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個人資料
若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學之路,中美教育》讀後感

(2022-07-01 11:29:56) 下一個

《大學之路——親曆中美教育與文化》

——讀後感

若敏

當鄭濱耀教授將書稿發到郵箱裏,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寫作最打動人的是真實,書中的真人真事,最吸引人。王安憶曾經說過:“寫作一麵是揭傷疤,一麵又是救贖。”我感到鄭教授的這部書,是對他人生之路的歸納和小結。

鄭濱耀教授的英文和中文都功底深厚。以時間線為軸,將人生之路,鋪展開來,讀起來很有意思。

第一章《童年的夢想》讓人隨著情節的展開,而悲喜交加。六歲時,因為喜歡《二泉映月》的樂曲,而愛上胡琴,並且能夠親手製作,讓人驚歎其動手能力。

鄭教授談到:“兒童最初的興趣與愛好,特別是對於藝術的酷愛,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我喜歡上音樂,是因為從小欣賞到萬先生和彭先生的二胡琴聲,特別是彭先生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深打動了我幼小的心靈。”由此聯想到鄭教授活躍在亞城的民樂團裏,用中國傳統樂器二胡,演奏著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樂譜,讓彼此更懂得,更相融。

隨著父親的意外身亡,鄭教授的成長之路也變得格外坎坷。離開湖北到湖南求學,印象深刻的是祖父送他去湖南,當獨輪車壞了,他們要徒步走去。我無法想象,從湖北走到湖南,其中遇到的苦難,然而,他卻一帶而過,並沒有沉浸在苦水裏。

鄭教授說:“我懷念騎在父親的脖子上去學校的情景,懷念人們尊敬地叫他‘鄭先生’。父親十六歲開始教私塾,是新中國第一批年輕的公辦教師。父親生前曾說,他希望我“成為一條龍”。我懂得了,紀念父親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做他所希望的有出息的人。 ”

鄭教授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是通過努力考上天門縣的初中,還是回鄉務農,當礦工,他一直都沒有放棄學習,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初中打下的英文基礎,機緣巧合成為老師的時候,他都不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放棄學習。有夢想,有追求,直到夢想成真。

終於等到了高考,在1977年的高考中,因為優異的成績,跨進了大學校門。在大學裏刻苦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在1989年獲得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下麵是中國篇中幾個讓我感動的片段:

“好老師:我發現,中美兩國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教師能改變學生的命運。我的童年雖然曆經坎坷,但我有幸遇上了塗在君老師那樣傑出的教師,讓我學到了知識,考上了中學,從此人生有了新的希望。

學英語:我在美國學了教育心理學之後,不時回複中國學生家長的谘詢。我推崇一個基本的教育原則,就是:要發掘和發展學生的特長與愛好,鼓勵他們去學習和從事自己愛做、能做、而且前景看好的事情。

周紅事件:後來我在美國從事師範教育,時常回憶起這些難忘的經曆,並與學生們分享。總體上講,青少年是純樸的。他們有困惑時,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思維和認知獲得頓悟,這就是教育的美妙和意義。

高考:百川歸海,這一消息引起了全社會的沸騰。恢複高考是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第一舉措,就像春雷響徹中華大地,它宣告:中國終於走出’文革’,從此走向未來!

如後來的評論家所說:1977 年的 12 月,中國沒有冬天,因為關閉了十一年的高考考場重新敞開大門,考生們用激情和渴望驅散了寒冬。

機遇與選擇(Opportunities and Choices)是決定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說考大學是我多年的夢想,出國留學則是我不曾奢望的。如果沒有接受到外事處工作的調動,我大概不會想到出國。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選擇則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因此我告誡年輕的朋友:珍惜機會、務實選擇、走適合自己的路。”

“中國篇”沿著大學之夢的主線,以紀實的手法,生動地記敘了作者對於那個年代難忘的回憶。語言精練,情節生動,引人入勝。

“美國篇”記敘了作者留學和教大學的經曆,穿插了他在此期間寫的部分散文、通訊、人物介紹、以及文藝評論。這些文字回顧了作為一位熟知中美教育和文化教育家的心路曆程,並展示了在美華人和美國人民對於美好和諧世界的向往和為之所作的努力。

