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關於2022冬奧中華人孩子運動員的一些議題至今冷不下來。看著各種觀點和意見,特別是微信群裏針尖對麥芒的爭論,忍不住又有了我也有話要說的衝動。
爭論最多的大概就是華人孩子在冬奧上的表現,以及華人,特別是華二代的身份認同問題。這類問題當然不會有什麽標準答案。今天碼字,隻希望能夠提供一點獨特的聲音,也許是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視角。
運動員代表非出生國參加比賽不是新鮮事,而且與身份認同無關
這個問題我幾天前曾寫過一文參與討論,可惜被刪了。因為至今還沒在別處讀到類似的觀點,這裏簡單複述一下。(有興趣的可以用這個鏈接看原文:https://www.caus.com/detail/46656。)
運動員代表非出生國參加國際比賽不是新鮮事,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自身技術水平在出生國無法獲得參加奧運的資格,有的是為了經濟利益,有的是因為自己國家遭遇戰爭所以去別國尋找更好的條件和機會,有的是因為他們結婚並移民到其他國家。當然也不排除為了經濟利益的原因。
究其目的,以上做法隻是運動員在尋找最大可能奪冠或獲利的途徑,是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不僅與政治無關,與身份認同也真沒什麽關係。這次代表中國比賽的不僅有美國的華二代,還有美國的白人運動員。要說他們把自己看成中國人豈不是在鬧笑話嗎?
隻要不違法,無論運動員怎樣選擇都無可厚非。有人把為哪個國家參賽連上一些高大上的目標。我覺得除非誰死心塌地、再無他念地成為某國的臣民,這種話聽聽就好,千萬被當真。
至於說到吃虧占便宜,任何一個運動員更換國籍,都會有吃虧的一方和占便宜的一方。但總的來說,作為強國又是移民國家的美國,在各方麵都占盡先機。看看這次冬奧會上有多少華人麵孔在代表美國隊比賽就可以窺見一斑。這是國情決定的,各方麵都如此,不僅僅是體育運動。
運動員如此的互換是一個有利於提高運動水平的方式,大家還應該抱以正確心態,大氣一點。狐狸台(Fox News)那樣大肆攻擊一個18歲孩子的做法不可取。更重要的是,不能讓這個事情成為煽動族裔之間仇恨的新燃料。美國現在亞裔仇恨情緒已經很嚴重了,我們所有人,包括穀愛淩(Eileen Gu),都是受害者,千萬不能被某些不懷好心的人當槍使。
看上圖這個被援引的推文特別強調陳巍(Nathan Chen)證明了我們美國華人也是忠於美國的就引來了爭議。這個反駁的推就說得特別好,我們就是美國人,不需要再證明什麽。將ABC(指出生於美國的華裔)特別看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主流媒體基本上都表現出了一個大國、強國的寬容和大度,否則美國還怎麽能繼續吸引人才。
不要害怕被“代表”了,所有的存在都是正常
有人不喜歡穀愛淩的個性,擔心她的形象讓人以為海外華人都是這樣的。
不管這些人對穀愛淩的評價是否公平,這樣的擔心多餘了。第一,作為移民國家,美國人還是相當理解、寬容的,中美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二,全世界都看見了,華二代裏有穀愛淩,也有陳巍,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在賽場內,也在賽場外。千人千樣,什麽國家什麽地方都是如此。誰能夠代表所有呢?
再看看我們華一代,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我也不知道算是哪一代的,不也是千人千樣嗎?要說穀愛淩有爭議,鄧文迪引發的爭議小了嗎?她是我們的一個“代表”,但她也不能代表我們所有。
在美華人中,有人捐款捐物做義工服務社會,也有人為了多拿幾份免費救助餐,一次次去排那個每人一次隻能領一個餐盒的隊伍,甚至還有領了救濟物資去擺攤賣......
所以,無論是對穀愛淩還是陳巍還是任何一個人,我們都以平常心對待吧。也許更有意義的是檢視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是在代表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一分子。
海外華人該如何站邊可以見仁見智,但不能雙標
因為牽涉到代表哪個國家比賽,免不了有人發出你站哪一邊的問話,背後的意思當然是如果站邊體現了對與錯。
這個我倒是同意。我始終認為,如何站邊應該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不是文化或政治的問題。但我認為最嚴重的問題不是彼此價值觀不同,而是不少人一旦牽涉到自己的感情或利益就雙標了。
也許有個方案可以一了百了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這樣想是天真了,但是請允許我試一試。我的方案很簡單,跳出來看問題,跳出當事人的身份,以一個旁觀者來看問題。
想象一下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戰爭,你是其中一個國家的國民,你應該站哪一邊?
