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40)
2019 (44)
2020 (54)
2025 (4)
於文濤
2014年6月15日那天是父親節。下午,女兒陪我到亞特蘭大的“亞洲希望老人活動中心”參加亞特蘭大筆會組織的活動。會上,我做了一個主題發言《文學之樹長青》。感謝王曉衡會長的溢美之詞和諸位筆友的寬容大度,我這個“非作家”竟然在眾多作家麵前“班門弄斧”長達兩個小時。發言結束時,激動的我即興朗誦了一首詩:《認識你們真好》。
這句“認識你們真好”不是我的原創,而是一位名叫“若敏”的女作家的散文標題。(我在《亞特蘭大筆會文集2009》讀到此文,深有同感。)遺憾的是,那天若敏不在,無法當麵致謝。一眨眼過去了一年半。2015年12月19日晚,我應邀參加亞特蘭大筆會在一凡烹飪藝術學校舉辦的聯誼會,見到老友新朋,其中就有若敏:玲瓏小巧,清清爽爽。我同她道了謝,並合影留念。由於現場太鬧,未能深談,隻是相互連了微信。
微信真是個好東西。從“朋友圈”裏可以關注到若敏的行蹤:忽而到中國旅遊,忽而扭傷了腳,忽而住院做了手術,忽而坐輪椅飛回美國,忽而又開始頻繁地發博文,忽而又得了一個征文大獎……好一個皮實的小女人!
大勤若敏。在亞特蘭大筆會,若敏可算是筆耕最勤的幾位作家之一。通過文學網站,我斷斷續續讀地讀到她的一些散文,也星星點點地攢了一些看法。今春,我又來亞特蘭大看望女兒,又在一凡烹飪藝術學校見到了若敏,依然是那麽靚麗,甚至有點“逆生長”的感覺。我們不知不覺地就談到了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當然也談到若敏自己的創作。還是由於現場太鬧,未能深談,隻能通過此文陳述一下我讀若敏散文的幾點感受。
若敏散文:題材多樣,文字錦繡,不瘟不火,娓娓道來。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情。其中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師生之情,徜徉山水之情,仰慕知識之情,享受世俗之情。
若敏是一位有感情,懂感情,重感情的女性。讀罷《輕輕地擁抱媽媽》《中秋節想起父親》《婆媳情深》《初戀的味道》《兒子,十五歲生日快樂》《聖地亞哥行——同窗情》《認識你們真好》幾篇美文,頗為感動。無論是對長輩,對丈夫和兒子,還是對同窗,對筆友,對一切同她打過交道的人,她都麵若桃花,以誠相待,以情相待。就連“婆媳關係”這樣的“普世難題”,都被她處理的完美無缺。她那位在單位在家中皆“虎虎生威”的婆婆對若敏這個兒媳婦讚不絕口,誇她“知書達理,能幹,善良,尊重老人,有愛心”。總結的何等到位,概括的何等準確。
我讀過若敏寫的《漫步葡萄牙》《瑞士之約》《西加勒比海遊輪》《相約北京》《夢圓西藏》等係列散文,仿佛置身其中,同“驢友”一道欣賞絕美的風景,驚歎造化的神工。若敏的遊記寫的非常精細,精細的可以作為《旅遊指南》,時間地點美食物價準確無誤。這一點我應當向她學習。我本人寫的幾篇遊記,線條很粗,過於“寫意”而忽略了細節。
亞城筆會,人才濟濟。同幾位“老薑”相比,若敏似乎還有點嫩。意識到這一點,若敏很注意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從書本中學,從生活中學。她曾在一篇雜談中寫道:“歲月可以帶走紅顏,帶不走的是智慧,修養和歲月積澱成就的優雅和美麗,雖然靜若幽蘭,依然芳香四溢。”誠哉斯言。若幹年前,我寫過一篇人物專訪《善良的女人是美麗的》。現在,我要加上幾個字:有才氣的善良女人是美麗的。
網絡顛覆了世界,當然也顛覆了當代文學。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者,必須正視網絡文學顛覆性的影響,分析之,研究之,駕馭之。我曾同若敏探討過網絡文學的幾個特性:草根性,互動性,娛樂性,立體性,產業性。若敏同意我的觀點。她本人在寫作過程中也自覺地利用這些特性,比如,她的文章大都配以多幅精美照片,把單一的文字拓展為立體的組合,圖文並茂,賞心悅目。當然,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作家們要不斷學習,方能與時俱進。
最後,我要談一談若敏的“世俗之情”。作為“食人間煙火”的凡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避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些“俗事”。智者不能免俗,但絕對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若敏就是這樣。她講究衣著,注意打扮,既取悅老公,更酬勞自己。她喜歡烹飪,癡迷食譜,經常在網上亮出她的“拿手菜”。我曾跟帖點讚:“秀色可餐。同樣,餐色可秀。”在一篇雜談裏,她詳細介紹了“若敏改良香烤孜然小羊排”製作的七個步驟,一看就是“行家裏手”。介紹完畢,餘興未盡,又開始抒情:“窗外的冬陽,透過窗戶,溫溫地傳過來。用法國帥鍋燉的蘿卜排骨湯味道真不錯。鮮香味美,有一種熟悉的溫暖。原來,一蔬一飯也伴著朝朝暮暮,一鼎一鑊也烹飪了天長地久。美食之愛情,應該是錦上添花吧。”
難得一個女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有才氣,更難得的是一個女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有才氣而且酷愛做飯。寫到這裏,我不得不再次修正那句名言:有才氣並且愛做飯的善良女人接近完美。
(謝謝於文濤老師的鼓勵,特別放到自己的博客裏,提醒自己,筆耕不輟,繼續努力!再次感謝於文濤老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