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學城網站的博客裏,連載了關於父母之愛的主題之後,我注意到“中西文化”常常被涇渭分明,哪些屬於西方文化,哪些屬於中國文化;然後如“心境”所言,“各打五十大板”,或批判,或接受。但我的文字並不是在批判或者讚揚哪一種文化,我隻是嚐試著從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探測在人際關係的每一個方麵及層麵上,無條件的愛的邏輯含義與力量;以此鼓勵人們挑戰自己再思考關係的理念。 比如對待“做自己”的理念,有人認為在美國通俗文化的熏陶下,這個理念被濫用誤解為不需要做正確的事情,不需要努力改善自己;也有人說,“做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等等。比如認為父母希望並培養孩子成功是天經地義的;而中國父母錯的是拔苗助長等等。好像我們的思維定式一看到某種思想、某種理念,馬上跟某種“文化”接軌。
其實,中西方文化對“做自己”或者“培養孩子成功”的理念都是一樣的。隻不過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以。從科學的角度上講,我們首先需要對自己誠實;其次,我們需要有勇氣評估自己或者孩子的天賦、興趣、能力、性格等,這樣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滿足。
有一位母親給我來信說,她認為她逼著女兒從小學理科沒有錯,因為現在她的女兒所學的專業很吃香,薪水很高;而且女兒也成家有了孩子。她相信這就是“中國式成功”。但是這位女士沒有問問自己:女兒生活得幸福嗎?還有一些人問我,中國人講究孝順父母,而西方的子女不管老年父母的死活,想跟孩子見個麵吃個飯還要預約等等。可是我們都曉得,不是所有西方的子女都跟父母疏遠;也不是所有的中國子女都跟父母親近,哪裏都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家庭。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若有問題的話,那麽為什麽會延續幾千年?這說明中國文化一定有其優秀的方麵;西方文化不一定處處符合中國的國情等等。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人活不出人的風采、人的潛力、找不到人的幸福,人的滿足。中西方都有很多人不懂得享受生活。
為什麽習慣劃分“中西文化”?在中國文化當中,有一種“民族哲學”,這種思想認定,這些是“西方文化”、那些是“中國文化”。但是,我在我的書裏要討論的,並非從美國文化的觀點,也不在“民族文化”的範疇之內,而是從“人心”或者“人性”的觀點出發;如果讀者僅從“民族文化”的觀點來解釋我的論點,我想不會理解書中要表達的意義:人作為人,有人的需要,即,人需要不是掙得的,從恐懼和控製中解放的承諾。
我一直在認真拜讀每一封來信,不管是公開的評語,還是私下的信件,都讓我受益匪淺,看到我自己的限製。許多理念,比如像愛,我們可以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達方式;但是,我們需要跳出“民族哲學”的盒子,打開眼界,完全從另外一個嶄新的角度望過去,這樣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景,並且欣賞到它的美麗。
--------------------------------------------------------------------
樓下的,這隻是你或某些所謂精英的一廂情願,這個世界從有人類那些開始,所有的矛盾都是由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所產生的。也許你生活的周遭讓你感覺到其他種族的友好,但別忘了那是你沒有侵犯到他的核心利益!再有每個種族的精英包括西方,他們對待中國的態度是很複雜,也許有友好,但並不代表他們希望和東方文化融合。所以談融合和諧也隻是在一定的層麵上`,特別是白人,在對待他們自己的文化上一定不會像中國人對待自己的文化那樣不
尊重自己的傳統不尊重自己的祖先。恰恰是因為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文化,整天談融世,所以讓西方特別瞧不起中國人
很多傳統文化現象在我們這一代早已發生變化,中國當代文化已經是中西融合體。比如孝道就已經不是現在中國家庭的核心觀念了。現在不是五四時期需要大聲疾呼打倒孔家店,反而是在西化大潮麵前如何保持民族優良傳統的問題。如果把中西文化看成是相加而不是相減,用融合而不是對立的態度,我們是否更為富有呢?
-------------------------------------
說的很好!堅持自己的民族屬性,擁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我想這就是個性、自由的展現。沒有必要因為西方的暫時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文化。不同就是不同,而且在西方人表麵的寬容自由下,恰恰是突出了西方的自私。我們的文化自有我們的人民去選擇評價,我們就是喜歡吃米飯。難道為了迎合西方就要改變自己。說白了,現在的中國知識分子很沒有風骨。我最不喜歡把西方和東方進行比較的那些所謂精英了。哪個國家的精英不是在守護自己的傳統?所有這些發表意見對中國文化槍聲的都是不懂自己根的。
為什麽?說來可笑,因為沒幾個中國學者真懂老子和孔子,而西方人的理解基於中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