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諾貝爾獎原創性工作的發表與趣聞(七)

(2013-04-01 17:55:23) 下一個

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桑格從劍橋生物化學畢業後留校做博士後,他也在瑞典的一個知名的蛋白質實驗室做過短暫的實驗。走出國門使桑格更能體會到劍橋的可貴,瑞典實驗室的老板沒太多涉入實驗,就直接要求文章的署名;而桑格在劍橋的博後導師,既使為桑格選定胰島素的相關課題也拒絕在論文上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桑格後來說,他和瑞典老師合作發表的那篇Nature文章是他最不舒服的一篇文章。桑格後來在美國的西北大學也做過一至二個月的學術訪問,但他婉拒美國方麵的任教邀請,返回劍橋並在那裏度過了整個學術生涯。

桑格是一位勤於動手的科學家,二項重大成就都是通過技術的突破取得的。他本人也承認,科學家的生涯中可能涉及的教學,行政和實驗研究,他僅對後麵的一項精專,前麵兩項都不行。在接受采訪時,桑格稱自己不喜歡作公開的演講,雖然聽過他講座的人說他的報告也很精彩。他在年鑒上總結自己一生的工作時索性以"測序,測序,測序"作為文章的題目,該題目也很好地概括了他從事的蛋白質,RNADNA的測序研究。他給我們帶來的基因測序已經走出了分子生物學的技術範疇,甚至最終將會影響到曆史,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人文或社會科學的領域。

桑格也不樂意坐下來寫文章,不僅他的研究論文就是回憶往事的文章,也具有科學家的平鋪直述的特征,很"Dry"或"幹練",短的句子可以由六七個甚至四個英文單詞組成。桑格從研究生開始,四十年來一直處於實驗研究的一線而且成名又早,但是你在公共檢查係統能查到的他的論文和評述還不超過一百篇,並且一般很少的文章是多過五位作者的。桑格也在他的文章中,對一位長期在他手下工作但沒能在文章中署名的技術人員表達了歉意。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生化所的洪國藩曾在桑格實驗室進修過,並獲桑格的高度評價後回國,但是由於桑格不喜歡著文的緣故,洪國藩在他實驗室可查到的與桑格同時署名的文獻中隻有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此文放入博客後,網友專家指出洪國藩在那裏還有篇單一作者的論文,再次說明劍橋鼓勵年輕科學家獨立發表文章的傳統。桑格很多裏程碑的文章都是他為第一作者,這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受訓者會覺得拿不到作為未來找工作的資本而放棄加入他的實驗室。這從另一側麵說明,桑格並不太享受從頭到尾訓練學生或博士後的過程。

但是在英格蘭當時的那個學術環境裏,桑格有資本和機會這樣做。首先,他的胰島素獲獎的工作是靠博士後的資助完成的,博後的導師又那麽豁達;隨後他擁有的是幾乎不需要申請研究經費的永久職位,桑格可以按照他的喜好將研究組始終維持在學生和博後都較少的狀況。桑格不願意像巴爾的摩那樣做桃李滿天下的Empire Builder,但他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生Porter就成為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桑格嚴格遵守英國的65歲退休製度,他的這一決定使很多人詫異,他說他自己也覺得來得突然。他說他這般年齡還做研究,如果達不到他期望的水準,他自己也會覺得不安,還不如把位置騰出來給年輕人。熟悉他的人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退休,就像退休那天,他放下了加樣器然後離開了實驗室一樣。你也能從此描述中體會到桑格一直是位親手做實驗的科學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西-西-媽 回複 悄悄話 對於桑格的做法,我不知道他怎麽想的,是不是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了?

第一,為什麽不多發表文章呢?在學術界裏,基本上說,不是你嘴裏的自我吹噓替你來塗脂抹粉的,而是你的文章、你的實際的研究成果在為你說話,為你建立名望。當然,這是一般而言,不是針對桑格的情況。

第二,為什麽不多培養學生?雖然說,他培養的第一個學生,後來也得諾貝爾獎,可是,諾貝爾獎導師帶出諾貝爾獎學生,這在學術界,並不稀奇。何況,他多帶學生,興許會帶出更多的諾獎弟子呢。

所以說,我不明白他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zhz的評論:
我回去在那篇年鑒文章找那位技術員的名字,但沒有成功,桑格曾在他的寫作中親自提到此事,但為準確起見我將"...在那篇年鑒文章"略去,謝謝你。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zhz的評論:
謝謝,端粒酶在我的list上,後續會寫的。
czhz 回複 悄悄話 桑格也在他的那篇年鑒文章中,對一位長期在他手下工作但沒能在文章中署名的技術人員表達了歉意。
-------------------------------------------------------
如果我們說的是同一個人的話,那位技術員在Sanger退休後,成了John Sulston的技術員,而Sulston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此人是MRC最受尊敬的技術員。
czhz 回複 悄悄話 桑格不願意像巴爾的摩那樣做桃李滿天下的Empire Builder,但他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生Porter就成為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
200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Liz Blackburn也是Sanger的研究生。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zhz的評論:
文章已被更新或補充,謝謝!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zhz的評論:
Well, it was my mistake though, and the essay should be updated.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雅美之途的評論:是下麵這篇。洪是唯一作者。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A systemic DNA sequencing strategy.
Hong GF.
J Mol Biol. 1982 Jul 5;158(3):539-49. No abstract available.
PMID: 629066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Related citations
czhz 回複 悄悄話 當然,是根據那篇News&Views的描述,因為我沒有讀過原文。當時WHO資助了我們單位訂閱的國際期刊隻有Nature。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雅美之途的評論:不太像。那是一篇專門講方法的文章。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zhz的評論:
That is probably the paper you are talking about:

J Mol Biol. 1982 Dec 25;162(4):729-73.
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lambda DNA.
Sanger F, Coulson AR, Hong GF, Hill DF, Petersen GB.
czhz 回複 悄悄話 但是由於桑格不喜歡著文的緣故,洪國藩在他實驗室可查到的文獻中隻有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
----------------------------------------------------
我記得洪國藩發過一篇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的文章,內容是關於DNA快速測序。Nature還發了一篇News&Views.我沒讀過那篇論文,但讀過那篇News&Views,裏麵用的詞是Hong's Method。但那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記得不一定確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