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之間

放鬆心情,讓思想飛翔!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同胞異路,亂世英魂

(2013-07-31 08:21:44) 下一個

電視上正在播放紀念朝鮮戰爭結束60周年的新聞。公公端坐在那裏,緊盯著熒屏,麵色凝重。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他的話極少,但是我知道他心裏一定正波瀾起伏。那些久遠的戰爭,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書本中的政治和鏡頭裏的曆史,而在老人們的心中,卻可能是手足失散,痛無可訴的紀念。

公公出身於浙江青山綠水間一個傳統的耕讀人家,兄弟四人,公公是最小的一個,哥哥們都比他年長不少。大哥身為長子,很早就成為家裏的頂梁柱,一直留在鄉裏務農,頂門立戶;二哥,三哥年紀相差不大,都有機會多讀了幾年書,在風氣開化的浙江受到各種進步思潮的影響。抗戰開始後,二哥投筆從戎,加入了國軍,參加了聞名中外的衡陽保衛戰;三哥則是鄉裏有名的秀才,先是給一個大財主做帳房先生,曾說服財主把看家護院的槍支都捐給了抗日武裝,後來自己也加入了新四軍。兩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從此離別家鄉,再也沒有回來。我先生曾問過公公,他們有沒有留下過什麽照片之類,他隻是搖頭。隻有兩張朦朧的,年輕的麵龐,沉澱在公公的記憶裏。

公公的二哥從軍後,曾經給家裏寫過信,他那時歸屬國軍第九戰區第二十七集團軍第十軍,任職某迫擊炮連中尉副連長。抗戰結束後,家裏收到了他的陣亡通知書,才知道他隨部參加了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已在戰鬥中為國壯烈捐軀。關於衡陽保衛戰,我以前幾乎毫無了解,直到聽說了夫家的這段家史,才認真搜尋,閱讀了不少有關文章和回憶錄(以下內容摘編自網絡)--

衡陽保衛戰史稱衡陽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最成功的戰役和中國抗戰史上以寡敵眾的最典型戰例,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為中國整個抗戰史中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從1944.6.23-8.7,衡陽保衛戰曆時48天,國軍傷亡1萬餘人,日軍死亡2萬餘人、6萬餘人受傷,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例。

1944年,日軍為了逆轉它在太平洋戰場上急遽失利的厄運,發動了旨在打通大陸一號作戰計劃。其主要內容是先攻占平漢鐵路之南段,進而打通湘桂及粵漢鐵路兩線,摧毀中美空軍基地,防止美國B29重型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的空襲。短短數月,河南、湖北、長沙即相繼淪陷。衡陽是連接東南和西南的戰略要地,包括航空、水運、鐵路、公路,如果衡陽也很快失守,那麽日軍必然會速下桂林,以破竹之勢,桂林等西南重鎮將岌岌可危,並危及中緬戰局。1.7萬名衡陽守軍在軍長方先覺將軍的率領下,浴血奮戰48天,以巨大的犧牲,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軍“3天拿下衡陽城、7天打通西南大陸交通線的計劃,為我軍在更大範圍內贏得有利戰機。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把衡陽定為抗戰紀念城。蔣介石曾親頒訓詞道:抗戰八年,戰死疆場之英烈士,至少數十萬人;而保衛國土,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但其對國家貢獻之大,於全局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為衡陽守軍。在當地民眾的協助下,國民政府將曾經被草草掩埋在各處的一萬多具烈士遺骸收集在一起,修建了陣亡將士公墓。幾經劫難,修繕後的衡陽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今天仍矗立在衡陽嶽屏公園。

從浙江到衡陽,烈士埋骨之處,與故鄉千裏迢迢。幾年前回國探親時,我先生專程去了一次衡陽,拜謁嶽屏山麓的衡陽抗戰紀念碑和紀念堂。沒有祭文,沒有儀式,唯有打開的一瓶酒,灑在蒼鬆翠柏之下,以此祭奠長眠於此的伯父和他的戰友們。

雪百年恥辱 複萬裏河山 秦漢無此雄 宋明無此壯

集三楚文章 吊九原將士 風雨為之泣 草木為之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公的三哥參加新四軍後,也很久沒有音訊。直到抗戰勝利後,才給家裏來信,表示一切安好。全國解放前後,還有回鄉的人說見到了他,不過一直沒盼到人回來。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曾經有軍方的人通過民政部門來了解,說有一位軍人犧牲在朝鮮戰場,籍貫和名字都對得上。但是當時管事的鄉黨聽說那位軍人是個司務長,就搖頭說不可能,說三哥那是個秀才啊,在隊伍上這麽多年,肯定得當上大幹部了。家裏的人聽著有理,心裏也希望不是。可從此就再也沒有了下文,沒有烈士通知,也再沒有任何來自本人的任何音訊。我聽公公談起過,公公深信他的三哥確實犧牲在朝鮮戰場了。

為此,我特地查找了解放軍軍史,了解到當年的新四軍浙東縱隊於19471月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一縱三師,作為陳毅,粟裕麾下的主力部隊,先後參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1949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060師,195011月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了第二次、第五次戰役及金城反擊戰。195210月回國時,兩萬人的部隊隻剩三千多人。

也許,這些簡短的文字能夠為我們勾勒出那個戰火年代,一個年輕人短暫軍旅生涯的輪廓和魂歸之處。

四兄弟中一生最波瀾不驚的是守在鄉裏的大哥。踏著朝露而出,披著晚霞而歸,黃酒雞黍,稻米桑麻,兒孫繞膝,頤養天年。近二十年來,浙江經濟發展極快,大伯的兒女們辦工廠做貿易,風生水起,安享和平年代的安寧與富足。

再想想異鄉埋忠骨的兩位伯伯,不由感歎,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間,是何等緊密地相連。不管今天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政治和戰爭,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們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英魂永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