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6)
2015 (82)
2018 (46)
2020 (48)
2021 (68)
2022 (73)
2023 (43)
2024 (54)
2025 (5)
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月23日,在大兵壓境烏克蘭之際,歐盟已經通過了第一套針對性的經濟和金融限製措施。
2月25日,歐盟通過了第二套經濟製裁措施,其中有對包括普京在內的針對個人的經濟製裁。
歐盟隨後分別在2月28日,3月2日,3月9日和3月15日相繼推出新的製裁措施,包括通過歐洲和平基金向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設備和用品,禁止俄羅斯各類航空公司飛越歐盟領空,禁止其進入歐盟機場,禁止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中央銀行進行交易,禁止七個俄羅斯銀行和三家白俄羅斯銀行使用SWIFT係統等,甚至禁止向任何俄羅斯人或實體提供信用評級服務,並禁止對俄羅斯能源部門的新投資等。
歐盟對俄羅斯製裁措施推出的速度和嚴厲程度前所未有,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也以同樣的力度和速度參加對俄羅斯的製裁,堪稱創造了一個奇跡。
俄烏戰爭對歐盟是一個分水嶺
按照歐盟的規矩,凡是涉及外交政策的決定必須在27個國家中獲得完全一致的意見,而與俄羅斯的關係是歐盟外交政策中最有分歧的一個話題,因為幾乎每個國家都與俄羅斯有著獨特的關係,在天然氣、石油和其他方麵對其有依賴。
這一次歐盟一反常態,在短短一周內通過了有史以來對一個國家實施的最大規模、最嚴重的一攬子懲罰措施,實在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可以說,在事情真正發生之前,沒有人認為這是可能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說,“有史以來第一次,歐盟將資助購買和運送武器和其他設備給一個正在遭受攻擊的國家。這是一個分水嶺的時刻。”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歐盟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作出附帶重大犧牲的決定,與三個人有密切關係:美國總統拜登,歐盟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比約恩·塞伯特(Bjoern Seibert)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
美國的情報分享是一切合作的開端
美國這次讓全世界見識了什麽叫優秀的情報。據說美國對俄羅斯入侵的時間估計精確到了小時,非常了不起!是美國與歐洲關於普京對烏克蘭計劃情報的分享,啟動了整個歐洲團結一致製衡俄羅斯的過程。
但是,當拜登剛開始與各國領導人分享美國的情報時,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很多重要人物或部門的反饋是,哦,是嗎,真的?你們的情報如此可靠,就像你們知道阿富汗會在如此快的時間內落入塔利班之手?
這時,拜登的外交技巧發揮了作用。他像一個平等的夥伴一樣說話,而不是像一個上級對下級說。拜登對歐洲和歐洲領導人發出的信息是,從華盛頓和我所在的地方,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對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但沒有任何措施會比你們在歐洲做的更具效果。你們在地理上與俄羅斯如此接近,在經濟上相互依存。
是拜登的外交技巧為美國贏回了信任,讓後來的工作容易很多。
澤連斯基的呼籲和塞伯特的穿針引線功不可沒
紐約時報記者說,根據歐盟高級官員的原話,歐盟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塞伯特是這次歐盟行動背後的“機器”、大腦以及與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協調的聯絡人。
塞伯特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低調到讓人覺得有點傻。他從事國防工作的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美國的國防係統中。
因此,當去年年底美國開始與歐洲分享普京準備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的情報時,塞伯特處於獨特的地位。他被授權開始謹慎、秘密、細致地將組合這個龐大的製裁清單。
塞伯特這一次的工作方式有不少不尋常之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與各國的交流不留任何白紙黑字的記錄。原因之一是防泄露。另一個原因是,不希望引發個別歐盟成員國的抵抗和憤怒,這是塞伯特在工作中最需要避免的。
塞伯特所做的另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是,他沒有同時與所有歐盟國家的代表會麵,而是邀請他們參與不同的小團體組合會談。他利用這些較小的國家小組和他們的官員之間的動態,推動出一個向著他的措施方向的共識,甚至有時利用一個國家的意見,讓另一個國家覺得是他們提出了如此製裁的想法。就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在玩遊戲。但他玩得很好。
