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科學雜誌Nature最近發表評述文章,公布了對新冠感染的人口流行病學研究。圖表是Nature根據瑞士、英國和西班牙的獨立研究綜合起來繪製的。讓我以通俗的方式解讀這些研究結果:如果你是老男人,對不起了,你死於新冠的機率要顯著高於任何其他人群。辛苦養家的男人命苦,根據這裏顯示的曲線,在80歲以上的西班牙人群裏,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5倍(11.6% 對4.6%)。
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不同是存在沒有被完全發現的免疫學基礎的。現在科學界發現免疫識別受體TLR7存在於X染色體上,女性擁有二條而男性隻有一條X染色體,這可能貢獻出這些差異。不僅是女性格外小心以避免感染,女性體內的病毒特異性淋巴細胞也與男性不同。
以年齡的分布看,這些研究揭示,如果是1000人的樣本,50歲以下的沒有人死於新冠;50-60歲或60歲出頭,會有5人死於新冠;如果年齡進一步升到75歲以上,每千人會驟增到116人死亡,可見年齡這一單個因素的效應。
當然這些研究也有他們的局限性,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兒童感染的病例和死亡率也在增加,他們還會出現數種罕見的自身免疫疾病。
從年齡分布的圖表看,瑞士、英國和西班牙的曲線非常相似,隻是瑞士設立了50-64歲的年齡組比較容易混淆,其實三國的資料差不多。但是我們要問了,為什麽發達的英國做的比瑞士和西班牙差這麽多?我的估計是因為英國的少數族群明顯高所造成的。
可從我以前的這篇文章的段落了解背景知識:
疫苗反應男女有別;雅美之途2019-11-16 22:16:38
“華大全校性的免疫學講座最近請來霍普金斯的副教授Sabra Klein(克萊恩),報告相當精彩。現就她的演講題目做點說明,具體句子可見我文後的照片。因為找不到對應準確的漢字,大家隻好將就讀英文了,不懂可查字典。演講教授認為Sex為生物學概念,通過性器官和染色體決定;Gender則是社會學概念,存在心理或社會層次的自我選擇與認同。我們需要適應自由左傾的美國大學環境,做科學也涉及到政治正確,不然工作都可能不保。
雖然克萊恩對現象背後的機理深究不夠,但是她是位頗具天賦的演講人,十分會說,長得漂亮的程度也堪比好萊塢影星。我將她的照片放科學群後也博得好評,我便說與我們家的Teddy相似,長得好看就占不少優勢。
以往的研究表明女性遠較男性具有更強的疫苗抗體反應,女性對乙肝、流感、皰疹、狂犬病和天花疫苗的免疫反應都比男性好。從克萊恩總結的資料看,女性在孩童和成人階段,對各種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都遠超男性,沒有可比性。
克萊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了可能的機理。他們使用流感病毒的滅活疫苗免疫實驗老鼠,發現雌鼠能產生更多抗體和誘導更強的淋巴細胞反應,雌鼠產生高質量抗體亞型(IgG2c)的能力是雄鼠的幾倍。疫苗在雌鼠體內誘導的強免疫反應具有保護性效應,因為接受疫苗的雌鼠在重新受到病毒攻擊時,體內病毒的數量遠低於同樣接受過疫苗的雄鼠。涉及到生物機理,克萊恩研究組意外將X染色體的免疫識別分子TLR7與抗體反應聯係起來,女性擁有二條而男性隻有一條X染色體。他們發現疫苗能夠誘導雌鼠的B細胞表達更高的TLR7, 而這個變化直接與B細胞產生更多的抗體相關,他們試圖以此解釋為什麽女性能產生更有效的抗體。”
最後推薦MIT關於新冠的課程,為著名科學家Richard Young主持的,我們見怪不怪如此享譽全球的人物給MIT的本科生講課。他是Indiana本科和耶魯博士。每周二美國東部時間11:30,點擊下麵的連接就行。
首位講員哈佛教授Bruce Walker的課程非常精彩。他給了關於為什麽艾滋病那麽難做出疫苗而新冠疫苗在望的根本原因,他自己身處波士頓和南非從事了一輩子的艾滋病毒研究。他說HIV突變率之高可以使波士頓病株和南非的病株存在高達40%的序列差異,雖然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也有突變,但是與HIV相比要低得多。
郵件來自MIT校友的華大教授,MIT能夠匯集現在世界上做病毒免疫學的最聰明的大腦也不容易,包括華大前病理係主任Skip Virgin。
歡迎參加,不存在聽眾容量的問題。
Hi All,
Here is a link to a Live Stream MIT course on covid19 with guest lectures A. Fauci (9/22), D. Baltimore(9/15), Skip Virgin(12/1), Eric Lander (12//8) and others. It is open to the public. Tuesdays 10:30 am CT Sept 1-Dec 8.
https://biology.mit.edu/undergraduate/current-students/subject-offerings/covid-19-sars-cov-2-and-the-pandemic/
7.00 COVID-19, SARS-CoV-2 and the Pandemic
Tuesdays 11:30-12:30 Units: 1-0-1 Grade: P/D/F
Course description: Lectures by leading experts on the fundamentals of coronavirus and host cell biology, immunology, epidemiology, clinical disease, and vaccine and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This is an exploratory subject, open to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Faculty: Richard Young, Facundo Batista and guest faculty, including Drs. David Baltimore, Victoria Clark, Kizzmekia Corbett, Anthony Fauci, Britt Glaunsinger, Akiko Iwasaki, Eric Lander, Michael Mina, Michel Nussenzweig, Shiv Pillai, Arlene Sharp, Skip Virgin, and Bruce Walker.
Teaching Assistant: Lena Afeyan
September
1 COVID-19 and the pandemic 8 Coronavirus biology
15 Virology and lessons from the AIDS pandemic
22 Insights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29 Viral immunology
October
6 Target cells and the innate response
13 No lecture
20 The patient
27 Epidemiology
November
3 Immunology: T cells 10 Vaccines
17 Immunology: antibodies
24 No lecture: Thanksgiving
December
1 Therapeutics discovery
8 Rapid Research Response in a Pandemic
Bruce Walker, Ragon, MIT, MGH Britt Glaunsinger, HHMI, UC Berkeley David Baltimore, MIT/Caltech Anthony Fauci, NIAID Michel Nussenzweig, Rockefeller
Shiv Pillai, Ragon, MGH
Victoria Clark, Whitehead/MGH Michael Mina, Harvard
Arlene Sharpe, HMS, Brigham Kizzmekia Corbett, NIH Akiko Iwasaki, Yale
Skip Virgin, Vir Eric Lander, Broad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