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anner 咖啡師“發瘋”,美國工人也在崩潰

(2024-06-27 04:28:38) 下一個

這些日子,上海一家咖啡連鎖店 Manner 所發生的幾起員工與顧客發生衝突的事件引起熱議。有意思的是,通常情況下老百姓更容易同情顧客,因為這是他們很自然的身份認同嘛,但這一次,卻出現了對店員的廣泛同情。

幾天後,迫於輿論壓力,Manner 終於做了公開道歉,承諾要加強員工培訓,提升客服質量,同時也要關注員工健康。

說實話,這個道歉不痛不癢,沒有點出問題的症結,看不出有真正解決問題的誠意。而這正是問題所在,因為這並不隻是 Manner 一家的問題,為什麽 Manner 就必須做出與眾不同的“犧牲”呢?


Manner 的糾紛反映了底層普遍的不滿

據每經網報道,Manner 2015 年從上海靜安區路邊一家隻有 2 平方米的夫妻小店鋪開始,做火了之後,三年內又在上海開了三家分店。是後來獲得資本加持後才迅速擴張,到 2023 年已經發展到全國有 1000 多家。

但問題也隨著擴張一同而來。缺人是員工普遍吐槽的內容,致使員工普遍超負荷運作,甚至連上廁所都用 10 分鍾倒計時。如果門店還有外場,就要及時收垃圾,計時器掛身上,10分鍾出去一次,長時間不收外場,監控看到就要找員工的麻煩。總部還對顧客投訴采用讓員工承壓的方式,比如對顧客投訴的第一處理方式就是直接退單,而這個賬是算在員工頭上的:按規定,累計三張單子員工就會被辭退。

就是這樣的壓力,收入還不高,每經網說,Manner 招聘平台 5 月數據顯示,咖啡師職業平均月薪為 4236 元,即便是一線城市,咖啡師月薪也基本約在5000元。要想拿到額外薪水獎勵,必須瘋狂加班,舍棄雙休。每經網記者隨機走訪了上海浦東的一家門店獲悉,該門店全職咖啡師月薪含五險一金在內一共 6500 元,每月設有“加薪考”,通過考試後可加薪至8000元。

與此同時,Manner 創始人韓玉龍、陸劍霞夫婦的財富在迅速膨脹。2021 年,這對夫婦以 35 億的身家首次登上《胡潤百富榜》,而到 2023 年,他們的身家已經翻了一倍,達到了 70 億元。2024 年,他們以 72 億元身家排在《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榜單第 3058 位。

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底層勞動者卻被嚴重壓榨的現象非常普遍。每次回國,在街上,在居民小區裏,在商場,隨時都看見快遞小哥在爭分奪秒地奔跑。咖啡師,快遞員,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各行各業的員工,都在為最基本的柴米油鹽耗盡自己所有的力氣。當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時,怎麽可能不成為一點就爆的火藥桶?

Manner 事件並不是簡單的客服問題,而是資本的貪婪造成員工生存環境惡化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所帶來的後果。


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個全球趨勢

這甚至不隻是中國的問題。

美國目前有最多員工的兩個私企分別是沃爾瑪和亞馬遜。根據 2024 年的數據,其員工數量分別為沃爾瑪 210萬,亞馬遜 150萬。而這兩個企業中員工的待遇都很成問題。

企業利潤豐厚的沃爾瑪,底層員工的收入卻非常低,以至於很多沃爾瑪全職員工的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以下,必須靠社會救濟才能生存。亞馬遜給出的薪資水平雖然遠超出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但其員工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似乎與 Manner 有一拚。

網上曾熱傳過一些照片,說的是亞馬遜員工沒時間去上廁所,不得不用水瓶在倉庫工作地點就地方便。根據《衛報》報道,在亞馬遜紐約的斯坦頓島倉庫,檢查和掃描包裹崗位的指標是每小時必須完成 1800 個包裹——相當於每分鍾 30 個包裹;包裝工則被要求每小時完成 700 件物品。其它工種也一樣,指標都不合理地高。很多工人認為亞馬遜給的工資與他們時時刻刻承受的巨大壓力不相稱

而且,工人工作時間的活動都被電腦跟蹤。如果你在兩個動作之間停留的時間超過了設置的參數,電腦就會記下一個T.O.T.。(T.O.T.是“time off task”的縮寫,意為“未做工的時間”。)工人經常因為工件不達標或有太多T.O.T.記錄而被解雇。

尤其不合理的是,這些記錄不透明,工人並不知道自己被記了多少T.O.T.,當然也不會知道為什麽。曾在斯坦頓島倉庫工作的,一直因工作表現出色受表揚的達亞娜·桑托斯(Dayana Santos),就因為某天有了過多的T.O.T.被解雇。

那天因為巴士晚點,桑托斯遲到了,就被換去做不是她日常做的工,中間還不斷出現工作安排錯誤,一個上午換了幾個工作內容。於是,電腦記錄下了比較多的T.O.T. 。結果她當天下午就被炒了魷魚!後來因為亞馬遜還對桑托斯領取失業救濟提出異議,官司打到紐約的一個行政法庭,人們才從亞馬遜提交給法庭的內部政策備忘錄中了解到關於T.O.T.係統的罕見內部信息。

