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在湘江戰役中到底蒙受了損失多大,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給出不同的數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維基百科
湘江戰役是第一次國共內戰中,雙方的一次戰役。
1934年11月下旬,蔣介石調集25個師沿湘江構築了對紅一方麵軍“長征”的第四道封鎖線。11月25日,紅一方麵軍分四個縱隊,從興安、全州之間渡過湘江,但後續部隊因輜重過多行動緩慢未及時通過[1]。國軍抓住良機發起猛烈進攻。
林彪統一指揮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4師參與了這場戰役,紅一軍團在腳山用陣地戰硬頂著國軍湘軍的進攻,損失6000人。一位黨史專家稱:“林彪、聶榮臻指揮的紅一軍團在湘江戰役中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不然,中共中央和軍委領導人就有可能被俘,中國革命也有可能在此失敗。”[2]
湘江戰役的結果使中央紅軍由10餘萬銳減為4萬餘人,董振堂、陳雲之紅五軍團損失過半,劉少奇、羅榮桓的紅八軍團和少共國際師於此役幾乎覆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度百科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誌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裏,紅軍總人數一是10萬人(維基),另一是8.6萬人(百度);而戰後總人數一是4萬人(維基),另一是3萬人(百度)。
在中國共產黨史上經常出現較大的出入並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原因一是當時無紀錄而當事人因年久記憶出現偏差,其二是由於中共的宣傳,許多事實被扭曲,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以訛傳訛了。
通過不同經曆人的瞳孔,我們所看到的曆史畫麵是不同的。在這裏,我引用吳法憲(紅一軍團三團,前衛部隊);李德(奧托。布萊恩,中央縱隊);邱會作(總供給部);莫文燁(紅八軍團,後衛部隊)的回憶,試圖分析一下湘江戰役。
李德在其所著的《中國紀事》中,有如下記載:
“根據我在1939年的筆記中記載的1934年紅軍總參謀部的統計數字(機關槍的數字隻是粗略的估計),中央紅軍在出發時的實有兵力是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其中五萬七千至六萬一千名戰士,有四萬一千至四萬二千支步槍和一千多挺輕重機關槍。戰鬥部隊編為五個軍團,第一軍團由第一、第二和第十五師組成,有一萬六千至一萬八千人,其中一萬四千至一萬五千名戰士,有九千至一萬支步槍和三百至三百五十挺機槍。第三軍團由第四、第五和第六師組成,有一萬五千人,其中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名戰士,有九千支步槍和大約三百挺機槍。除此之外,作為突擊部隊而承擔突圍主要任務的這兩個軍團,還擁有三十至四十門輕迫擊炮和大約三千枚我兵工廠製造的迫擊炮彈,並且各有兩門以上直接瞄準射擊的野戰炮和幾百發炮彈。第五軍團由第十三和第三十四師組成,有一萬一千至一萬二千人,其中一萬名戰士,有七千支步槍和一百五十至二百挺機槍。新編第八軍團由原來的獨立二十一師和二十三師組成,有一萬人,其中八千名戰士,有六千支步槍和大約一百挺機槍。最後是九軍團,由第三和第二十二師組成,有一萬一千至一萬二千人,其中九千至一萬名戰士,有七千支步槍和大約一百五十挺機槍。每個戰士發了一至二枚手榴彈,每支槍配有七十至一百發子彈。每挺機槍配有三百至四百發子彈,每挺重機槍配有五百至六百發子彈。
