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誌願軍其實是“支援軍”

(2014-05-09 09:06:33) 下一個

對於朝鮮戰爭或稱韓戰,中國政府原來的說法是南韓挑起,北朝鮮奮起反擊,由於美國的介入,並將戰火燒到鴨綠江,威脅到中國的安全,於是中國加入戰爭,是為“保家衛國”。在中韓建交後,中國開始默認戰爭是由北朝鮮挑起,但仍然強調中國是在安全受到威脅後而被迫介入。其中,以(自稱是)由商人轉成學者的沈建華的論點最為普遍:一是中國是受到威脅,二是蘇共及斯大林的慫恿。


此論點據說是根據大量的前蘇共解密文件而得出。但就其所列資料,以中、蘇兩方在韓戰爆發後,中國參戰前的來往電報為主,少量的為在韓戰爆發前後朝、蘇間的來往電報。僅憑這些來往電文,就認定中國不主動支持北朝鮮發動韓戰,應當是相當草率。


本人在《歲月艱難》- 吳法憲回憶錄出版後不久,就有幸拜讀,一些段落提到中國在韓戰前的準備工作,原本期待能有其他讀者將不同的觀點借此提出,不幸曆經六載,仍無人提及。與此同時,許多人仍為中國是否應該為“保家衛國”而參戰爭論不休,而不知中國實際上早已在戰前已準備入朝作戰,隻是由於美國的參戰,中國變得躊躕起來。現將吳法憲回憶錄的部分段落列出與大家探討。


××××××
一九五零年五月,我們接到通知,中央軍委決定把十三兵團團部機構調到鄭州,負責先期到達鄭州、開封、洛陽、漯河的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三軍的整訓,同時任命黃永勝為十三兵團司令員,我為政治委員,曾國華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準備要我們帶領這四個軍去參加抗美援朝。原十三兵團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李天佑則留在廣西不動。


接到命令之後,我工作重點立即就轉到了十三兵團這邊。但還是在廣西繼續呆了一個多月,因為在廣西還有一些未了的工作,確實一時脫不了身。當時,黃永勝也有事準備先到廣州,然後再從廣州到鄭州。最後是曾國華帶領十三兵團司令部、政治部等機構,先去了鄭州。等我把廣西的工作都交待完畢,時間已是七月初了。我走時,廣西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熱情地歡送了我。”
第459頁。


××××××
一到武漢,譚政就找我談話。他告訴我,我的工作可能有變化,可能不去抗美援朝,而改去空軍工作了,要我立刻去北京。
第459頁。

 

其後,作者寫到他本想將其父接到北京。由於時間緊迫,他不得不遵命先去北京,結果其父在其到京後數日後病故。而後作者寫到: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到達北京時是個清晨,正好是七月七日,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那一天。
第461頁


××××××
見到林彪,我先問候了他的身體。林彪對我說:“身體不好,這次病的比較嚴重。”然後他對我說:“你的工作有變動,不到十三兵團去了,要留在空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幹部部部長。原來的空軍政委肖華已調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總政主任羅榮桓要他去作助手,這樣空軍就沒有人負責政治工作了。劉亞樓希望把你調到空軍來,已經報告了軍委、毛主席,得到了批準,就這樣定下來吧!”我說:“我挨過國民黨空軍和日本空軍飛機無數次轟炸和掃射,非常希望能建設起一支我們自己的空軍隊伍,但是我對搞空軍一竅不通,要我來搞空軍不合適,我不懂技術,又沒有航空知識,搞不了。我還是願意去抗美援朝。”林彪說:“抗美援朝已經另外調鄧華和賴傳珠去了,你就不去了。黃永勝也不去了,已調任廣東軍區司令員。”看我沒吭聲,林彪又說:“到空軍,你還是搞你的政治工作,搞空軍,沒有黨的領導,沒有政治工作,還是不行的。另外,你還年輕,還可以學嘛!”
第461頁,第462頁

 

《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 - 北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根據作者所述,則我們普遍認為中國是被動的卷入朝鮮戰爭的說法就被推翻。因為按吳法憲的所述,十三兵團的重新組編就是為了入朝作戰!而且是遠在韓戰爆發之前,中國已開始準備參戰,因為韓戰爆發日為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而吳法憲在五月就已得到命令準備入朝。沈建華及許多“專家”在對中國是否參戰進行研究時所列舉的文件及一些當事人的回憶,實際上是中國在美國已參戰後,對是否繼續參戰的討論。因為早在韓戰爆發前,四野中的朝鮮族和朝鮮人已被派回北朝鮮!


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都記得,我們要”支援那些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為實現獨立、民主和自由的解放鬥爭。” 中國支持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就是證明。所以中國介入韓戰並不是“保家衛國”,也不是前蘇聯和斯大林慫恿,而是中國的主動行為。
由吳法憲所述,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解釋了圍繞入朝的中國軍隊的一些曆史疑團。


1. 十三兵團的所屬部隊組成:四野南下後在前鋒到達湖南後組成了四個兵團,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團,司令分別為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四野的四個主力軍四十、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軍,也就是原東野主力三縱、一縱、二縱和六縱,分別隸屬上述兵團。當湖南作戰結束後,十二兵團大部留在兩湖及江西地區,十四兵團部已調京轉為空軍司令部。餘下到兩個兵團部繼續南下和向西進。十五兵團在二野四兵團(陳賡、謝富治兵團)的配合下,南下廣東,十三兵團向廣西進軍。程子華在進軍廣西的路上調任山西省長,十三兵團司令則由原副司令兼四十五軍軍長的黃永勝代理。四十軍後加入十五兵團參與海南島作戰,五零年五月一日海南作戰結束。