在桑托斯的官司期間,長期關注、跟蹤亞馬遜工作環境問題的《紐約時報》記者凱倫·韋斯(Karen Weise)寫了一個揭露亞馬遜工作環境醜聞的報告,結果亞馬遜趕在時報報道見報之前在公司宣布,以後工人的T.O.T.記錄將會在較長的時期內統籌考慮,不會再有員工僅僅因為某一天T.O.T.記錄不良而被解雇。公司同時表示桑托斯等員工有資格被重新雇傭,並稱亞馬遜的目標是成為地球上最好的雇主和最安全的工作場所。

可是,僅僅把T.O.T.記錄的評估時間延長就解決問題了嗎?且不說這種記錄方式多麽不人性,如果記錄不準確又不透明,不是依然沒有糾正的機會嗎?這樣就算合理了?

給我極深印象的還有另外一個有關亞馬遜工人工作環境的新聞報道。那是說工人一天有兩個15分鍾的工間休息。因為倉庫非常大,工作崗位和休息室來回所花的時間差不多已經超過10分鍾了,等於沒有什麽休息時間。也確實有工人因為這個原因選擇在工作崗位原地休息。

當工人們要求把兩個15分鍾休息合並為一個半小時休息時,公司居然不同意。我開始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讀了更多報道才明白背後的意圖:公司不願意給員工提供比較有意義的相互交流的機會。為什麽?沒有人知道。但很可能這也是阻止工人組織工會的手段之一。

對公司來說,工人就做機器好了,不要做人。事實上不少員工辭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整天沒人說話,精神上太壓抑。


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逐利嗎?

亞馬遜做到了顧客至上。但是,自己員工的位置到底在哪裏呢?

如果大環境不改變,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無底線逐利趨勢不轉向,各種問題不僅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尖銳化。類似 Manner 事件的衝突可以說隻是冰山一角。

我們來看一些美國不同階層收入和財富情況的曆史趨勢圖表。

圖一,1965 年至 2022 年美國 350 家最大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與員工薪酬總比率(下圖)。

圖源:Statista

由上圖可以看出,美國CEO的薪酬增長極大地超過了員工。曾經,CEO薪酬與員工薪酬的比例為兩位數,而且隻是 20 倍或 30 倍等。但從 21 世紀起,這個比例就變為三位數了,而且高的時候接近 400。

“預算與政策優先事項中心”(The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簡稱CBPP)是美國的一個進步智囊團,主要分析聯邦和州政府預算政策的影響。我們來看一下該中心關於收入不平等曆史趨勢報告中的一組圖表,該報告更新於 2020 年 1 月。

圖二,1947 年至 2018 年的實際家庭收入占 1973 年水平的百分比(下圖,圖中紅線代表 95 百分位數,藍線代表 20 百分位數,灰褐色則代表中位數的百分位數,即 50 百分位數)。可以看出,二戰後數十年間,收入增長得到廣泛分享,不同經濟層次的家庭得到幾乎完全同比例的收入增長。但 1980 年後就不是這樣了,而是收入最高的收入增長最多,底部的幾乎沒什麽增長,收入進入 95 百分位數的保持了 1980 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中間水平的增長很少,底部的 20 百分位數則幾乎沒有增長。(百分位數這個概念是用來比較個體在群體中相對地位的量數。以這裏的情況為例,說某人處於 95 百分位數,就代表 95% 的人收入比這個人低。)

注:圖表上線條的中斷表示實施了重新設計的問卷(2013 年)和更新的數據處理係統(2017 年)。資料來源:CBPP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計算得出

圖三,自 1979 年以來扣除轉移支付和稅收後的收入變化百分比(下圖,圖中紅色代表收入最高的 1%,藍色:去除最高的 1%之後收入最高的 19%,灰色:收入居中的 60%,橙色:收入最低的 20%)。(根據 CBPP 的定義,轉移支付指政府支付,即部分福利等,所以這裏扣除轉移支付和稅收後的收入就是指實際收入。)很明顯,高收入人群的實際收入增長使中低收入人群的實際收入增長相形見絀,收入最高的 1% 遠遠領先於其餘收入部分。

數據來源: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圖四,1913-2018 年流入最高收入家庭的稅前總收入份額(包括資本收益)(下圖,圖中紅線代表收入最高的 1%,橙線代表收入最高的 0.5%)。如圖所示,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收入向頂層集中的程度急劇上升。注意到 1929 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前的那個峰嗎?現在最高收入家庭的總收入份額是不是又接近那個水平了?

