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2025 (16)
幾乎可以當好萊塢的電影劇本,美國名牌大學的兩位華裔男孩共同追求一位白人女生,MIT潘同學情場失意萌生報複, 精心策劃了刺殺耶魯研究生蔣凱文的血案。此案更具戲劇性的是潘同學讓美國紐黑文、紐約和亞特蘭大的警方、FBI和US Marshals都是白忙的命,整整三個月讓他逍遙法外,直到今天的被捕才告一段落。潘同學穿上囚衣的那一刻,不是此狗血劇的結局,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開始。
經過這麽長時間的媒體跟蹤,潘同學僅有一次在波士頓的生日聚會中,與蔣凱文的未婚妻Zion Perry同鏡頭。Perry於2016年從MIT畢業後就到耶魯讀研究生了,然後與蔣凱文戀愛直到定婚。潘同學於2014年從MIT本科畢業,又入學MIT的研究生院,他現在是博士班的第七年,潘同學與蔣凱文的人生與求學軌跡沒有交集過。
潘同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不太順利,雖然他擁有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銀牌。他似乎本科讀了五年,博士則是七年都不能畢業,況且已經29歲了,追女孩也不成功。我的猜測是他與Perry沒有直接的戀愛關係,潘同學暗戀她的可能性大,並且是三年多都放不下的那種。
我這些天時爾想到潘同學,畫麵是他的逃亡情景,甚至還有一絲的幻想,覺得他永遠都不會落網。畢竟中國人在美國都不容易,我到沒有太多血債血還的情節。現在看來他還是一直向南的,在阿拉巴馬的中部城市Montgomery被捕,他還是想逃出美國的,隻是沒有成功。潘同學逃回中國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他在疫情期間很難得到什麽雙陰性的檢測結果。
讓我們回放些此案件的關鍵事項。今年2月6日在耶魯所在城市的紐黑文,蔣凱文在離開未婚妻的公寓時身中數彈當場身亡。我們開始怪耶魯的治安環境差,但警方迅速宣布這是一起預謀的凶殺案,並且很快鎖定MIT潘同學是重大?疑犯。潘同學曾在麻州以試車為名偷車並開到紐黑文行凶,作案當晚他曾經在紐黑文的旅店與警察有過接觸,但是警察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無法逮捕他,隨後紐約市的監控係統識別他驅車進入了紐約。他撞壞的車似乎留在了紐黑文的旅店,我們不知道他開的什麽車進入的紐約。
潘同學隨後在曝露後,神奇地從紐約乘飛機抵達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他在那裏有親戚。潘同學最後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是在亞特蘭大的市郊,與親戚在一起,有人描述他背著一個黑包,行為有些詭異。現在抓獲他的Montgomery是馬丁路德·金當年進行民權運動的地方,離亞特蘭大西南大約160英裏,離海邊還有一段距離。他肯定是有人幫助的,他自從發案後就不能使用任何信用卡或手機等電子設備了,必須擁有大量的現金,還要有藏身之處,更多信息將會有後續報道。
這似乎是個相當肯定的案子,三個月的逃亡已經無法抵賴謀殺的指控,但是美國警方始終無法抓到他。我們每次討論這現狀時都說潘同學太聰明了,恐怕永遠都不會將他歸案。懷疑潘同學已經逃出了美國,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曾經向全世界發布“紅色信號”,尋求各國的幫助,希望以謀殺和盜竊為由逮捕他。潘同學的逃亡之技能,都足夠雇他成為美國的反諜人員,加上他天賦的數學腦袋。
警方拒絕透露進一步的抓捕細節,隻是說聯邦US Marshals在當地警方等執法機構的幫助下成功的。抓捕過程順利,無人受傷。鄰居看見潘同學在周五的早晨六點被警方帶走,戴手銬和腳鏈,US Marshals帶他入的警車。潘同學在六周前進入Montgomery市的Kitchener Harding的家時,看上去是個完全正常的人,他想租用他家的14個房間中的一個。美國人相信別人由此可見一斑,潘同學在他家安靜地生活了至少六周,他向Kitchener Harding和他的家人使用Henry Cai的假名。他真懂漢語拚音,蔡家人會因此不滿嗎?
這是一個悲劇,沒有人能高興得起來,但是它又呼喚我們應該重視華裔在美國受到的精神壓力,尤其是華裔男孩。無論是細胞還是個體在巨大壓力的環境裏,如果適應不好就會發生病變。潘同學麵對視頻的冷笑,會讓有些人不寒而栗,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卻是一種精神疾患的表現。他還是蠻放鬆的,似乎可以開始講故事了。
我們應該從他的成長背景中去思考,可以先從閱讀我以前的博文開始。
為什麽媽媽不讓華裔男孩長大?