1989年9月,鄭濱耀來到美國。1991年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接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選中的博士論文選題是:《中美傳統與文化的異同:兩國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中所含價值觀比較研究》。他說:“選擇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作為研究素材原因有二:一是低年級教材以識字為主,文化價值觀呈現不多,而中學語文又側重文學並帶有較濃的政治色彩。其次,當時我女兒剛上小學四年級,她帶回家的英語課本是全美推薦的獲獎教材《銀的秘密》(Silver Secret),我很喜歡。

我的論文使用了定量分析與質性現場研究的綜合研究方法,發現:中美兩國其實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如:誠實、勤奮、助人、責任、尊重他人,等等。有趣的是兩國不同甚至迥異的理念,如中國故事教育兒童謙虛謹慎(故事《陶罐和鐵罐》),而美國故事則鼓勵兒童獨立和勇敢;中國課文強調做事認真和遵守紀律,美國教材卻蘊藏更多的童趣與快樂。”

在他獲得博士學位的時候,感慨萬千,他提到“優秀的、能改變學生命運的研究生導師,是那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學生未來的發展鋪路架橋的設計師。波恩博士和卓海倫博士、霍更博士一樣,都是指導我學習、為我繼續發展鋪路架橋的恩師。”

從他的這本書裏,我第一次了解到“教授治校”和“終身教職軌道”的過程。鄭教授有著親身體會:“從幾次應聘和之後參與招聘並擔任招聘委員會主席的經曆,我領略到美國大學教師招聘是一個十分嚴謹而且專業的過程,也是‘教授治校’的傑作。招聘委員會由五名左右教授組成,先從幾十甚至上百名申請者中篩選出十人左右作電話交談,委員會成員輪番向候選人提問,從中選出二至四人來校園麵試(新冠疫情期間在網上麵試)。最後由招聘委員會書麵推薦,院長確定人選及其年薪,並發出聘書(Offer)。

美國大學教師招聘嚴謹專業,不僅因為百裏挑一、程序規範,還因為學校對應聘者負責,希望他們真愛這個職位、看好這個地方,能和大家一起愉快工作、順利發展。雖然不少教師後來會跳槽流動,但‘長期合作’是學校和個人共同的初心。

美國大學的‘終身教職軌道’(Tenure Track)是一個激勵發展的教師係列,但能否成為終身教授,還取決於終身教職評審的結果。於是,對於新入職的教員,前五年必須實現的目標就是晉級並獲得終身教職,否則另謀高就。

教育心理學將學習和工作動機分為成就驅動(Achievement Oriented)和操演驅動(Performance Oriented)。前者為事業而努力,後者為好評而表現。我覺得為評審而工作沒有意義,而做好了工作則不擔心晉級和終身教職。懷著這樣的理念,我開展了教學、科研、服務全方位的工作。”

終於,在2002年秋,鄭教授任教五年期滿,順利通過評審,由助理教授晉升為副教授,並獲得佐治亞州高教係統終身教職。2013年他榮升為教授。一位華人在美國的大學裏,獲得教育學的終身教職,實屬不易。

在這本書裏,有一段我印象深刻,這是我在美國工作後,遇到的同樣問題。謙虛和張揚的平衡。書中提到:“係主任找我交談,她向我祝賀,還提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化問題。她微笑著對我說:‘看了你五年工作的全麵總結,我為你高興,也為你難過!你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參與接待來訪的中國學者,參加亞特蘭大多元文化演出,可你不曾與我們分享這些信息呀,你應該學會推銷自己!’

