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幾天前,文學城報道了一則新聞:一位中國遊客在國內購買了一架無人機,帶著全家赴美旅遊。結果入境時,無人機被海關扣下,他與海關人員發生了爭執,最終簽證被吊銷,全家被迫返回中國。
回國後,這位遊客在小紅書上公開發文,表達憤怒:
這起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究竟是廠家的責任?海關的問題?還是遊客自身的反應?
這樣的情緒反應並不陌生:
這些場景的共性是:總是別人的錯。
表麵看,這是“不成熟”“推卸責任”,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背後往往是更深層的核心創傷。
“核心創傷”並非一次意外事件,而是人格形成過程中的缺陷。
就像建房子:
舉例:如果父母從小為孩子設計好人生道路,要求按他們的期待來生活,那麽孩子的自我認同——“我是誰”,可能就缺失或扭曲。這種創傷深深烙印在性格內核。
因此,核心創傷改變的不是某個行為,而是整個人格結構。常見的結果是:
二者往往相伴而生,表現為:
回過來看這位遊客:
如果他的依戀關係較為健康,或許會有不同的選擇:
無人機被扣、簽證被取消,看似是一次旅行事故,實則折射出更深的心理現實:你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回應世界。核心創傷的問題在於: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與自我感受,使我們在麵對挫折和挑戰時,總是陷入相似的反應模式。
理解“核心創傷”,並不是為了給人貼標簽,而是提醒我們:憤怒背後,是否也隱藏著自己的核心創傷?隻有當我們願意看見,並重新建造自己的性格結構,才可能在外界挑戰麵前,展現出更成熟、更自由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