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Schekman宣布避免向三大科學雜誌投稿

(2013-12-11 19:33:14) 下一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世界生物科學領域的三大頂尖雜誌 (《自然》,《科學》和《細胞》)曾經以發表很多獲諾貝爾獎的原創性研究而全球聞名,包括DNA雙螺旋結構,單克隆抗體的發明,逆轉錄酶和端粒酶的發現等等。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Randy Schekman坦承他的獲獎工作同樣曾發表在這三大著名雜誌上,然而在他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獎的前一天,這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在英國《衛報》發表檄文抨擊三大雜誌近乎追求時髦的論文評審方式,並且決定他實驗室以後做出的論文將避免投向《自然》,《科學》和《細胞》三大雜誌。他在文中沒有把話完全說死,但有些媒體則替他解釋道,他實質上是通過抵製 (boycott)而不會向這些雜誌投稿,另一種媒體引申性的扭曲報道。

Schekman曾經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主編多年,從主編位置上退下來後,他受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英國Wellcome基金會和德國馬普協會的邀請創辦eLife雜誌並任主編。這兩種刊物都是由一線的實踐科學家經營和審稿的,後者還是完全在線的公開雜誌。PNAS相對於三大雜誌確實逐年式微,Schekman對其審稿程序進行改革後仍然無法阻止其影響因子的下滑。Schekman首先控訴著名刋物為不是依靠科學家做出發表決定的商業實體,他們嚴格控製發表文章的數量使其物以稀為貴;他們為了吸引眼球和維持高影響因子而一味追求新穎,從而變相鼓勵實踐科學家走捷徑而不是專心做需要重複的原創性研究。這就是我們經常看見名實驗室哪裏熱門就走向哪裏的現象,在基因踢除技術剛發明不久的年代裏,一些趨利的科學家更是哪個基因熱門就去跨領域做那個基因的突變老鼠,即使他們可以一夜間從免疫學家轉變成為神經生物學家也在所不惜。

Schekman重點列出了中國獎勵那些在三大雜誌發表論文的科學家的極端做法,一篇論文可使其作者獲得高達三萬美元的嘉獎,金額之高相當於獲賞金作者半年的收入,該諾貝爾獎得主認為這其實就是公開的"賄賂"。中國以前有位剛畢業的博士生僅憑一篇第一作者的細胞論文,不經過任何博士後訓練而直接"大躍進"般提升為知名研究機構的正教授。Schekman將這種僅以雜誌為基礎的獎勵製度與華爾街著名投資公司的年終紅利相比擬,他談得更多的是科學雜誌的品牌紅利對科學的傷害。

Schekman還認為所謂影響因子是可能影響科學發展的"毒性"因素,他認為:"一篇文章被高頻率引用可能是因為它擁有好的科學內容,但是也可能是源於它更吸引眼球,邀進,或者甚至完全是錯誤的"。Schekman是去年發表的呼籲改變全球科學評價體製的"舊金山宣言"的倡議者之一,那時借助美國細胞生物學年會之機,一些主要雜誌的主編和全球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主張在大學學術評估或研究基金的評議時,應該停止使用論文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

位於美國費城的Thomson公司出爐的影響因子以引用率為僅有的考量來評價研究質量的做法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影響因子基本上不能橫向評價不同的學科,因為熱門學科相對於冷門學科的引用率完全不在一個層麵上,醫學研究裏偏臨床應用的也普遍高過對臨床實踐擁有更深影響的基礎研究。另外,還有人係統分析過發表在《自然》的文章引用率,發現僅有很少一部分《自然》文章擁有極高的引用率,而在《自然》發表的大多數文章的引用率與發表在其他好雜誌的論文引用率沒有什麽區別。我們況且不說影響因子的準確性,籠統僅以一篇論文發表在三大雜誌上就認為是重大發現而立馬升教授和撥基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對科學發展有害的。

沃森和克裏克那篇改變生物學曆史的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是篇不到一頁半紙的短文,克裏克回憶說,《自然》雜誌幾乎是收到稿件後就決定發表,文章成稿於195342日,載有此文的《自然》期刋的出刊日期是1953425日,從投稿到刊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那樣的時代確實是一去不複返了,我前段時間接觸過一篇通過了《自然》的第一輪審稿的論文手稿,除正稿中的四個複合圖外,還包括在四十多頁的輔助材料裏含有原始實驗數據的近三十個圖表!

現在頂尖雜誌的投稿過程處於一個惡性的循環,科學家為了名利或碰運氣的心理動不動就向《自然》等頂尖雜誌投稿,而雜誌鑒於審稿任務的繁重,隻好憑借出版從業編輯們的判斷,他們在不將稿件送專家評議的情況下就拒掉大多數的稿件,而那些做拒稿決定的編輯可能是些擁有PhD學位但已經離開一線科學研究多年的出版職業人士。Schekman的帶點決鬥味道的行動是想努力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雖然他在《衛報》上的文章多少有點為他主編的eLife雜誌做宣傳的企圖。

目前《自然》和《科學》雜誌都因此事發表了不痛不癢的官方回答,《自然》雜誌的調查發現科學家在投稿前考量的三大因素是:雜誌品牌,雜誌覆蓋領域和影響因子,《自然》聲稱他們無法控製影響因子的產生和應用,我們同時應該知道《科學》雜誌的主編也曾在"舊金山宣言"上簽過字,Schekmanmission是不是impossible我們則拭目以待。




2013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Randy Schekm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大頂Schekman!對生物是門外漢, 但Nature和Science對physical science類的文章絕對是追求時髦遠超過科學價值本身。
myBull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以前有位剛畢業的博士生僅憑一篇第一作者的細胞論文,不經過任何博士後訓練而直接"大躍進"般提升為知名研究機構的正教授。

在中國時,我有同事還在讀在職博士,尚未畢業,就成了博導.這也算中國特色吧.
但博士生能做出色工作的也應該有的,De Broglie一個太子黨,學的是曆史,憑家學淵源跟了Langevin作物理博士.一不留神,憑博士論文就得了Nobel獎.
狸貓的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艾凱西' 的評論 : No evaluation system is perfect.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艾凱西' 的評論 :
Nice comments and well said!
艾凱西 回複 悄悄話 支持這位諾獎得主!他說出了所有年輕PHD學生們的心聲。和計算機電子工程專業相比,生物醫學領域是最論資排輩和壓抑年輕人的地方,而且對學位和文章發表雜誌的追求,幾達神拜的地步,嚴重地阻礙了創新。希望eLife能發現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和一大批冷門的科研課題。誰知道?說不定那些冷門的課題30年後會拯救人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