雅美之途,(2021-02-22 18:28:36)
在這起惡性謀殺中,有兩個中國男孩涉及。一位已經去世;一個涉嫌謀殺,正在逃亡。他們都是讀的美國名牌大學:一個是耶魯碩士生,一個為MIT的博士生。這一點非常肯定:他們分別是26歲或29歲仍與媽媽住在一起的華裔大男孩。
這是他們很有可能的另一個共同點,在他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是單身母親輔養的,蔣凱文和潘同學父親的情況都不明朗。我現在這樣谘詢年輕人,如果要回國,應該全家帶著孩子一起回國。美國再好也不值得兩地分居,我現在見到不少海歸再送往美國讀書的優秀第二代。因為我知道太多在國內瀟灑的父親,他們完全不管在美國的孩子,有的華裔男孩長大後,甚至氣憤地要去起訴自己很少謀麵的父親。
有位網友在我的文章後留言,說明蔣凱文的媽媽的一些情況:“凱文的母親是我在西雅圖時的故交,人非常和善有愛心。凱文亦是一個極其聰明有愛心的孩子。突然聞此噩耗,想不到無端遭此禍事。世事無常,遠離心智極端的垃圾人”。
凱文在芝加哥和西雅圖長大,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畢業後,在讀耶魯前曾經參軍和在芝加哥工作,去世前即將27歲。現在的資料很不全,但是蔣凱文的母親、父親和未婚妻都出席了他今天的葬禮。凱文是單身母親培養成功的例子,陽光向上與關愛社會,贏得耶魯社區的普遍好評,更重要的是即將有心愛的女孩願意為他傳基因。
凱文媽媽在得知他要去耶魯讀研究生時,便決定從西雅圖搬家到康乃狄克州的紐黑文,雖然凱文在耶魯的碩士項目隻有2-3年。我們現在比較肯定:在發生槍擊的時候,凱文是和媽媽住在一起的。他當時在未婚妻住處跟她和室友一起吃飯,離開的時候被潘同學涉嫌殺害。
我當時就比較奇怪,他們已經訂婚了,但是不住在一起,這好像與美國現在的風俗有些不符。這裏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凱文需要跟母親住在一起,他在給母親的信中也表示,未來應該掙錢給媽媽買房子養老。
現在的資料顯示,涉嫌凶手潘同學也是單身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大的,並且也是母親(或含父親)在波士頓周圍陪他讀MIT。母親曾經陪他在馬裏蘭讀高中,兒子讀了MIT後自己也搬到了波士頓。甚至有媒體說, 潘同學在紐黑文涉嫌殺人後開車回了波士頓的家,然後父母開著自己的車帶著他逃亡,這個我不太相信。現在潘同學在MIT一讀就是十幾年,不願意換地方的原因似乎找到了,因為他始終不願意離開父母在波士頓的家。傳聞在他們家的地址,還有人因為精神方麵的毛病,有專業人士上過門。
我以前聽到過“媽寶男”這個詞,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特別是谘詢的關係,讓我對媽寶男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時爾遇見將華裔男孩的點滴都了若指掌的母親,所以我的很大的一部分責任,就是要中國或者華裔的父母應該適當地放手,讓華裔男孩自己長大,特別是當他們讀了大學以後。虎媽是多麽巨細的一個母親,但是當她的兩女兒讀了哈佛後,她就完全不插手了。
媽寶男很難擁有自信,這對未來職業、戀愛和婚姻都是不利的。我在20年前在中文學校看見一個華裔男孩結結巴巴的演講,當時還是台灣人辦的中文學校,我就跟我太太說,這孩子真讓我著急。所以我後來暑假帶美國大學的華裔或美國學生,在他們離開時我都盡可能安排他們給個學術報告,條件必須是大聲講話和清淅表述。這裏要說明的是,陽光向上的蔣凱文沒有媽寶男的特征。
我們的兒子18歲就離家在外麵求學,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決定與擔當,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喜歡回家看父母的人。讀耶魯時我們每年都讓他回來四次,感恩節和聖誕節離得那麽近,我們都讓他飛回來,他從來都是很願意的。
我們與阿肯森幾乎是不約而同的相似,孩子在外麵讀書或闖天下後,又願意回到父母身邊或離父母近的地方。他的小女兒甚至在冰島美軍基地教過書,阿肯森和太太因此也去了冰島數次。他還用俏皮話跟我說:“他們有規定單身女生不允許住在基地,所以我女兒隻好住在冰島人家”。阿肯森也不是完全不給錢給孩子,小女兒在舊金山灣區房價陷進去後,他也出錢幫助。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在很多方麵對父母說不,父母應該時刻明白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昨天與兒子探討凶殺案時,我問及他們以前代表美國參加國際奧賽的選手現在幹什麽,他說了一些然後說:“他們也培養了一位做(某某社科)的人”,我當時直笑。
我始終不明白中文裏這個孝心是什麽意思,也找不到確切的英文單詞來翻譯。但是我明白,這是中國文化裏麵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能夠發展和種係傳遞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這些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限製了年輕人的自由。如果哥倫布遵循“父母在不遠遊”,他們就不會發現美洲大陸。在我看來,父母如果主動強調孩子們要對他們盡孝心,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存在一種交換的意思,其實是很不應該的。
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角度其實並不矛盾,博主不一定不同情死者親人,你很可能是誤會博主了。可以說博主采取了一種更加悲天憫人的態度,既同情受害者,也嚐試去共情施暴者。我想,博主的主要目的是想分析一下這件事可能給為人父母的人的反思,所以我認為這是很有啟發性的一篇好文章的。
“ 我這些天時爾想到潘同學,畫麵是他的逃亡情景,甚至還有一絲的幻想,覺得他永遠都不會落網。畢竟中國人在美國都不容易,我到沒有太多血債血還的情節。現在看來他還是一直向南的,在阿拉巴馬的中部城市Montgomery被捕,他還是想逃出美國的,隻是沒有成功。潘同學逃回中國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他在疫情期間很難得到什麽雙陰性的檢測結果。”
這話重了。博主隻是表達了對罪犯的一種惻隱之心而已,我倒是覺得善良的人都會有的(當然,千萬不要誤會我說你不善良)。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罪犯”,那些個關在大牢裏的罪大惡極的重型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無比悲慘的童年。文章鼓勵人們深入思考一個惡性案件背後的原因,是值得嘉許的。我與作者素昧平生,也沒有特意站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