可能有人說這根本不是問題,當然站在自己的國家一邊。但我認為,如果假設兩個與你毫不相幹的國家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發生戰爭時,你認為應該站哪邊,當你是當事人時就還是應該站哪邊。這就叫做以價值取向站邊。
我不是說這樣的做法就會大家意見都統一了。不是的。但至少這樣就不能雙標。
很多人談論別人的事情時腦子挺明白的,就是當事情與自己相關時就不辨是非了。我覺得價值觀不同可以接受,最難以接受的是雙標。一旦標準可以變,辯論不僅失去了基礎,也失去了意義。
我還認為這種跳出來看的準則可以用於任何與個人有感情及利益牽涉的情況,不管是關於國家的還是家庭的。當然,我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其實一旦事情發生了,有人就做不到真正跳出來了。自然,裝睡的人也是無法與其辯論的。
相比於華一代,華二代更有身份認同問題
我們這一代來美後就是一路打拚,似乎根本沒有權力和資格多愁善感,更沒有閑情撫慰創傷,問自己身份認同這個問題。哪怕真的遭遇了什麽挫折或刺激,也都以自己強大的心理克服了。我們問自己更多的可能是,我是否真正融入了美國社會,而不是強調自己的身份特殊。
但我們下一代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一個現象很多華一代可能不那麽了解——至少我曾經不那麽知道——就是二代、三代所經曆的歧視或另眼相待可能比我們一代多得多,受到的傷害也大得多。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來美國時已經成年,避開了最脆弱、敏感也不成熟的年齡段。
華二代在一個大多數人外表與他們非常不同的環境長大,免不了有一些想法。這次冬奧拿下男子花滑冠軍的陳巍就說,小時候看見關穎珊(Michelle Kwan)在各項比賽中獲獎讓他相信華人麵孔也可以拿冠軍。
他可是從小就非常優秀,舞蹈、鋼琴、花滑等都在同齡人中高人一籌。連陳巍都需要關穎珊這樣的榜樣來讓自己相信心中的目標是可行的,可以想見在美國屬於極少數的華二代中不少人對自己的身份是持有一定懷疑態度的。他們需要榜樣,需要鼓勵,需要建立自信。
讓華二代的特殊身份成為他們的優勢,這也有助於他們的身份認同
穀愛淩不僅說得一口流利中文,而且能夠用中文接受媒體采訪,這在華二代中極為罕見,羨煞多少華人家長。要知道,就是中文好的華二代也往往隻是能夠應付日常生活用語,無法深談。
穀愛淩的中文水平,是多少海外華人家長夢寐以求,也多方努力,卻鮮見成功的。這應該是她本人,她媽媽和她奶奶(她將她的姥姥稱為奶奶)共同努力的成果。說實話,我真的很佩服。
但是,我同時也要說,語言不應該是華二代唯一看重的,甚至不應該是第一看重的。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的應該很多。
我始終認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生活過,經曆過兩種不同製度的我們,對有些事情的理解可能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更深入。他們的經曆我們差不多也有了,而我們的經曆他們不可能有。我們的感性認識應該比他們更豐富。如果學到了真正的美國價值,那麽我們的理性認識也應該更豐富。
移民的孩子應該也有類似的優勢,尤其是二代移民,因為他們離自己的根還不那麽遠。多聽聽父母的故事,他們的世界就比較大。如果能經常提供他們回國探親和觀光的機會,那就更見多識廣了。
一個國內朋友曾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那年她一個已經定居美國的朋友在回國探親前特意打招呼說,這一次能見一麵就不錯了,一起吃頓飯是絕對不可能了。
原來,她朋友兒子的美國同學無意中問他是否去過長城和兵馬俑等地方。他雖然回國多次卻哪裏也沒去過。回到家,孩子大發雷霆,說你們回國就是到處吃飯,什麽名勝古跡都沒見過,丟死人了。結果那年開了個大單子,回國的時間剛剛夠把這些地方都走一遍,給親朋好友的時間就沒有了。
我相信同樣是旅遊,去自己父母曾經生活過的國家感覺是不一樣的,父母和親戚連帶親身經曆的介紹也不是任何導遊背的書本文字能夠相提並論的。爬過長城,參觀過兵馬俑,見識過中國的三山五嶽——這樣的感性經曆將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也會給他們帶來格外的自豪。
另外,孩子的認知也不應該局限於山水,了解父母的童年和成長經曆,了解在他們的生活中發生過什麽重大的變化或事件,都應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養分。沒見過長城和兵馬俑讓那個孩子羞愧了。同樣的道理,如果美國孩子問起一些發生在中國的重大事件而我們的孩子不知道,也是一件難堪的事情。
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爸爸看著自己11歲正在吃蘋果的孩子,順口說了句自己在他這個年齡時連蘋果都沒見過。孩子當時脫口而出的是:Are you kidding me?(你在拿我開玩笑嗎?)
如果這個做爸爸的能夠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經常講講自己的童年和成長故事,介紹一種孩子沒聽說過的生活,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從一個自小連蘋果都沒見過的農村孩子,一步步走過來,直到在美國建立了一個條件優良的家庭,孩子能學到多少東西啊!
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熟知父母的經曆,能夠了解父母生活過的地方政治、經濟情況的大概,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認知,就一定更能夠接受自己既是美國人,又有中華文化的傳承這樣的身份認同。
千萬不要膚淺地認為去中文學校就等同於對孩子傳授了自己的文化。順便說一句,聽說美國很多中文學校的教材能徹底倒了孩子學習的胃口。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不去。要我說,第一,認字不等於學文化。第二,學習內容的質量比認字更重要。
我真的相信,我們的移民經曆應該成為孩子們的財富。我也認為,如果孩子認可自己因為這個家庭而精神上更富有,那麽,家長的教育已經成功了。能成為奧運冠軍的畢竟是少數,我們更應該在乎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成熟。
本文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細說美國”專欄
少關心點穀姑娘,不用做錦上添花的事,無論你寫多少字人家都沒興趣看一眼。多關心一下被鐵鏈鎖住的八孩母親吧,這才是我們要麵對的真實世界。
-----------------------------------------
Agree
樓下‘irisin2021’說的確實是個難題,穀在美國參加國際比賽如何用中國身份?因為她在美國就是美國人啊(用美國身份入關、就學等)。如果她代表美國參賽,那等於放棄中國籍。兩棲式的參加國際比賽似乎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