所有部隊,包括師指揮部,都擁有足夠的無線電設備、野戰電話和其他通信器材。兩支收容縱隊也是這樣,而且武器裝備也很充足,以便在必要時可以短期獨立活動,進行自衛。第一行動縱隊,或稱中央縱隊,包括中央委員會、政府、軍事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的成員。總參謀部下麵設有幾個直屬部隊,其中有一個通信營,一個主要負責修築道路和橋梁的工兵營和一個防空連。由軍事學院和三個軍事學校合編成的幹部團負責保衛工作,幹部團有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特務營,該營擁有六門輕迫擊炮、六挺重機槍、相應數量的輕機槍和步槍。這支縱隊總共有四、五千人,其中兩千名戰士,有一千五百支槍以及上麵列舉的武器。屬於第二縱隊即後勤縱隊的是軍隊的後勤部門,包括一個野戰醫院、各種機關及黨政幹部,就數量來說其主要部分是所謂預備師人員。這個師由新招募的挑夫組成,他們負責運送數百包宣傳品、銀元箱、兵工廠機器、其他工場設備、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在行軍途中,他們的負擔部分減少後,往往就要作為戰鬥人員編入部隊,以補充不可避免的減員。這個預備師的人員實際上是沒有武器的,因為他們帶在身邊的梭標、長矛和大刀也沒有多大的用處。這個縱隊由保衛部隊的一個混合團擔任掩護,總共有八、九千人,其中大約兩千名戰士,有一千五百支步槍和毛瑟槍,以及幾挺機槍。這個混合團的人數很不穩定,因為它是根據黨政軍的高級幹部對警衛人員和警衛部隊的需要而設置的。頁110 – 112”
“出於明顯的宣傳目的,紅軍號稱有十萬戰士,這個數字無疑是不準確的,差不多應該打個對折,因為長征參加者的總數大約隻有八萬人,另外,戰鬥部隊(不包括隨軍人員)和收容縱隊(包括警衛部隊和內勤部隊)的非戰鬥人員的比例,大約是三比一。十二個師的戰鬥力也不相等,第一、三、五和九軍團的七個主力師(第一、二、三、四、五、六和十三師)戰鬥力很強,而另外五個師(第十五、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和三十四師)則缺乏正規戰爭的經驗。。。頁113”
莫文燁在其回憶錄中有如下所說:
“1934年10月中旬,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利,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85000人,被迫離開中央蘇區,實行戰略大轉移,踏上向西突圍的征程。。。 頁114
8軍團是同年9月在興國集資圩由擴大來的新兵編成的。下轄21師、23師,共7000餘人。軍團長周昆、政治委員黃甦、政治部主任羅榮桓。。。 頁114”
吳法憲回憶錄中則說:
“湘江一戰,紅軍損失慘重。根據我看到的現有資料,紅一方麵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時,大約是八萬六千人。在長征開始後僅僅一個半月,人員就折損過半,其中以突破湘江防線時的損失最為嚴重。一軍團本身損失也很嚴重。長征開始時,我一師三團有二千八百人,過了湘江後就隻剩下一千四百人了。。。頁47”
吳法憲顯然是道聽途說了,因為他自己也說其隻是重述現在某些文章而已。將李德文中所有單位的最大數目相加,我們可以得到81000人。與莫文燁文章相比,李德的記錄應是較為準確。莫文中紅軍總數較李文多4000千,8軍團人數較李文少3000人,這7000數目必然使其他部隊人數增大到不平衡。
另根據邱會作回憶錄:
“通過(注:第二道)封鎖線的第二天晚上,除了總供給部的運輸部隊以外,其他的已接近潰散邊緣。。。
開會的人到了,周恩來示意我也列席,他說,從瑞金出發時近八千人的運輸部隊,現在不到三千人了,成建製的隻剩下總供給部這一千二百多人。我們過了這個封鎖線,前麵又是封鎖線,這樣下去,家當要全丟了,我們不能人財兩空。。。頁51”
這與李德記憶中的八、九千人的後勤部隊相符合。
與廣為流傳的版本所不一樣的是,紅軍似乎並非為“壇壇罐罐”所拖累,實際上是由於高強度的行軍、作戰,紅軍的巨大損失實際在突破湘江前就已開始了。
李德回憶說:
