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1年8月末和9月初,道光收到一係列極為混亂的報告。先是浙江巡撫在8月23日報告說,有傳言英國艦隊將北上再犯舟山,請求暫緩裁減海防,對此道光指示繼續撤兵以節省軍費開支。9月5日,收到奕山在8月23日發出的具稟,說是新任對華貿易監督,一個叫璞鼎查的,已到任。盡管他派餘保純前去會麵,但璞鼎查已揚帆北上去“懇求更多的貿易港口”。雖然餘保純“嚴詞訓斥”了璞鼎查的助手馬光:大清皇帝慷慨恩賜,已允你等繼續貿易,璞鼎查不應再北上尋釁;馬光應立即追回璞鼎查,馬光不停點頭稱是,答應盡力而為,但璞鼎查已乘南風北上,可能已至目的地。此事是由於義律報複璞鼎查,向他隱瞞了皇上已恩準了在廣州重開貿易,因此璞鼎查再次北上尋釁。道光被這些報告給弄糊塗了。
8月27日,廈門落入英軍手中,而道光僅在9月13日才接到報告,在9月5日道光接到奕山報告時,璞鼎查正離開廈門前往舟山。
璞鼎查於8月10日抵達澳門,8月12日,他在香港聲明“任何清政府所導致的最輕微的磨擦,將會使英國重新使用武力。”第二天,他派遣他的秘書、馬爾科姆(奕山信中的馬光),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去廣州,他在信中明確的說明他來中國的目的:他是英國的特命全權大使,代表英國對巴麥尊信中所列的條款來與中國談判,除非這些要求得到滿足,他將一路向北進攻。更要奕山命的是,璞鼎查要求奕山將此信報告道光。奕山極度慌恐不堪,因為璞鼎查的聲明將會戳穿他的謊話。他在8月18日派遣餘保純趕去澳門去見璞鼎查,但由於過去的經驗,這些中方代表除了會令人怒火衝天的喋喋不休外,什麽條件都談不成;另外,璞鼎查期待與清帝的特命全權代表會談,因此璞鼎查拒絕見他。
8月27日,在奕山奏報7天後,艦隊開向廈門。至此,在奕山刻意的隱瞞下,道光完全不知道璞鼎查是幹什麽的,為什麽要來中國。
璞鼎查和義律是兩個具有同樣背景,但對待東方的觀點廻然不同的人。璞鼎查和義律同樣出身於貴族家庭,在其青年時期前往印度謀求財富和功名。在印度和阿富汗,璞鼎查突顯其“愛國主義”和過人的能力,他在1839年初,指揮孟加拉軍隊成功地將土著管理的印度信德省,轉變成向英國納稅的殖民地,簡而言之,他是“一個殖民老手”。
盡管奕山積極地遮掩令人尷尬的消息,在英艦出現在福建沿海之時,閩浙總督顏伯濤並沒有慌張,因為他早已作好了準備。在英艦到來之前的數月裏,他和絕大多數滿清沿海官員一樣,對道光的裁撤命令置之不理,繼續加強海防。在與英戰爭暴發之前,廈門的海防是非常薄弱的,僅有50餘人駐守在兩個炮台上,但在鴉片戰爭開始後,福建征招了約3000士兵。在顏伯濤就任總督後,他在南岸修了一段約一英裏、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石牆,在牆上布置了100門大炮,稱為“石壁炮台”;在東麵和西麵新修了炮台並增加了士兵和大炮;當全部海防完成後(共花費約50萬盎司白銀),廈門的陡峭的海岸上共有15000名士兵和400餘門大炮。顏伯濤向道光吹噓說如英軍要來尋死的話,他不會讓英軍一船一人逃回。
