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每年MIT在中國錄取的早申學生都會成為新聞跟蹤的對象,但是今年有位被MIT錄取的中國女生被舉報或網曝。從該同學公布的材料看,她當然是可以讀MIT的優秀學生,也會麵對耶魯或斯坦福的競相錄取。
任何信息在網上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還有不少華人的心靈十分黑暗。他們在你不行時瞧不起你,從來沒有想幫助你。但是在你成功或取得成績時,他們則嫉妒你,也有人向你使壞,即使是朋友或校友都是這樣的。
我們應該說明一點,至少在20多年前,即使耶魯錄的中國最優秀的本科生,他們還是存在入學後在耶魯學得吃力的境況。現在應該會好很多,因為中國學生的質量提升很快。
我建議所有被美國名校錄取的中國學生,不要接受媒體采訪,不要公布與谘詢機構的合作信息,更不要出席谘詢機構的訪談。作為谘詢師都應該創造隱私環境,他們應該像醫生保護病人隱私那樣保護學生的隱私,這在美國是擁有法律保障的。
我每次看中國學生被哈佛或耶魯錄取的消息時,自媒體都在他們的名字和學校後麵標明谘詢機構的名稱。好像他們的申請成功都是中介的功勞,其實不然。我的所有讀了HYPSM(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本科生,絕大部分都是因為他們的才華和努力。如果家長不提,我從來都是在隱去名字的條件下公布錄取消息的,讀者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詳情。
國內谘詢文化讓這些優秀的中國學生完全沒有隱私可言,我們現在隻有兩歲的孫子們上廁所,他們都使用我隻能猜到的英語對我說:“I need privacy!”。我也是學醫的,在美國沒有見過醫生在公開場合談病人的資訊。銀行對客戶、醫生對病人、谘詢師對學生,都必須遵循隱私約束條款。
學生們在完成申請後,應該努力做個普通人,多在MIT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交朋友,以後路長得很。MIT或耶魯錄取不算什麽,隻是一個階段的成績而己。雖然兒子在Pi日收到MIT錄取最令我們興奮,因為它來的最早,但是這小子卻在訪問麻省理工的古典羅馬穹隆建築時無精打采。
本科讀了五大名校的華裔學生成千上萬,真正有出息的人非常少,他們往往滿足了家長的一點點虛榮心,包括我自己。
聖路易斯華大講座教授留言:“吳老師太犀利了[強]最後的自嘲凸顯您的自信[666]很理解您的兒子的選擇,本科其實依然是通識教育的時期,除非堅定不移認定理工,去一個綜合性大學是更好的選擇。而且他是成千上萬去名校的學生中的少有的最後進入職場依然出類拔萃的人!的確泯然眾人的是大多數—不管去哪個學校讀書,畢竟學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平台沒有那麽神奇,是平台裏少數鳳毛麟角的人成就了平台,還是平台有點石成金的效果?It’s hard to tell這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以回答[調皮]”
我的回複:“人生的路最好是自己選,不行還可以換,這就是你說的優秀綜合性大學的好處。人的大腦雖然在18歲完成了發育,但是人的社會品味是一輩子的事,有時候幾十年後很多興趣與目標都會調整。這就是你母校Caltech的短板,在大學發現對人文與藝術感興趣,都必須轉向周圍的文理學院、UCLA甚至好萊塢。另外,即使伯克利是徖合性大學,但是我的醫預學生也因為那裏的實習機會少而頭痛。他也算不上出類拔萃,現在就是一個居家老爸。我們聖誕節在他家過,他是什麽事情都做的奶爸,看來生孩子比當教授更重要”。
聖路易斯華大講座教授:“非常讚同您說的社會品味[強]讚視野[666]那個比很多可以量化的東西,包括成績更重要??我也是覺得這是純理工科學校的短板,包括我的母校,那裏更適合去讀研究生”。
我的回複:“對的,本科期間打下厚實的人文與科學的基礎,對將來做任何領域都會有幫助的。先學習人類的文明曆程,再嚐試找到自己熱愛的也是謀生的職業。[強]”
節日期間去拉斯維加斯觀賞大圓球後,中科大美國加州校友留言:“The sphere 那個大球,是相當不錯的。可惜一個大國的鏡頭都沒有,倒是有一堆老印的鏡頭。巨幅半球型的屏幕,有飛起來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的回複:“我們已經生活在中國的敵對國了,想想都是悲哀,希望我們的孫子輩不需要再次奔赴太平洋戰場[Sob][Sob][W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