“中央紅軍兵分三路,通過贛州和會昌之間未被敵人占領的缺口,向江西的西南端進發,在信豐一帶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渡過了贛江的一條源流 ----桃江。這段戰線是由廣東第一軍第一師把守的,我們對他們的陣地以及我們的進軍路線和進攻方向都進行了極為詳細的偵察,幾個夜晚之內我們的部隊就到達了他們的前沿陣地。第一、三軍團使用了儲存的重武器,出其不意地突破了敵人陣地,擊潰了粵軍第一師,而自己在戰鬥中幾乎未受損失。這次戰鬥獲得了圓滿的勝利,就連毛澤東對此也不得不承認,盡管他感到不甚痛快。
隨後,三路大軍不停頓地向湘贛交界地區----我們必須突破的第二道封鎖線繼續進軍。根據我們對形勢的判斷,主力部隊向預計在我們前麵和左麵積極行動的粵軍和桂軍發動進攻,而用較弱的兵力掩護右翼向北挺進,估計在那裏國民黨中央軍很可能還沒有出動追擊。因此,中路軍由作為突擊部隊的第三軍團以及中央縱隊和後勤縱隊組成,並以第五軍團作為後衛;右路軍負責北翼的掩護,由第八軍團組成;最後是左路軍,它作為第二突擊部隊,同時作為掩護南翼的部隊,必須占領廣東邊界上設防的山隘口,抵禦住粵軍和以後的桂軍可能發動的進攻,由第一軍團組成,第九軍團作為它的後衛。
第三軍團從正麵順利地突破了第二道封鎖線。第一軍團在地形不明的大山裏,沒有地圖可循,被迫在羊腸小道上和狹長的深穀中行進,因而未能占領他們前麵設有堅固堡壘的隘口,側麵又受到粵軍趕來的部隊的威脅,而自己卻不能展開兵力對付他們。至此,第一軍團必須掉轉頭來暫時拐入中路軍的行軍路線,以便繞過自然障礙,避開敵人的側麵襲擊。這樣,就失掉了幾乎一個星期的時間。這段時間裏,兵力強大的粵軍和國民黨中央軍,開始在後麵緊緊追趕,使得第五、九軍團好幾天都陷入損失巨大的後衛戰鬥之中。。。頁118-119”
“我們以強行軍的速度前進,終於成功地在蔣介石大隊人馬到達之前,在剛剛測定的一段漢粵鐵路旁邊衝過了由較弱的湖南兵力把守的第三道封鎖線。向第四道即大家知道的湘江沿岸的最後一道封鎖線的進軍,盡管湘桂交界地區道路難行,以及後麵緊追不舍的粵軍不斷給我後衛部隊施加壓力,我們還是順利地完成了。同時我們通過無線電偵察得知,蔣介石三、四個師的兵力由周將軍指揮在我一側平行方向進行追擊,並力圖奪取位於廣西北部的縣城全縣(全州),同時打算渡過湘江,在這裏堵住我主力,乘我軍渡江之際消滅我們。
當我們先頭部隊到達縣城時,發現周已走在我們的前麵了。周的一個旅占領了縣城,將主力埋伏在離縣城不遠的地方。全縣四周的城牆又高又厚,就象中國內地大部分古城一樣。用我們的武器攻城看來是不大可能,至少要消耗很多的時間和付出很大的傷亡。在全縣的近郊進行決戰也幾乎不能成功,因為在這個地區兵力很難展開,而且此地居民主要是少數民族----瑤族和苗族。
因此我建議,從南麵繞過全縣,強渡湘江,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之後,立即向湘桂黔交界三角地帶前進,根據我們的情報,敵人在那裏沒有修築防禦工事。毛澤東粗暴地反對這個建議,他要求同周的軍隊進行一戰。洛甫和王稼祥支持他的意見。最後在軍事委員會中進行表決,表決結果票數相等。朱德、周恩來和博古同意我的建議,朱德作為會議主席,他的一票起了決定作用。。。頁120-122”
而邱會作的回憶則更有意思:
“我們要通過的贛粵湘交界的幾道封鎖線,縱深約有二百多華裏。從封鎖線前的幾十裏外就開始急行軍,要經過兩座高山走三百裏以上的曲折險峻山路和一條較大的河流,封鎖線兩側敵情相當嚴重,戰鬥部隊兩天急行軍即可通過封鎖線,而運輸部隊即使每天急行軍走八十裏以上,連續走四、五天也不一定能過得去,運輸部隊麵臨著一道『鬼門關』。
果然,運輸部隊第一天過封鎖線就發生了嚴重的掉隊,但還勉強可以行軍,第二天就潰不成軍了。抬運的東西幾乎一件沒留,機器、擔子丟棄在將近五十裏的沿途上,甚至裝銀洋的箱子也破碎散落在路邊,蘇維埃票子到處可見。。。一片狼藉。運輸員有的開了小差,有的就躺在路旁死活不肯走了。國家保衛局的人催促威脅,以槍口逼迫也沒有用。頁50 – 51.”
“在十一月底中央縱隊突破粵漢鐵路和強渡湘江的封鎖線中,運輸部隊再也沒嚴重掉過隊,擔運的東西保住了。 頁53.”