8月26日下午1時30分,英軍開始火力準備,數小時後,“複仇女神號”開始靠岸讓步兵登陸,英軍用搭人梯的辦法迅速爬上花崗石牆,登牆後,馬上升起英國國旗。絕大部分清兵僅射一、兩槍後就潰散了,其中有一個炮台被一名英軍軍官所占領,他衝上山,由敞開的大門進入炮台,向炮台內40到50名中國士兵射完他所帶的所有槍枝內的子彈。這些原躲在大炮周圍的士兵,快速地由另一門逃出,根本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當夜,英軍在陡峭的岸邊宿營,第二天,他們未發一槍就進入這個國家最富有的港口之一,整個城市已被盜匪劫掠一空(庫銀被放入挖空的原木中,巧妙地運出了城),“複仇女神號”的船長對此不無感歎:整個城市在猛烈的炮擊和軍隊的占領下,迅速變成了無政府狀態,完全喪失了法律和秩序,當地老百姓不得不向“殘暴且對他們進行炮擊,將他們的家園變成瓦礫的英軍”尋求保護。而顏伯濤和其後在整個戰爭中的其他中國官員一樣,在城樓上目睹了他的軍隊的慘敗,大哭之後逃出了廈門。
對於璞鼎查來言,占領廈門僅是虛招,他的真實目標是重占舟山,實際上,進攻廈門都不在巴麥尊的指示中。
此時管理舟山所屬的浙江省是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裕謙是蒙古貴族後裔,雖本人是文人,其祖上可是滿清著名武將。他是鐵杆主戰派,林則徐的好朋友,他也和林則徐一樣飽經曆練,由低級官員一直做到了總督;與林則徐一樣,他也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他對英國人極度仇恨,並極度厭惡任何膽敢對剿滅“英夷”提出異議的人;他將所有的失敗都歸咎於膽怯,從未認識到任何滿清的痼疾,他的治療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要所有負責官員堅強起來,擊敗“英夷”。他一直耿耿於懷的是去年舟山失守時,清軍僅戰死26人,餘下均逃之夭夭。他和林則徐一樣,認為英兵腿不能彎曲,倒地後不能站起因而不善陸戰,清軍可在陸地上戰勝對手。在他就任總督的前三天,2月27日,根據穿鼻草約,在義律的命令下,英軍主動撤離了舟山,裕謙則認為英軍是怕他因而逃匿。他處死了四名“漢奸”,將他們梟首示眾;他將病死後葬於舟山的英軍挖出後碎屍,然後拋入大海。在3月間,一艘運送給養的英國商船,不知英軍已撤離了舟山,因而停靠到舟山。裕謙將船長淩遲處死,並梟首置於桅杆之上。數月後,他俘虜了一名英國鴉片船長和他的印度船員,船長被剝下手臂和背部的皮後再被淩持處死,所剝下的皮被用來裝飾他的座騎;印度船員被梟首置於桅杆之上。
裕謙的海防隻是一段近五公裏的土牆,牆高約6米,厚20米,沿平緩的島南岸而建;土牆建好後,由5600名兵勇駐防,裕謙為此向道光誇口,說他將叫英軍有來無回。他深信英軍不能步戰,因此他將力量集中在島南部,而在占絕大部分島麵積的剩餘山地,僅部置了少數暸望哨。
在裕謙的報告中,第二次舟山之戰曆時6日,5000官兵血戰舟山,多次擊退英軍,並殺死英軍無數;僅僅由於英軍人數眾多,10000或20000人,甚至可能30000人,因而清軍最後失敗。而據英軍紀錄,在5天的偵查(試探性進攻,有零星的交火)後,共有7艘炮艦和4艘蒸汽艦的英艦隊開始在10月1日係統地炮擊舟山,之後,“複仇女神號”在蒸汽艦的炮火掩護下靠岸讓步兵從土牆後方登陸。英軍爬上山,與防守此處的清兵交火肉搏,奪下了山頂炮台,並由此向土牆後進攻。在海岸防禦被清除後,英軍在山上架設大炮炮擊定海,中國軍隊由北門潰散而出,下午2時,定海陷落,英軍死2人,傷27或28人;5000清軍中死亡數目不詳,但毫無疑問是非常之大。定海居民很快地重新接納了“老熟人”,三天後,集市重新開張,一切平靜地回返到英軍未撤離前的模樣。
