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億萬富豪難忘在高中擊敗自己的女孩

(2022-07-07 05:39:57) 下一個



在你的人生旅途中,遇見什麽樣的人至關重要,有時候是通過Blind Date,或者科學競賽、政治辯論與各類球賽。當你被擊敗時,你會正視對手,想想自己能否在下一次卷土重來。

這些相遇往往是隨機的,幾乎無法設計,高中和大學階段尤為珍貴。雖然回頭去看,通過反向推理的方式,似乎有些必然的聯係。

這個愛爾蘭的金發男孩,抱得瑞士德國裔美人歸,他們的私人婚禮最近在意大利舉行。

這位我們隻能稱為男孩的家夥己經是位億萬富豪,他白手起家與弟弟創辦的公司價值950億美元,全球範圍的雇員就有七千多人。

他最近給在斯坦福當助理教授的太太捐款至少五億美元,為她建研究所,讓她當首位所長。她也同樣優秀,曾經是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院的冠名Fellow, 獨立後在科研上應該也不缺錢。

隻是現在愛爾蘭男孩還不能忘記,他當年在莫斯科舉行的歐洲青少年科學競賽上,被這位瑞士女孩擊敗的經曆。他們當時都隻有17歲,他代表愛爾蘭隻能屈居亞軍,瑞士女孩奪冠,這可能從此讓他不敢再做科學了。

當年科學競賽的項目橫跨不同的領域,女孩做的課題涉及導管誘導尿道感染的治療,男孩則是研究的網絡程序語言。對於評審官來說前者當然更具社會價值,吸引力更大些,所以這些科學競賽的很多因素是無法控製的。男孩不應該太傷心,亞軍也不錯,但是他仍然在最近的公開場合高調說,太太當年打敗了自己。

女孩隨後本科讀了瑞士蘇黎世理工,男孩讀了愛爾蘭的大學,但是他們都去了MIT讀研究生。女孩堅持下來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和成為斯坦福教授;男孩則從MIT退學創業,成為億萬富豪,也為追到這位高中時代的仰慕對象積累了一些資本。

失敗可以讓你學到不少,然而有時也會使你長時間難以忘懷。這應該是心理損傷,如同組織損傷後的炎性反應或隨後的傷疤那樣,揮之不去。關於這些方麵的問題,前者要問曾奇峰,後者問我。曾奇峰是我在同濟的同班同學,現在中國心理谘詢界的領軍人物。

我現在大姆指仍然有些不適,幸虧現在愛瘋上寫作是用的食指,如果要像以前那樣握筆那就麻煩了。這是當年我在天門讀初中時夥同堂弟,與別人打架留下的後遺症。我不精於動武,本應該出直拳,而我卻在沒握緊的情況下出了側拳,結果用力過猛將自己的姆指給弄骨折了。當時需要打石膏三個月,我去武漢時石膏都沒有撤。爺爺在天門為我洗了好長時間的澡,他可能覺得,謝天謝地這小子終於可以回父母家了。

我在這裏仍然需要再次強調運動,特別是球類運動,對塑造孩子們的品格的重要性。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饒的精神,勝利時懂得分享,失敗後承擔責任,還有關鍵時刻傳球讓隊友進球的團隊精神,這些品質都能在激烈運動中充分體現,也特別能培養人。華爾街喜歡招耶魯運動員,就是因為他們在高壓下能夠做決定,在關鍵時刻擁有擔當。

對於不喜歡運動的小中男可以去參加學術的競賽,美國人將數學與科學也辦成奧林匹亞的競賽形式。再退一步,你如果自己不運動,你至少應該關心美國的橄欖球、棒球、冰球或籃球,不然你會在美國男人的社會裏顯得格格不入。

他們在斯坦福科學園區創立名為Arc的研究所,讓所雇的研究員憑自己的興趣決定研究那些能夠幫助人類抗擊疾病的領域, 周圍的斯坦福、伯克利和UCSF的博士生也可以在他們的實驗室做研究。他們自己似乎不願意弄成一個夫妻店,所以讓女教授的博後導師伯克利的華裔教授Patrick Hsu作為共同創始人。

他們的理想還相當高遠,因為他們的目標是HHMI的Janelia,MIT和哈佛的Broad研究所,Salk研究所,紮克伯格夫婦在灣區的Biohub,以及英國的Crick研究所和德國的馬普協會。與美國相比,歐洲既缺資金,也沒有美國這麽開放的創新環境。歐洲始終沒有美國這麽能夠吸引人才,弄成歐洲人把美國當成了競技場。

在美國不管你是愛爾蘭人、瑞士人或美國華裔,隻要你優秀就有人往你身上砸錢,做出的東西還是以發表的形式讓全人類共享的。最為受益的當然是美國民眾,新冠爆發後美國迅速製造出四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疫苗和幾個臨床用藥就是明證。

這位斯坦福年輕女教授還是小中男訓練出來的,她在MIT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她當時跟張鋒做的基因編輯,博士後導師則是徐家後代Patrick Hsu。

我們現在僅在美國東西海岸就可以看到,華裔的超級科學巨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隨便舉例,倆位在生物醫學界風頭正健的吳家後代:哈佛的Catherine Wu和斯坦福的Joseph Wu,他們都是領導著大規模的研究組。別忘了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和芝大教授吳寶珠,他是越南裔的美國數學家,猜測應該是華裔。

他們幾乎全在美國的頂尖名校,你必須去那裏才能見到這些beautiful minds。Patrick Hsu的本科和博士均是在哈佛完成的,但是他的本科是從伯克利或斯坦福轉學去的哈佛。Partrick和張鋒都在莊小威實驗室訓練過,Patrick的博文論文是在張鋒實驗室完成的,華裔在美國培養傑出科學家的鏈條正在形成。這種趨勢現在來的很猛,以前隻有陳省身培養邱成桐,或者華大教授Dennis Loh培養Bill Sha和Ken Murphy這些零星的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hetero 回複 悄悄話 從莫斯科競賽出來的精英都是禍國殃民的
這些生物騙子半天新冠搞不定,吹牛象饒毅一樣不務正業搞文革,或者像斯坦福的美女毒蛇騙子一滴血
類似天朝中科院搞芯片華為沒備胎

傑瑞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熬的心靈雞湯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再過幾代人,盼望看到更多華裔後代進入美國政界,成為政策製定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