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空、斬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和斬馬謖三折戲,戲文講述諸葛亮一出祈山,派馬謖和王平前去鎮守街亭,結果兩人未能守住街亭,造成司馬懿大軍長驅直入,諸葛亮不得不冒險擺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得以全身而退。諸葛亮在回軍後,依軍法斬了馬謖。
我在這裏想討論一下《失街亭》裏的軍事知識。依三國演義,街亭是諸葛亮一出祈山不果時後撤所要防守的一要地,一旦失守則司馬懿可長驅直入,切斷諸葛亮的後路。因此,諸葛亮特意將防守此處要害的重任交給馬謖和王平,並再三叮囑他們要“當街紮寨”,阻擊司馬懿。
在此請讀者們想一想,諸葛亮這一要求為何正確,而你是否僅因為故事的結果是馬謖失敗,丟了街亭,從而認為諸葛亮正確?亦或是諸葛亮是“神人也”,故而正確?這裏的軍事常識又是什麽呢?
馬謖不願當街紮寨,等待司馬懿的進攻,他選擇街亭外的小山上紮寨,以期司馬懿到來時他可以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地擊敗司馬懿。他的副手王平不同意他的作法,但王平說不出兩者的優劣,隻是堅持要按諸葛亮的指示當街紮寨,無奈,馬謖將三萬兵馬中的五千,分給王平當街紮寨。
趕到街亭的司馬懿在了解情況後,隨即分兵一部擋住馬謖,主力攻擊街亭,王平不敵,丟失了街亭。而後,司馬懿大軍圍住馬謖所占的小山,困而不攻,最終馬謖的軍隊因缺水而亂,馬謖隻身逃回,被諸葛亮依軍令狀砍了頭。
讀到這裏,如果馬謖有支持者的話,可以替其喊冤,因為是王平沒能堅守住街亭,也許王平再堅持一下,馬謖可能就會突破司馬懿的阻擋,造成對司馬懿的前後夾擊,大勝司馬懿,因此,王平才是那個應被斬首的人。
絕大部分的三國演義讀者都不會細想這背後的軍事常識,因為絕大部分的讀者均會以諸葛亮的指示為正確,而這個軍事常識就是現代軍事學中的重要一章:築城。
城市的起源於人類為防禦野獸,而後變為防禦敵人的城堡,城市有著堅固的城牆、糧食和軍械儲備,駐有防禦軍隊,可以長時間抵禦強大的敵人的進攻。它同時也是人們居住和進行貿易的集散地,也就成為交通樞紐或要道隘口。作為交通樞紐或要道隘口,敵人必須奪取它,才能發揮其作用。馬謖防守的街亭應是一個小居民點和交通隘口,而不是一個較大的城鎮。為了守住此地,馬謖必須在此臨時“築城”,也就是當街紮寨,布置鹿角拒馬,阻塞通道,馬謖違背了此軍事原則,指望與司馬懿直接交鋒中取勝,但司馬懿不按他的想法作戰,僅將他與街亭守軍割開,等他來攻,這樣將其優勢化為烏有。而街亭守軍人少力薄,守不住街亭也就是必然。
現代軍事中的築城學所包括的不僅僅是築城,它包括構築掩體工事、交通壕、設置障礙、布雷和設置爆炸設置等。簡易和臨時、複雜和永久或半永久;防步兵、防坦克,種類繁多。要想阻攔住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步坦縱隊,僅靠戰鬥意誌是不可能的。
邱會作在其回憶錄中,敘述了中央縱隊在貴州的土城遭到國民黨軍隊襲擊時的應對情景,當時劉伯承等有作戰經驗的人,一麵指揮戰鬥人員占據房屋進行阻擊,一麵叫大家用雜物阻塞街道,形成路障。與此相對照的是《血紅雪白》記錄的東北民主聯軍3縱在阻擊廖耀湘增援四平的失敗:由於3縱未設路障,僅在路側設阻擊陣地,廖耀湘組織200多輛卡車簡單地沿公路衝過了3縱防線,使得3縱的阻擊失敗。
在影視中,也同樣有相同例子:如《打擊侵略者》中,當崔凱帶領著部隊趕到鷹峰後,立即命令丁大勇帶人在公路上布雷,部隊則部署在路邊山上。
所有這些例子,均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軍事常識:阻擊要在道路上設置障礙,然後以火力阻止對方移除障礙的企圖,如違背這一原則,阻擊則難以奏效,尤其是對一支配有裝甲、有著強大火力支援的軍隊。
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所描述的那個誌願軍連隊(應該不超200人吧),在未設路障、未挖戰壕的情況下,打退了在32架飛機、10多輛坦克支援下的美軍,並且打死300多敵人,是事實還是胡吹,你可以用上述的軍事常識進行鑒別。如果魏巍所述為實,那麽,我們可簡單地得出飛機和坦克沒有多大用途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