在裕謙尚在痛定思痛之時,璞鼎查已開始向他入冬前的下一個目標,鎮海,進行攻擊。鎮海是裕謙親自防守的城市,是璞鼎查的目標——寧波的河口門戶。裕謙對鎮海幾乎未加設防,因為他認為鎮海的天然地理環境使其難以攻破:河床淺並覆蓋著淤泥,不利於吃水深的英艦;河岸兩側各有一炮台。裕謙所擔心的是他的將士們缺乏勇氣,在聽到英軍將要進攻鎮海時,他召集起他的部屬們起誓,但主要下屬,浙江提督餘步雲拒絕起誓,並要求與英軍講和。裕謙拒絕了餘步雲的提議,發誓與鎮海共存亡,並正告餘步雲,一旦城破而他棄守的話,他得獨自向皇帝交代。
防守鎮海的清軍還在掙紮著消除他們之間的異議時,英軍已開始按他們計劃好的戰鬥方案向鎮海進攻了。10月10日天一亮,2艘戰鬥艦、1艘護衛艦和3艘快船開到河口外,開始向河兩岸炮台進行炮擊,英艦遠在中方火力範圍之外,但它的炮火可輕易地打到清軍炮台。11時15分,英軍開始在這些炮火掩護下登陸,迅速攻占了座落於河兩岸山上俯視鎮海的炮台,至此,除了鎮海那近十米高的城牆外,沒有什麽東西可有效地阻擋英軍占領鎮海的了。
餘步雲受命率軍防守河北岸的炮台,他命令不許發炮,掛起了白旗投降,然後一溜煙地跑下了山,他的士兵隨後也逃下了山。裕謙在東門城牆上看到這一幕時,下令向逃跑的清軍開炮,逃跑的清軍則繞開鎮海向遠處逃走了。
與此同時,英軍司令、陸軍少將臥烏古帶著他所指揮的2000英軍,給予河南岸的5000守軍以外科手術般的殺戮:他將英軍分成三隊,左右兩隊在高起的地形掩護下前進,僅留中路英軍與清軍交鋒,當清軍被引誘到潛伏的英軍的射擊範圍後,兩側英軍突然開火,遭到襲擊的清軍起先是困惑,隨即陷入恐慌並開始逃跑,英軍三麵火力造成了清軍巨大傷亡,估計約1500人死亡,英軍最多死16人,並有數人受傷;下午2時,戰鬥結束。
裕謙在城牆上目睹了這一切,他走下城頭,遙向西北京城磕了幾個頭,便投水自殺了。但是他連自殺也做不好,池塘太淺,他被他的隨從輕易地撈了上來,救活後向西逃出了鎮海。在路上,他最終吞毒(可能是鴉片)自殺了。裕謙的死塑造了一個孔孟之道式的英雄,“寧死不屈”,但隨著他的死亡,清軍的抵抗也就不可避免地迅速崩潰了,他的部下促擁著他的屍體,並以此為借口,向寧波逃竄。路上兵民搶道相互踐踏,強盜趁機四處劫掠。
10月13日,英艦隊司令伯克(William Parker)率4艘汽船和4艘戰艦溯水25公裏而上至寧波,抵達時是下午2時。寧波已是完全不設防,全部清軍,包括餘步雲,均早已逃走。英艦在城牆邊停泊下錨,步兵衝上岸,下午3時,英軍占領了寧波。
隨著又一個城市的陷落,道光所能做的就是尋找替罪羊,10月18日當他得知鎮海失守時,他所想懲罰的是裕謙,但當裕謙自盡的消息報來後,他又將裕謙塑造成一個英雄,而餘步雲就成了懲罰對象,在1843年新年前夕將其斬首。
對失敗普遍的認知,仍是如無內部的背叛,清軍會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梁廷楠指責餘步雲率先逃跑,為所率軍隊樹立了一個壞榜樣,並且誹謗他人以卸責。魏源也認為餘步雲向皇帝謊報了裕謙率先逃跑,和英軍進攻寧波是為被裕謙所殺的白人複仇。僅管數以千計的死亡,道光仍然摸不清頭腦:不知英國人為何開戰,為商貿?為複仇?亦或兩者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