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疫情或持續3年?電影《傳染病》顧問說今年內疫苗很懸,特效藥也指望不上

(2020-05-14 13:09:53) 下一個

對傳染疾病有深入了解的記者勞裏·加勒特(Laurie Garrett)對艾滋病毒的報道被譽為“最好”。她1996年在紮伊爾對埃博拉病毒的報道獲普利策獎。她曾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也曾是非營利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成員,並是2011年電影《傳染病》(“Contagion”)的顧問。

1996年,加勒特還因為對紮伊爾的埃博拉報道獲得了普利策獎。

她2017年的書《警告:尋找卡珊德拉來阻止災難》(“Warnings: Finding Cassandras to Stop Catastrophes”),更是以對今日疫情的先見之明而著稱,以至於現在人們幹脆就稱呼她為卡珊德拉。(卡珊德拉 Cassandra又譯卡桑德拉,卡珊卓,是希臘神話中的先知。)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Frank Bruni不久前特意采訪加勒特,請她談談對美國疫情發展的感受,尤其是對疫情之後生活方式的預料。

按照加勒特的說法,在沒有疫苗(備注:很多醫學專家預測,安全有效的疫苗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問世,甚至永遠研發不出來)或特效藥的情況下,看不出疫情有緩解的可能。畢竟,現在療效最好的藥,“人們的希望”,也隻是縮短了患者的康複時間。

這位哈佛大學研究員說,“我可以確定,疫情將是一波波來,不會像海嘯那樣一下子席卷全美國,而是先在緬因州,然後新奧爾良,然後又在波士頓等地爆發,這將影響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看法。”這其中包括,人們將重新審視旅行是否重要、麵對麵的商業會議以及大眾交通的必要性等問題。

至於會不會回到我們的“以前”,加勒特反問道:“我們是否在9/11之後恢複到‘正常’狀態了?沒有。我們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常態,包括上飛機的安檢等。”新冠病毒的影響也是一樣。她說,如果走出疫情,我們看到的是更高的失業率,更大的貧富差距,也許我們參與政治活動的態度會有所改變,“我們可能會看到什麽叫集體憤怒。”

據BBC中文報道,加勒特還說,她對所謂神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疫苗何時能問世並不樂觀。

加勒特認為新冠疫情危機仍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對疫苗明年就能派上用場表示懷疑。

她預測,需要大約3年時間才能恢複正常,而且這是最好的結果。

加勒特在1994年出版的一部暢銷書《逼近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以及之後相繼出版的書作和TED演講中,對我們現在所經曆的這個大瘟疫曾提出過嚴厲的警告。


一、美國的抗疫表現令人震驚

加勒特說,對病毒造成這麽嚴重的破壞,她一點也不吃驚。中國能夠比較快將疫情降到最低,或者疫情爆發之初一些地方反應遲緩也不令她吃驚,畢竟她是卡珊德拉,早就預見到了。她沒有預料到的是美國居然成了反應遲緩和輕率馬虎的典型,當然就更不用提缺席的美國領袖地位了。

加勒特每天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來自美國的更多。“全世界所有的CDC都發出請求,歐洲的CDC,非洲的CDC,中國的CDC。他們說,‘通常我們都是首先給亞特蘭大(作者注:美國CDC總部所在地)打電話,但是我們得不到任何回音。’那裏沒有任何動靜。他們掏空了那個地方。他們窒息了那個地方。那裏再沒有人給我回電話了。在那裏,沒有人感覺說話是安全的。你有看見任何來自CDC的至關重要的事情嗎?”