製裁是非常技術性的東西,而且很複雜。是塞伯特的穿針引線,使得歐盟在普京開打之前就準備好了製裁細節,一旦需要,他們就可以把製裁清單交給歐洲領導人進行辯論和簽署。這個準備工作非常非常重要。這同時也彰顯了拜登政府所起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看見的一條條措施短時間內出台,是台後一個多月努力的成果。
西方社會能夠有這次二戰以來最精誠的團結合作,也多虧了烏克蘭總統的膽識和大無畏精神。
畢竟,每一種製裁措施都伴隨著割肉般的痛,要下決心,需要最後一把推力。是澤倫斯基的振臂一呼,推著歐盟、英國、加拿大和美國走完了最後一裏路。
可以說,當西方社會堅決地站在烏克蘭一邊時,人們已經達成了共識:這次烏克蘭人不僅僅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他們也是在為民主而戰,為所有主權國家的獨立和尊嚴而戰。
從那一刻起,歐盟各國一天比一天更團結,甚至一個小時比一個小時更團結。
我有一個夢:讓價值觀高於利益計算成為政治常態
為什麽要反複強調團結?因為很多製裁手段依賴於整體行動。單獨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製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每一種製裁手段每個國家付出的代價是不同的。如果所有人都計較自己的得失,就很難達成共識。這就是以前歐盟總做不好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次,是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是領袖人物有理有利有節的推動方式,是烏克蘭人的苦難,更是烏克蘭人的勇氣,使得西方國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所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
最近聽見很多人說“我有一個夢”。大家共同的夢幾乎都是沒有戰爭,共享和平。我當然也希望這個夢想成真。但我還有另外一個夢:願以後政客、政府做決定時能夠少一點利益計算,多一點價值取向。
其實這裏就是一個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太多的利益計算,不僅做不到團結一致,還在把皮球往今後的時空踢。等到無法再踢時,往往代價更大。
如果我們回頭看曆史,如果我們的視線夠長,目光夠遠,我們就會發現,做“正確”的事情,雖然當時代價可能大一點,但永遠是整體代價最小,也是最負責任的選擇。
還是以戰爭為例吧,越戰為什麽在政府已經意識到打不贏之後還能再拖很多年?就是因為一個失敗的戰爭的撤兵不會好看。阿富汗戰爭更過分,居然打了20年。從奧巴馬就開始要撤軍,但他和川普都沒撤成,就是因為得到的忠告是“不要撤”——注意,不是“不該撤”,而是雖然應該撤,但是“不要撤”,因為會很狼狽,很難看,越戰就是例子。於是皮球就一直踢下去。
拜登撤軍是因為他選擇做正確的事情。如果選民讓他為這樣的選擇付代價,就是在鼓勵政客繼續以個人政治利益為重,忽視民眾的利益。
所以,能不能讓價值觀高於利益計算成為政治常態,不僅需要政客這樣選擇,更需要選民這樣選擇。
這一次民意壓倒性支持烏克蘭,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有人說,政治,特別是國際政治,永遠是利益計算,而且隻是利益計算。但我認為這一次歐洲如此團結就是因為承認了價值觀高於利益計算。既然這一次可以做到,為什麽別的時候就不能遵從同樣的原則呢?難道我們隻有在麵對獻血和生命的代價時才會選擇做正確的事情嗎?
參考資料 :
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olicies/sanctions/restrictive-measures-ukraine-crisis/ https://www.nytimes.com/2022/03/02/podcasts/the-daily/russia-ukraine-invasion-eu-sanctions.html
本文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細說美國”專欄
高於誰的利益?
白等被伊朗打了領事館,叫俄羅斯調停,這是出於價值觀呢?還是出於利益?還是出於愚蠢?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2022-03-16 20:39:34
僅就標題評論。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一切活動,包括價值觀,都是為經濟活動和經濟利益服務的,不是反之。
否則就是烏托邦的性質。
=================
孫中山就是價值觀高於利益的典範。隻要你維護共和,袁世凱當總統也沒問題,功成不必在我。這也為後來的政黨輪替奠定了基礎。說明中國人並不必然都是戀棧之徒。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一切活動,包括價值觀,都是為經濟活動和經濟利益服務的,不是反之。
否則就是烏托邦的性質。
講義不是不要利,而是把道理講清楚,以符合道、理的方法發財致富,相信隻要合乎道理,社會個人自然繁榮。
不能動輒就暴力奪取別人的財產,分田分地;上來就講利益,而不講這個利益是否合乎道理。
敗等一路跟著歐洲走,完全沒有章法。
到現在,還卡自己石油,能源跪求美國敵人。
十足賣國賊。
-----------------------------------------------------
"還是以戰爭為例吧,越戰為什麽在政府已經意識到打不贏之後還能再拖很多年?就是因為一個失敗的戰爭的撤兵不會好看。阿富汗戰爭更過分,居然打了20年。從奧巴馬就開始要撤軍,但他和川普都沒撤成,就是因為得到的忠告是“不要撤”——注意,不是“不該撤”,而是雖然應該撤,但是“不要撤”,因為會很狼狽,很難看,越戰就是例子。於是皮球就一直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