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無人機事件”看核心創傷與人格反應

(2025-08-24 00:01:54) 下一個

      幾天前,文學城報道了一則新聞:一位中國遊客在國內購買了一架無人機,帶著全家赴美旅遊。結果入境時,無人機被海關扣下,他與海關人員發生了爭執,最終簽證被吊銷,全家被迫返回中國。

     回國後,這位遊客在小紅書上公開發文,表達憤怒:

  1. 責怪廠家——銷售時承諾無人機在美國可用,如今旅行受阻,他要求廠家賠償機票等損失,並向公眾道歉。
  2. 責怪海關——因一時衝動,與工作人員發生激烈爭執。

    這起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究竟是廠家的責任?海關的問題?還是遊客自身的反應?

這樣的情緒反應並不陌生:

  • 職場中:老板批評工作不到位,員工立刻反駁,“我幹了這麽久,你就是針對我!”然後積怨上班,關係惡化。
  • 家庭裏:妻子說,“是你沒做好某件事,害我心情不好,所以我才發脾氣。”
  • 朋友間:有人抱怨,“股票虧了都是他推薦的!這種朋友不值得交!”

      這些場景的共性是:總是別人的錯

      表麵看,這是“不成熟”“推卸責任”,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背後往往是更深層的核心創傷

“核心創傷”並非一次意外事件,而是人格形成過程中的缺陷。

就像建房子:

  • 房子蓋好後受損——這像普通創傷,修複較容易。比如遭遇車禍後不敢開車。
  • 房子建造時材料和圖紙就有問題——這就是核心創傷。從一開始,房子的結構就不理想。

舉例:如果父母從小為孩子設計好人生道路,要求按他們的期待來生活,那麽孩子的自我認同——“我是誰”,可能就缺失或扭曲。這種創傷深深烙印在性格內核。

   因此,核心創傷改變的不是某個行為,而是整個人格結構。常見的結果是:

  • 自戀需求得不到滿足 → 形成自戀型人格特質;
  • 情緒穩定性不足 → 發展出邊緣型人格特質。

二者往往相伴而生,表現為:

  • 容易感到被否定;
  • 容易憤怒、對抗;
  • 情緒調節能力薄弱。

回過來看這位遊客:

  • 認知層麵:他感覺自己被羞辱、被欺負。
  • 情感反應:因此感到無助、憤怒,並激烈對抗。
  • 行為反應:缺乏內在力量,轉而依靠本能的反擊。

如果他的依戀關係較為健康,或許會有不同的選擇:

  • 出行前主動了解海關政策,承擔責任;
  • 遇到不友善的海關人員,能意識到“也許是對方心情不好,這不是針對我”;
  • 事後客觀敘述經曆,而非在社交媒體上發泄怒火;
  • 若廠家確有責任,可選擇投訴或法律途徑,而不是要求對方向公眾道歉。

     無人機被扣、簽證被取消,看似是一次旅行事故,實則折射出更深的心理現實:你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回應世界。核心創傷的問題在於: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與自我感受,使我們在麵對挫折和挑戰時,總是陷入相似的反應模式。

      理解“核心創傷”,並不是為了給人貼標簽,而是提醒我們:憤怒背後,是否也隱藏著自己的核心創傷?隻有當我們願意看見,並重新建造自己的性格結構,才可能在外界挑戰麵前,展現出更成熟、更自由的回應。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