莫文燁的回憶也如是說:
“這支沒有經過戰火的鍛煉和嚴格訓練的隊伍,不僅戰鬥力較差,行軍也缺乏經驗。凡者部隊旅次行軍,約10公裏一小休,20公裏一大休,快到宿營地時,再加一把勁。而我軍團這些新兵,出發時一個勁的走,該休息時也不休息,最後沒有勁了,累極了,一頭躺倒在路旁便呼呼睡著了,怎麽喊也喊不醒。這樣,掉隊或開小差的人也漸漸多起來。。。 頁115”
“我軍團從古龍崗突圍開始,便在左翼跟隨紅三軍團與右翼的1軍團,9軍團擔任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行軍的任務。一天,敵機投擲炸彈之後,散下了一些傳單,傳單上叫囂:“共匪們,我們奉總司令的命令等你們好久了,請你們快來!來!來!來!來進我們安排好的天羅地網!”我知道這又是一場惡戰。11月28日,軍委突然電令我紅8軍團從湖南道縣附近插入廣西灌陽縣水車地區,與紅3軍團6師取得聯係。由於周渾元部緊跟在後麵追擊,故繞道返轉去,再從道縣前進。情況十分緊急,部隊已來不及動員,便出發了。連偵查員也沒有派,隻派一個尖兵排在前麵邊搜索邊前進。我們日夜兼程走了兩天兩夜,沒有吃,也沒有休息。那時,追我紅軍主力之敵與我8軍團隻隔10多公裏,正同時平行前進。因我們有戰鬥任務必須迅速擺脫敵人,故不管三七二十一,冒著敵機的轟炸和地麵敵人的襲擊,拚命前進。30日午夜,我軍團到達水車宿營,3軍團6師已奉命趕往湘江,而與我軍團不期而遇的是擔負後衛的5軍團第34師,於是,我軍團無形之中也成為全軍後衛之一。。。 頁115 -116.”
而吳法憲的回憶則較大不同:
“十二月一日,戰鬥更加激烈,紅一軍團全力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大約正午時分,主力部隊和中央縱隊終於渡過了湘江,但他們所帶的一些電台設備、發電機、醫療器械、印刷機等,通通都丟進了湘江,一些較重的槍、炮也都扔進了湘江。當時的湘江邊上,到處都是撕得粉碎的文件、書籍。銀元和鈔票也丟了一地。不過這樣一來,緇重隊伍減輕了負荷,部隊的機動能力增強了。”
吳法憲為譚政派到三團“協助”的,而三團陣地並不在渡口附近,他如何能看到中央縱隊的“慘狀”呢?
紅軍所蒙受的損失,由李德的記錄:
“然而這期間又過去了兩天寶貴的時間,出敵不意的時機也失去了。而且由於在此期間桂軍的大批人馬迅速趕來,向我們的左翼發起了進攻,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了。雖然第一、五軍團能夠擊退敵人的進攻,第三軍團也能夠突破封鎖線,但是,要負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特別是第五軍團遭受了很大的傷亡,它的第三十四師被截斷,無法與主力重新會合。這個師未能突破重圍回到江西,沒有別的辦法,隻好轉向湖南,在那裏進行地方性的遊擊戰爭,以後加入第二軍團。還有第八軍團(第二十一、二十三師)和第九軍團的二十二師減員也很嚴重,但主要不是打仗的結果,因為除了掩護戰和後衛戰以外,他們幾乎沒有參加大的戰鬥,而是逃跑和離散、掉隊和生病所致。警衛團,特別是後勤縱隊預備師的情況也是這樣。隨軍攜帶的大部分物資,已在突圍戰鬥的近兩個月中消耗殆盡,或者成了多餘的累贅。此外,為提高中路軍的靈活性,在越過湘贛邊界之後領導上決定,把一部笨重的機器和工場設備就地丟下,擺脫了沉重負擔的挑夫大部分也都留下了,有的留居在當地老百姓中間,有的成群地或單個地返回自己的家鄉。
損失最大的是按照周恩來的撤退計劃新編成的部隊,這些部隊主要由動員兵和自願兵組成,作戰經驗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作戰經驗。據總參謀部的粗略估計,他們在占領貴州東部縣城黎平時損失達到百分之五十,預備師的損失甚至達到實有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五。。。頁120-122”