尤其令加勒特震驚的是,美國無法領導全球應對這場危機的部分原因是,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科學和科學家已經嚴重失去了以前的領先地位。她稱特朗普是“可以想象到的最愚蠢頑固的醜角。”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runi說,因為他長期跟蹤加勒特的工作,所以他知道這樣的言論不是由黨派因素驅動的,加勒特在非洲報道艾滋病時就對共和黨的小布什總統讚譽有加。

加勒特補充說,美國麵臨的問題不僅僅是特朗普,造成問題的原因也並不局限於這一任總統。美國從未在公共衛生方麵投入足夠的資金。她回憶了自己在哈佛做研究時所目睹的:“醫學院全是有雄偉大柱子的大理石建築。公共衛生學校則是天花板掉下來的那個貌似時髦,其實是最醜陋的樓。”

 

二、美國的公共衛生危機

加勒特指出,現在刻不容緩的政治對話應該是公共衛生危機,是關於確保個人及時獲得醫療保健的問題。

筆者不禁想到曾經讀到過的一個有關延長人類壽命的報道,文章的前半部幾乎就是搞笑的,多少個長壽專家,非但自己壽命不長,有的居然就是在“傳道”時突然當眾死亡。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頗有啟發:盡管現在有人做了不少個體投資,比如吃有機食物,吃健康食品,戒煙,做運動,按時體檢等等,科學研究發現,對延長壽命最有效的卻是公共政策的變化,比如70年代開始在全球禁止含鉛汽油,並減少鉛的其他來源。這是我們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生活方式選擇”之一。我們血液中的平均鉛水平下降了80%以上 — 這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吸入鉛會增加患心髒病,腎髒疾病和癡呆的風險。疫苗的開發和普及也對社會健康有極大影響。

美國前CDC主任Thomas Frieden說,“自1900年以來,美國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多年,其中的25年歸功於公共衛生的進步。”

仔細想一想這句話,背後有沒有大道理?如果以前對此沒有足夠認知的話,這次疫情絕對應該是一味清醒劑。麵對天文數字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麵對醫療係統,包括醫保體製經曆前所未有的挑戰,麵對暴露無遺的巨大貧富差距,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任誰也無法否定。

在公共衛生,公眾健康方麵,最關鍵的機構是政府,最關鍵的人物是政府內製定政策的人。如果CDC的聲音被窒息,又如何能夠指望好的公共衛生政策得到貫徹?

曾擔任電影《傳染病》顧問的加勒特還說,美國需要一個能堅定地促進和協調這一工作的聯邦政府,而不是像托尼·福西(Tony Fauci)和黛博拉·伯克斯(Deborah Birx)那樣的專家不得不小心服侍一個自負又自卑的總統的工作方式。

現在,美國每天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大概就是隔離之後如何重新開放社會了。美國CDC為此製作了一個《實施美國重新開放的框架指南》(Guid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Opening Up America Again Framework),旨在幫助各州和地方政府指導學校,幼兒園,夏令營,宗教團體,餐館,酒吧等企業、組織或機構,如何在避免病毒再度傳播的同時,安全、有步驟地恢複到正常運作。

該指南原定於上周五(5月1日)發布,但特朗普政府稱其內容過於死板,將對企業和經濟造成傷害,要求CDC重新修訂。CDC一些官員私下表示對此指南能不能發表不樂觀。《華盛頓郵報》報道說,一位CDC官員透露,CDC的科學家們被特朗普政府告知,這個指南“再也不會見天日了”。

傳統上,CDC的職責是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向公共和地方官員提供基於科學的信息和指導。但此次新冠疫情,CDC已經有近兩個月沒有舉行新聞發布會了。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上,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博士也基本上缺席。不少專家和官員認為這是危險的。

 

三、不一樣的思路:接下來不把病毒測試作為單一重點

關於接下來的路怎麽走?由於安全有效的疫苗研發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考慮沒有疫苗之下的持久抗疫策略。

加勒特說,美國目前最需要的,也不是測試,測試,測試這樣單一思維的口號,因為永遠不會有足夠的超快速,超可靠的新冠病毒測試,來確定誰可以安全地進入擁擠的工作場所。

當務之急,是獲得可靠、有效的信息,這信息會告訴你特定人群中冠狀病毒的流行程度和持續時間,州長和市長們便可以依此製定合理可行的社交隔離和重新開放規則。

加勒特不把測試作為單一重點的說法令人耳目一新。無獨有偶,兩名在評估癌症數據方麵有豐富經驗的挪威醫學研究人員也提出用隨機臨床試驗模型來獲得重新開放的可靠信息。

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一個夫妻團隊的研究人員Mette Kalager博士和Michael Bretthauer博士不提倡對個體是否感染新冠進行隨機測試,而是建議對類似區域做隨機測試。

