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演唱會外遇總裁,看“銀發族離婚”現象

(2025-07-27 00:00:56) 下一個

前幾天,全美的頭條新聞是某大公司總裁在一場演唱會上,與情人親密互動的畫麵被鏡頭捕捉,令人尷尬。據報道,這位總裁的太太已提出離婚,而情人的丈夫也向她提出分手。看來這兩對“執子之手”的夫妻關係已經回天乏術。

其實,這也不算罕見——比爾·蓋茨不是離婚了嗎?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也剛剛“扶正”了他的情人。許多人不解:熬到孩子長大、快退休享清福的時候,為什麽還會離婚?甚至即使不離,也是貌合神離、行同路人?

什麽是銀發族離婚

所謂“銀發族離婚”(Gray Divorce),是指50歲以後發生的離婚或分居。很多此類夫妻已經共同生活數十年,彼此的人生早已交織,誓言“與子偕老”的那天仿佛還曆曆在目。為什麽說變就變?

美國心理學家齊沃娜·查爾茲(Chivonna Childs)指出,年長夫妻離婚,多半不是因突發事件,而是多年積累的問題最終爆發。目前,美國銀發族的離婚率已是1990年的三倍。

除了離婚,也有不少人選擇“沉默婚姻”(silent marriage)——不吵也不鬧,日子過得平平淡淡,像室友一樣各過各的生活。也許是出於經濟壓力、害怕孤獨,或“為了孩子”,他們寧願維持婚姻的外殼。但最終,仍有很多人在晚年選擇結束這段名存實亡的關係。

查爾茲指出,銀發族離婚常見的原因包括:

  • 一方主導關係,雙方興趣、目標不同
  • 婚姻陷入停滯,缺乏滿足感
  • 渴望情感連接,重新找回自己
  • 空巢期喚醒獨立需求
  • 追求個人成長、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 重大事件觸發覺醒,如瀕死經驗或大病康複

華人銀發族離婚的隱形因素

對華人夫妻來說,除了上述因素,還有一個特殊卻常被忽略的問題:移民身份帶來的脫根感。

作為第一代移民,我們就像是“魚兒離開了水”,或“連根拔起的大樹”。遠離母國的社會支持係統,也未能完全融入當地文化和社區。一方拚命打拚事業,另一方全力投入孩子教育,結果夫妻之間漸行漸遠。沒有共同的興趣與話題,情感交流逐漸枯竭。

查爾茲博士的建議與華人處境的落差

查爾茲博士提出了三點改善建議:

  1. 夫妻谘詢:重建關係模式,找到新的互動方式
  2. 培養幸福時光:固定約會時間、每周深度交流
  3. 改善溝通方式:表達需求、接納彼此感受

這些建議雖然很好,但對多數華人夫妻來說,卻往往“聽起來很美”,做起來卻寸步難行:

一、物質掩蓋關係困境

華人許多夫妻更重視“物質成就”而忽視“關係質量”。房子、車子、孩子、票子似乎代表了一切。夫妻關係不好,忍一忍、過得去就行了,反正生活還在繼續。

二、心理谘詢文化障礙重重

  • 谘詢資源稀少,難找懂文化背景的心理師
  • 羞恥感強,認為“看心理醫生就是瘋子”
  • 對心理谘詢的誤解:一次談話就要解決所有問題
  • 谘詢動機功利化:希望心理師“拯救婚姻”,一旦失望,轉為指責

三、幸福時光?想都不敢想

對有些人來說,婚姻裏早已積壓滿滿的怨氣和痛苦。你一肚子委屈,我一肚子苦水,怎麽“製造幸福時光”?人腦偏偏又最會記住傷害,忘記美好。

四、溝通不是起點,而是終點

一句話說得好:“沒有婚姻問題,隻有個人問題。”如果一方有憂鬱症、另一方有人格障礙,溝通何來?如果雙方都來自創傷家庭,沒有人懂得如何親密相處,那要“改善溝通”就像要一個小學生解大學微積分——根本不現實。

真正的修複之路:從自己開始

也許,真正有效的路徑是按照“婚姻金字塔”的邏輯,一步一步打好基礎:

  1. 療愈個人創傷,重建自我——包括價值觀、生活觀、婚姻觀
  2. 學會健康溝通
  3. 在溝通中學習解決問題和衝突
  4. 最終收獲成熟穩固的親密關係

當個人成長了,婚姻才可能成熟;當我們能夠改變自己,才可能創造幸福。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是為了夫妻關係,更是為了孩子。他們值得在一個溫暖穩定的家庭中長大,學會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擁抱幸福人生。

願那位在演唱會上“曝光”的總裁夫婦,能成為我們的一個提醒:除非你改變,幸福免談。

不如趁還沒長出銀發前,就開始改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