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介紹茱莉婭-勞薇爾的《鴉片戰爭》

(2018-10-15 07:46:17) 下一個

介紹茱莉婭-勞薇爾的《鴉片戰爭》

茱莉婭-勞薇爾( Julia Lovell),自起的中文名叫藍詩玲,是倫敦大學教授中國現代史的一位教授。2011年,她出版了《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一書, 書中她以詳盡的中英方史料,向讀者們呈現了戰爭起始的前因後果,分析了中英雙方各主要政治人物的立場、觀點及對戰爭的起始及終結所起的作用, 也對戰爭結局對中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隨著中國的開放,鴉片戰爭的研究也有所開放,不再是簡單的愛國的“禁煙”派英勇抗擊侵略和賣國的“投降”派出賣國家利益間的鬥爭,愛國士兵、將領及廣大的愛國民眾與英國侵略者間的殊死搏鬥,而是深入地研究雙方間在戰爭前後及期間的行為和言語、書信來往、奏折和聖旨,在更深的程度上分析戰爭的起源、過程和條約的簽訂,以其達到準確的反映曆史, 給後人以借鑒的目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應是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潰》一書,茱莉婭-勞薇爾在本書中對該著作有大量引用,並著重以英方的曆史資料,從另一角度來評述此戰爭。

此書已有中文版本,大陸譯者劉銳斌(該譯者為中央黨校教授)所翻譯的版本,將一些重要章節及篇段刪除了。茱莉婭-勞薇爾的觀點正確與否,應留給讀者自己去研判,我原想在不破壞原文整體的原則下,對其英文版本內容進行縮減、組織後,將該書所述的曆史,以中文簡單轉述給對鴉片戰爭有興趣的讀者,但在進行到約一半時,發現中文版本所沒有的章節,卻是該書的最為重要的部分,簡述方式恐有篡改嫌疑,我因而將該書從第16章之後,全文譯出。

此書直接引用了大量中方各階段的有關鴉片戰爭的書籍、報章等,因部分無法找到原文,翻譯時隻好由英文以間接引用方式譯出。

希望此文對原著或中譯本不會有任何版權衝突。

%%%%%%%%%%%%%%%%%%%%%%%%%%%%%%%%%%%%%%%%%%%%%%%%%%%%%%%

該書的引子以2010年11月9日,英首相戴維-卡梅倫所率的貿易代表團,在北京與中方的一個衝突作為起始:

是時,英方抵達人民大會堂參加中方為英方舉辦的招待會,由於時逢英國的榮軍日(Remembrance Day or Poppy Day),英方人員均在胸前別了一支罌粟花。一名中方接待人員,要求他們將罌粟花取下,聲稱罌粟花讓13億中國人回憶起1839年到1842年間的鴉片戰爭。此事在中國網上引起一些網民的強烈憤慨,一位網民在其博客中寫道:“如此高調地堅持佩戴罌粟花的英國首相在抽誰的臉?英國是如何侵略中國的?用鴉片!英國是怎樣才變得強大和富有的?通過賣鴉片!”此事同樣在西方引起關注,英國媒體盛讚卡梅倫拒絕中方的要求, 有如1793年和1816年英國使節拒向清朝皇帝磕頭。

在這一切的背後,僅管許多反應更加荒唐,但沒人鬧得清到底是中國政府裏的何人反對。中國網上主流媒體和報章平靜地討論英國人佩戴罌粟花的像征含意,並感憾中國沒有類似的記念。而英國方麵也頗為克製,《每日郵報》說“盡管(佩戴罌粟花)對英國人意義重大,但並不是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我深信我們中許多人嚴重地忽略了這段中國曆史在中國人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鴉片戰爭。。。不奇怪他們對此比較敏感。”

卡梅倫的罌粟花爭議事件隻是鴉片戰爭以來170年間的許多充滿敵意、誤解和曲解的事件中最近一件。自鴉片戰爭發生以來,中外政客、士兵、傳教士、作家和鴉片煙販們,不斷地為自身目的來重述並詮釋這一事件。在中國,它被塑造成西方對她的侵略的象征: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者以鴉片和暴力為工具對中國躪辱的鬥爭的開始。而對於西方國家如英國,則有著訴諸武力改變了這個中世紀的王國的思維和看法:在西方眼裏,一個傲慢及守舊的中國被炮艦外交拉到了近代社會。在戰爭中,過於勤勞的中國皇帝,欺下瞞上的中國官僚和務實的與英合作者之間的糾葛是非常有趣的,這也是該書所要講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