比如要知道重新開放學校是否安全,就要對學區類似的相鄰鎮做隨機測試,用所謂快速循環隨機測試方式,隨時評估數據,隨時做調整。該實驗具體分為三個周期。

在第一個周期,兩個相鄰鎮的學校,一個保持關閉狀態,另一個對以前正常學生人數的一半開放,並保持六英尺社交距離。兩個學校的師生在每一個周期的開始和結束都要接受測試,一個周期為10天至兩周,取決於病毒的潛伏期長短。

如果兩個學校的發病率沒有大的區別,就可進入第二周期:一個學校對以前正常學生人數的一半開放,並保持六英尺社交距離,另一個則對以前正常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三開放,保持三英尺社交距離。

如果兩個學校的發病率依然沒有大的區別,就可進入第三周期,這時一個學校可以完全回複到正常情況,然後與另一個稍有限製的學校做比較。

這樣的實驗,一是可以比較快速獲得有實際參考價值的數據,二是危險性被降低很多,因為“小白鼠”的範圍比較小。

從理論上講,同一試驗設計概念可以應用於任何其他場合,如體育館和辦公樓等。

美國的流行病學家和醫學研究人員說,盡管目前尚不清楚其實用性,這個想法值得考慮。而且這樣的數據肯定比沒有嚴格對照的重新開放中觀察來的數據更令人信服。

目前還沒有學校在進行這樣的實驗,倒是有健身房對此很感興趣,一個適用於健身房的實驗正在設計中。

這裏強調的是,做比較的參照地區與做測試的地區必須是類似的,有可比性。既假設鄰近鎮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環境是類似的,接近的。同樣道理,如果在挪威進行了這樣的研究,則其研究結果也應適用於美國。

事實上,很多社會群體實驗,都必須用群體數據來解讀,也許我們現在麵臨的就是這樣的情形。如果Kalager博士和Bretthauer博士設計的實驗能夠獲得科學界的普遍認可並付諸實踐,應該可以為疫情之後的社會開放給出有依靠的指導,而不必苦苦等待疫苗或寄全部希望於迅速又準確的病毒檢測上。

畢竟,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麵對新冠疫情之類的對全球複雜又持久難纏的挑戰,僅僅把希望寄托在一種立竿見影的神藥或單項應對策略上,往往隻能收獲失望。對於新冠疫情,全世界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

 

更多博文

親愛的同學,有你,是上海人的福氣

我的文章係列
美國大學AA平權法案的前世今生及亞裔的何去何從
真的希望你過得好!
鮮為人知的癌症新說 – 正確解讀統計數據
如果當初嫁給他?
70年代大舅眼裏的上海
有這樣兩種中國人
什麽是民主,我們真懂了嗎?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看看我們都帶些什麽!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青島人生活簡單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表哥、表姐們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島 – 吃的特殊記憶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係列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開篇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 – 後記
我家隔壁有點傳奇色彩的鄰居(續) – 來自徐家姐妹的反饋

育兒篇係列
與女兒談戀愛、婚姻、生活
談海外華人到底該不該逼孩子學琴和中文
到底該不該推娃—老調新談

美國點滴係列
五角大樓文件事件真相(3)-- 美國媒體在最高法院鬥智鬥勇
我在美國占便宜的事 (一)戇人有戇福
美國點滴(七)也談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國點滴(二)紐約地鐵與上海地鐵之比較
在美國,保健品和藥品的關鍵區別是什麽?
美國黑人和白人對不公待遇的不同應對方式

美國教育係列
美國專家對聰明孩子與天才孩子的比較
美國高三學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