華人社區的入侵。

 

更恰當做法是,隻要是在美國擁有教授頭銜的人,我都在文章裏統一稱他們為教授。準確些可以稱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或Full Professor。

 

不應該將Assistant Professor翻譯成中文“助理教授”,那是Lost in Translation!如果遇到翻譯成“助教”,那就更令人難堪了,美國教授成了中國助教。

 

這不僅是不夠尊敬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Assistant Professor與“助理教授”完全是兩回事,美國Assistant Professor不助理任何人。

 

我們以前討論過,一個F-16戰機的飛行員相當於一位Assistant Professor, 因為飛行員擁有團隊為他服務。

 

美國學術體製的優點是,年輕人在百裏挑一的競爭後找到Assistant Professor的職位,他們隨即在雇人和辭退人,決定研究方向,與誰合作,以及申請基金和發表論文,都擁有與Full Professor完全相同的權力與自由。

 

大家可以想像,有些人當Assistant Professor的時候隻有30出頭,甚至20多歲,在這些創造力的黃金期,他們就擁有了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力。當時雖然壓力大,但是動力也十足,因為tenure clock始終在叮咚響著。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們,他們的裏程碑的獲獎成果都是在Assistant Professor階段做出的。耶魯前教授和海歸大佬傅新元也是在從Rockefeller獨立出來,在Mount Sinai醫學院當Assistant Professor時,將JAK kinase與信號傳導蛋白STATS聯係起來,從而發現JAK-STAT Pathway。

 

Assistant Professor不能翻譯成“助理教授”,英文的“Assistant”隻是表明一個階梯而己,他們其實是不需要為“Full Professor”當什麽”助理“的。在德國或日本的Assistant Professor可能還是為大教授工作,但是在美國不是這樣的。

 

“助理教授”和現代令人無語的拚音都是土共的產物,因為當時長期與外界的隔離。民國人士為了避免將Assistant Professor與“助教”弄混,他們應該是征求了司徒雷登這樣的美國人士的意見,將Assistant Professor翻譯成“襄教授”。雖然“襄”也有“輔助”或“佐理”的意思,諸如“以襄事君”,至少“襄教授”比“助理教授”好聽得多了。

 

湖北也有名城“襄陽”,為諸葛亮的隆中所在地。可見ChatGPT:“襄陽自古就是一座名城,地處漢水中遊,號稱“鐵打的襄陽”。它在曆史上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南北交通、東西往來的要衝。襄陽最著名的文化記憶之一,就是諸葛亮隱居的“隆中”。相傳劉備“三顧茅廬”便是在隆中求賢,諸葛亮由此出山,輔佐劉備,奠定了三國格局。襄陽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曆代多次大戰,比如宋元襄陽之戰,直接影響了南宋的存亡。既有軍事重鎮的曆史,又有諸葛亮“隆中對”的智慧遺產,所以襄陽兼具英雄氣魄與文化象征”。

本來是個喜歡熱鬧的人,這次也被我的Central West End食堂震驚到了,寫作的最好地方是有些noise, 但是這也太熱鬧了。

 

文學城網友遠方的雲和海:“博主您好!看完您這次在Supercuts的經曆,真是比電影還驚險,最後還能淡定來一句 “This is quite an experience!”,忍不住笑出聲。其實我也挺好奇,像您說的這種“日常小事裏的不安全感”,在美國大城市是不是越來越常見?您經曆了這麽多年,會覺得環境真的是在一步步惡化,還是說我們隻是獲取信息的渠道放大了風險感?您淡定講故事的方式太有畫麵感了,感覺如果拍成一部小短片,搞不好能得個紀錄片獎。想聽聽您怎麽看未來幾年美國城市的這種趨勢?”

 

我的回複:“謝謝留言,遲複見諒。好玩的故事寫出來了,榮幸成為同濟文學城魯迅文學院的成員之一。所謂“白人跑了”,這是美國內城衰敗的原因。現在不同了,白人開始回歸城區,重新回到他們的祖輩生活的地方,聖路易斯的Central West End正在迎來複興景象。因為大家覺得不能無限西遷了,以前我們討論過,幾乎所有世界大城市都是西區好,東區則是窮人區,可能也是來自法國。”

這位視頻的博主是前央視主播,妥妥的大外宣,她的話不值得相信。我們經曆了那個Jimmy Kimmel 事件,本身就是一個夜間喜劇節目裏的笑料,哪能上升到什麽種族滅絕?他做得不對,他個人和ABC己經道歉了。但是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借此反美確實是找錯了材料。

 

可以參考我在12年前寫的文章:

 

Jimmy Kimmel試圖引導6-7歲的孩子們去思考

 

雅美之途寫於2013年10月22日

 

在Jimmy Kimmel近期的節目中,因為一位白人男孩的不當言論引起中文網裏的一些抗議聲,大家的基本共識是,即使童言無忌,主持人和ABC電視台也有責任避免這樣的言論播出。我開始讀新聞時也和大家一樣不敢相信,但看了這段擁有爭議的視頻後,卻有了一些與強烈抗議此節目甚至號召抵製ABC母公司迪士尼的部分網友的不同觀感。

 

從視頻中聽他們的對話,孩子們小到沒有人拚得對奧巴馬的名字,節目還留心選了不同族裔的孩子。在美國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經曆過,美國孩子在5-7歲或稍晚的年齡段,他們會較常見地使用"I hate you"或"I will kill you"這些大人難以接受的表達方式。或者說他們用這些詞的threshold是很低的,因為他們不明白用這些詞的真正後果。一位朋友的孩子曾對他奶奶發泄不滿時就說出過"I hate you",略知點英文的祖母當然是非常生氣的。

 

Jimmy Kimmel與孩子們的對話沒有預設的立場,他說那孩子的話"有趣“是談話時的一種習慣性中轉語句,並且他後來采用開放式的問話或挑戰性的口氣帶動孩子們去思考,這是典型的美國成年人與小孩對話的方式。當然,如果我們僅聽那白男孩的還不起國債以殺中國人了事的單一句子是會很生氣,他的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父母和美國公眾觀點的影響。在審查決定是否播出這段敏感的對話時,ABC電視台似乎沒有顧及政治正確,但我們也應該考慮到這畢竟是個晚間講笑話的節目。

 

華裔抗議是可以理解的但沒有必要太過,國內媒體或美國華人媒體的一些報道此事的題目,諸如美國教唆孩子為債務殺掉每個中國人之類,則有些聳人聽聞了。此事件由美國國債引起,關心中國的網友應該去質問中國的決策部門為什麽持續購買那些肯定不會還的美國巨額國債。另外,美國華裔真正需要努力改變的是像平權法案等體製性歧視亞裔的政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