數據來源:Emmanuel Saez,基於美國國稅局數據

圖五,2016 年稅前收入及財富分布(下圖)。顯然,財富比收入更加集中。收入最高的 1% 所占收入比例為 24%,這些人所占財富比例卻為 39%。收入為底部 90% 的人所占收入比例為 50%,同樣這些人所占的財富比例隻有 23%。

注:由於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等於 100%。數據來源:《2017 年消費者財務狀況調查》

圖六,占總財富的比例(下圖)。此圖按財富排序分別審視了四組人員:最富有的 1%(橙紅色);緊隨其後的 9%(橙色);隨後的 40%(灰褐色);最底部的 50%(藍色)。在這四組中,自 1989 年以來,隻有最富有的 1% 的人所擁有的財富份額基本上是穩定上升的;底層 5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份額本來就極小,而且還在繼續縮小。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2019 年金融賬戶分布

圖七,1913-2012 年最富有家庭持有的財富占總財富的比例(下圖,紅線代表頂部 1%,橙線代表頂部 0.5%)。由此圖可見,現在的財富集中度已上升至 20 世紀初的水平。

數據來源:Saez 和 Zucman,2016 年 5 月

最後再從“世界不平等數據庫”(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簡稱 WID)產生的《2022 年世界不平等報告》中選一張圖:資本的極端集中:2021 年全球財富不平等現象(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大致在全球範圍內,最富有的 10% 擁有約 60-80% 的財富。最貧窮的一半人通常擁有不到 5% 的財富。

財富的極化,當然是來自於收入分配的極化。所以從此圖就不難知道,收入分配的極化也是個全球現象。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可以從上海 Manner 店的風波,談到美國同樣的問題。

我知道經常有人拿美國或加拿大與中國做比較,說這裏的人工貴得要死,不似國內人工不值錢。其實,如本文前麵所說,美國沃爾瑪和亞馬遜這類沒有工會又雇有大量人工的企業,人力資源同樣是受到極大壓榨的。當然,不同的國度情況會有所不同,解決的辦法可能也不同,這取決於國情和製度的不同。


是時候做靈魂拷問了

從上麵圖一到圖七可以看出,美國自上世紀 70 年代末開始,收入的極化越來越嚴重,這自然也導致了財富的極化。到本世紀,美國的不平等現象已恢複到鍍金時代的水平。我們都知道,鍍金時代帶來了什麽——股市崩盤,銀行倒閉,以及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再留心下圖四右邊最高的那個峰,知道是什麽時候嗎?正是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

我們是不是有理由認為,現在巨大的貧富差距很可能又會帶來嚴重後果呢?

對資本方,當然可以問自己,哪怕資本的目的是逐利,將逐利作為唯一目的是否明智?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此極化的收入分配,如此巨大的貧富差距,是否公平?

換一個問法:誰能夠決定如何分配收入才是公平的?憑什麽決定如何分配收入才是公平的?

裏根時期曾大幅給富人和資本方減稅,理由是富人有錢會去投資,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樣就會惠及底層的人,是謂財富會像涓涓細流一樣,從高處向低處滋潤,高處的富人有了盈餘,低處的窮人也會被眷顧。但是,事實證明,涓滴經濟就是無稽之談,而且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我們從本文諸多圖表的時間線上也看見了裏根減稅政策的負麵效果。

當然,稅不是唯一有作用的東西,很多政策和法律都會有很大作用,工會的直接作用和間接影響等也不容忽視。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當我們發現某種政策或措施有正麵或負麵影響後,我們有沒有能力進行糾正?要縮小貧富差距,肯定會動到某些人的奶酪。那就肯定會有阻力。我們能克服這樣的阻力嗎?當工會與企業較量時,政客是更在乎選票還是金錢?

深究下去,這是美國的製度中民主的成分還有多少的問題

這些問題,學者、專家、政客和選民都一直在問,在討論。兩黨給出的答案截然不同。

這是極具份量的問題,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說清的,有待進一步討論。大選之年,經濟也是選民最關心的內容,筆者打算借此機會做一些深入具體的討論。

這也是挑戰價值觀的問題。在大選年的今天,是時候做靈魂拷問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4-06-22/3437964.html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61463/ceo-to-worker-compensation-ratio-of-top-firms-in-the-us/

https://www.cbpp.org/research/poverty-and-inequality/a-guide-to-statistics-on-historical-trends-in-income-inequality

https://wir2022.wid.world/www-site/uploads/2023/03/D_FINAL_WIL_RIM_RAPPORT_2303.pdf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06/15/us/amazon-workers.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0/feb/05/amazon-workers-protest-unsafe-grueling-conditions-warehouse

 
本文為非營利調查新聞編輯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義)”原創作品,與“美國華人雜談”聯合發表。
 
撰文:溪邊愚人
編輯:新約客,溪邊愚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引發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作者的見解獨到而有力。不同國家不平等現象的對比,讓人深思社會公平與正義。期待更多有價值的討論和觀點。溪邊愚人的文章深入淺出,引人思考。
不能再沉默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有不少人故意讓自己收入不超過貧困線,這樣子他們才能拿補助。也就是說補助的發放不是線性的。
不能再沉默 回複 悄悄話 以至於很多沃爾瑪全職員工的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以下,必須靠社會救濟才能生存
========================================================
這個應該不至於,至少不應該是很多。
2人家庭的聯邦貧困線是20440美刀, 沃爾瑪的較低的單人薪資也比這個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