係主任的忠告讓我反思。我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熏陶,做好工作但不張揚是我恪守的處世之道。辜鴻銘先生將中華文化描繪為含蓄內向、博大深沉,而美國文化外向直率、甚至張揚。我研究文化差異,崇尚文化交融,看來應該嚐試實踐了!”關於謙虛的度量值,也是我想與鄭教授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同為亞裔的印度裔就值得我們學習。

鄭教授在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同時,積極參與中美兩國教育交流。為兩國教育的發展、為國際教育合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書中有大量篇幅,介紹了中美交流的項目和細節。

在鄭教授的書中,我進一步了解了建構主義的概念。“什麽是建構主義?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知識更顯紛繁,人的交往與合作更加重要,傳統的學習理論已不能比較全麵地揭示知識的麵貌,教育工作者苦於缺乏有效引導學習的理論依據。這時,一個綜合了多家學習理論之精髓的結構逐漸形成。它以認知論為基礎,融入學習的社會屬性和經驗的作用,還有對於學習環境影響的分析,為我們探索知識的性質和創新教學途徑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它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這一理論形成以來,教育工作者就在嚐試如何利用它更加有效地整理、發展和使用知識,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鄭教授結合在美國長期從事師範教育的經曆以及對學習理論和實踐從事研究的成果,在北大舉辦了專題講座。

書中最感人的故事是他的博士生凱思琳。在母親去世後的幾周,完成論文答辯,並獲得通過,其中離不開鄭教授的關心、鼓勵和指導。凱思琳專程到學校,將禮物送給了鄭教授,書中描寫道:“打開禮品袋,裏麵有一塊金色木質牌匾、一隻精裝圓珠筆、還有一張她親筆書寫的卡片。牌匾上的文字是:‘鄭博士:謝謝你在我不相信自己能力的時候給了我信任。感謝你的指導和支持。’筆盒上鐫刻著:‘一位真正偉大的導師難以找到,也不可能忘記。鄭博士:謝謝你的支持和指導。凱思琳 2021’

凱思琳·文森特博士是我指導過的學生中既心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的教師。她有一個教育之夢,要為殘障兒童的康複和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了這個夢想她不畏艱難,在長滿荊棘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希望的曙光前行。”

心理學認為,人的能力與成就不是與生俱來。任何進步與收獲,除了自身的天分和努力,還離不開外部環境提供的機遇和許多人的幫助。

鄭教授在書中多次提到感恩,字裏行間,表達了對國家和社會,父母和長輩,上司和同事,同學和朋友的感恩之情。他真誠地說:“我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源於學習;實現美好的夢想,離不開時代給予的機遇和許多人的幫助。對我而言,這些機遇和幫助來自於撫育我成長的中國,也來自於為我提供深造機會和廣闊教育平台的美國。我感恩所有關心和支持我成長與發展的人們,感恩給予我寶貴支持和真摯友誼的朋友們,還有時常牽掛著我的親人。”

鄭濱耀教授,出生於中國湖北。早年曾在農村和礦山勞動,教過小學和中學。1977 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英語專業,1982 年春畢業留校工作。1989 年赴美留學,獲孟菲斯大學教育心理學與研究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中學教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 年隨美國國家教育代表團訪問中國,之後擔任“美中教育聯合會” 副主任、國際學術會議負責人、會刊《美中教育》主編。

讀完這部書後,心潮起伏,這是一部紀實、跨越時空、充滿激情的回憶錄,也是筆墨生香的散文集。鄭教授以親身的經曆,深入淺出地詮釋相關的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命題,同時,這也是一本真實的記錄,解惑和答疑,貼近生活的教育文集。

文字的力量很強,通過這本書,鄭教授的一生如電影的畫麵,在眼前閃現。我特別敬佩鄭濱耀樂觀和堅毅的品格,同時也感歎,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非常務實又正確的選擇。所有的節點,他都沒有錯過。因為他時刻準備著,當機會到來的時候,他把握住了!成功需要機會,更需要提前準備。

2022年6月29日於美國亞特蘭大

 

購書鏈接:

溪流出版社郵購($25.49/本):1.https:www.fellowspress.com/ 2.溪流書店

Amazon郵購($25.49/本):1.https:www.acazon.com/  2.Book, 3.Binyao Zheng

作者特價郵購(20.00/本): Email: binyaoz@yahoo.com

 

照片說明:

  1. 在華中師大接待耶魯大學訪問團(1987年夏)
  2. 和美國教育代表團領隊在南京大學(2001年春)
  3. 在《萬裏長城頌》畫前合影留戀(2012年春)
  4. 在北京大學演講(2015年5月)
  5. 參加博士生凱思琳的畢業典禮(2021年5月)
  6. 參加亞特蘭大民樂團公益演出(2016年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