“在一次行軍間隙中,總參謀部對部隊暫時的實有兵力進行了統計。在此基礎上,軍事委員會一致同意著手對部隊進行改編。決定解散第八軍團、第九軍團的二十二師和後勤縱隊的預備師,以這些部隊的指揮員和戰士來充實第一、三、五和第九軍團的各個師。中央紅軍這時由八個有戰鬥力的師組成,第一、三軍團各有三個師,第五、九軍團各有一個師。關於實有兵力的人數,據我的回憶,沒有提到,但戰鬥部隊肯定至少還有四萬五千人,這差不多相當中央紅軍最後在中央蘇區,也就是說在按照周恩來的撤退計劃組建獨立部隊和地方部隊之前的水平。一直到遵義,兵力人數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在貴州有少量的減員,但通過征集俘虜中和農民中的誌願兵而彌補上了。周恩來在遵義也說是四萬五千人,他肯定知道這個情況,因為他在總參謀部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頁123-124”
莫文燁的回憶:
“此時,敵人已追到江邊,我軍團未過江的部隊與敵人進行了幾次激烈的拚殺,損失很大,建製也被打亂,大部同誌過不了江。入夜,我們在山凹樹林處停下宿營。看著周圍的同誌,許多熟悉的麵孔不見了,我心裏感到非常沉重,雖然疲憊不堪,但總是睡不著,眼前浮現著那些倒在江裏,曾同甘共苦過的戰友。第二天早上整理隊伍,我軍團的21師幾乎全部損失,23師也嚴重減員,全軍團剩下不足兩千人。整個紅軍部隊在這次戰役中傷亡也十分嚴重,元氣大傷,還有相當多的同誌身體不支掉隊了。 。。頁118”
與上述回憶相回應的是國民黨的記錄:(反共勘亂 《國民革命戰史》 王多年主編。1982年。)
《第四卷》
“七月末,匪軍以其第三師、第三十四師在長汀、會昌一帶遲滯東、南兩路軍進展。主力從石城、寧都、古龍崗與興國一帶南移,作向西突圍準備。十月下旬,匪軍以一部向信豐東南之南路軍第二師與獨立第三師進攻,主力經南康、信豐間之賢女埠、新池江與青龍圩一帶碉堡尚未構築完成地區,向汝城方向突進。左地區餘指揮官即令第四十四師由南雄馳赴仁化追擊匪軍主力;令信豐附近各部隊堵擊。
十一月上旬,匪軍主力進至崇義、汝城一帶。南路軍陳總司令令第一、第二兩師及獨立第二旅,分由大庾、信豐向崇義方麵追擊,此時,西路軍已派部隊馳赴大汾、桂東、資興與郴縣一帶堵擊。北路軍第六路軍及第八縱隊,入湘追擊。。。頁109”
《第五卷》
“匪軍行動迅速,十一月三日進至汝城以東集龍圩、熱水圩一帶,突破防守汝城之第六十二師鍾旅防線。其第一、第三兩軍團經五裏墩向宜章突進。其第五、八、九各軍團經城口向樂昌突進。十二日越粵漢鐵路,經臨武向藍山突進。。。頁12-13”
“二十六日,匪以一部在鹹水與大石背附近與國軍第六十二師、第十六師及第十五軍激戰,掩護其主力在界首架設浮橋渡過灕水。曆時五日,匪軍全部渡河完畢,傷亡約三千餘人。。。頁14”
(注:十五軍 ——廖磊部;十六師 ——章亮基部;六十二師 ——陶廣部)
據所公布的各種資料,紅軍垮掉或蒙受巨大損失的各部隊為:
一軍團十五師(少共國際師);五軍團三十四師;八軍團(二十一、二十三師);九軍團二十二師;預備師。
以每師五千至六千人算,最多共大約損失三萬至三萬六千人。這與李德所述,在湘江戰役後,紅軍仍有約四萬五千戰鬥部隊,加上約五千的非戰鬥部隊,共有約五萬人較相符,而遠高於現在各種書籍所述三萬至四萬人。
國軍方麵是由湘軍、桂軍一部在紅軍前方及側翼堵擊,粵軍、桂軍另一部由後方追擊作戰。這些雜牌為保存實力不會硬拚,更何況現有資料證明粵軍有接受紅軍“買路錢”,桂軍為避免中央軍入桂而網開一麵的行為,因此紅軍對此兩軍的作戰不是非常激烈。與紅一軍團對陣的湘軍,攻擊略為凶猛,但也不會不考慮自身的損失。國民黨所記錄的紅軍“傷亡約三千餘人”應主要是在湘江以西、灕水以東的作戰損失,也就是一、三軍團的損失。國民黨軍曆來有誇大其戰績的習慣,在此就算不誇大,以五天的作戰規模,紅軍日均損失六百人,在局部,譬如一師第三團(黃永勝部),可能會比較大。
目前大陸所流行的各版本,似乎均有誇大損失的嫌疑,同時相應的是譴責“左傾冒險”及“右傾逃跑”路線的“壇壇罐罐的搬家”和“甬道似的前進”方法對紅軍的危害。但從邱會作及莫文燁的回憶,我們所看到的卻是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