由此看,吳法憲回憶錄所寫的應為其所接命令所述。也就是說中央軍委已下令調四十、四十三軍北上河南與三十八、三十九軍會合,組成新的十三兵團。當時,四十軍應尚未起程前往河南,而四十三軍應當是由於換防不及,無法北上,從而留在海南,再也沒有去朝鮮。


也就是因四十三軍無法如期北上,而在美國全麵介入韓戰後,形勢變為急迫從而由四十二軍接替四十三軍入朝作戰。當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後,北朝鮮軍隊已潰不成軍,為加強十三兵團的力量,又陸續調入原本要裁撤的五十軍並由華北調入六十六軍。


四十二軍原為四野五縱,是最後組編的野戰縱隊,原作戰能力較其他的幾個軍弱。但在其調返東北後,為東北唯一留下的原東野主力,極受高崗及東北局的重視,全力擴編。在入朝前,其人員已達七萬之眾,裝備亦不遜於其他四野主力。有一說其原要被裁撤, 應是誤傳;因不可能要裁撤的部隊會繼續擴編的。另外,放著收養的起義部隊五十軍不裁撤,而裁自己親生的四十二軍,於情於理均說不過去。


2. 十三兵團與十五兵團對換及領導配備:由於在四九年十二月中旬廣西作戰結束後十三兵團就沒有任何正規的作戰任務,同時兵團部兼廣西軍區,其人員配置已不適合作戰任務。而十五兵團剛結束海南作戰,其人員戰鬥狀態及配備較十三兵團部更為適合。因此時朝鮮戰爭已爆發,十三兵團須盡快入朝,故由十五兵團部替換十三兵團部。既然兵團部換掉,指揮員也就一並換,否則指揮員連司令部人員都不認識、不熟悉更糟糕。但鄧華、韓先楚並不熟悉三十八、三十九軍,指揮有困難,所以將洪學智調來任副司令。洪是原新四軍三師參謀長,為三十九軍、四十三軍的主要領導的老上級。而賴傳珠則是因病無法入朝。


3. “支援軍”還是“誌願軍”:由十三兵團的領導最初配備(先由由黃、吳率領,後由鄧、韓、洪率領)來看,十三兵團應當是準備作為 “支援軍”入朝的。十三兵團應會在朝方的領導下進行作戰,估計應主要用於後方及東、西海岸防禦,當然,亦會加入正麵作戰。黃永勝的軍事能力較鄧華強許多(這一點估計許多人不同意,實際上比較一下兩人的曆史就可知道,黃一直為軍事主官而鄧為政治官員時間較長。改編成八路軍後,黃一開始為685團團長,鄧為685團的政治部主任,黃在平型關之戰前被楊得誌取代,有說是由於鄧打小報告所致。),但黃為人傲慢,難以相處。以鄧取代黃,可見主官的軍事才能並不為任命的主要因素。在這裏需要說明一下,黃永勝在接替程子華當十三兵團代司令時,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均由十三兵團指揮,黃永勝躍過老資格的副司令李天佑和劉震,出任代司令,可見其能力為林彪所賞識。


4. 林彪對參戰的態度:既然中國在韓戰爆發前就準備參戰,林的態度應是積極的。如果林的態度後來有所變化,應是由於美國的參戰所致。林對美國的軍事實力的了解,應遠超於其他領導人。由吳法憲回憶錄來看,林當時病情還是很重,所以未入朝應當是病情不允許,指責林怕死及毛奪林兵權之說應是無稽之談。


5. 誌願軍領導的選擇和任命:在北朝鮮軍隊崩潰之後,中國軍隊入朝後已不可能由朝方來指揮了,但由原十三兵團的領導來指揮亦不妥,應此時與十三兵團對應的是在外為北朝鮮政府及在內為中國的中央政府,因而需要一個較高級別的官員來指揮。由於林彪生病無法入朝,彭德懷為唯一的適合人選。原因是在四野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原紅軍時代時的三軍團的人,而彭一直為三軍團長,所以指揮老部下,較為容易。其他與其同級別的人,像劉伯承、陳毅均無法相比。有說中央曾考慮粟裕,應無可能,可能有人提名粟裕,但很快就會被否決掉。因粟裕在紅軍和抗日時代的職務,均不比那些四野將領高,指揮起來將是困難重重。


金日成在中國的“支援軍”尚未集結完畢就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是因為北朝鮮有信心僅憑其自己的力量,統一朝鮮不成問題。事實上如果美國不參戰,金日成應會在兩、三個月內統一朝鮮。中、朝、蘇均未料到美國會參戰,因為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所發布的美國防禦圈中不包括南韓。十三兵團應該在五零年七、八月時已集中在東北,但為何未入朝不得而知。在中國軍隊沒有入朝的情況下,無論是雷英夫或其他什麽人預料到美軍會在仁川登陸,在我看來均無價值。金日成已將部隊全線壓上,力圖突破釜山防禦圈,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來防衛仁川。如果此時中國軍隊已入朝,也許能阻止美軍。


吳法憲的回憶是否錯的呢?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不會是編輯和排版錯誤。是否作者記錯或編造的呢?我個人以為,記錯的可能性較低。因作者在當時經曆了一個其生涯的主要提升、父親的病故、及由陸軍轉為空軍的主要生涯變化。其本人對其到京的時間也印象很深:“七七事變”的記念日。是否是作者瞎編呢?我不排除,但我認為可能性也是較低。因作者當時的任命、調動均是事實,文中提及“抗美援朝”時主要是在敘述其任命,調動的事時泄露出來,可信度較高。此外,作者亦沒有、也不可能在將來在“曝光”中國參戰之事上得到任何利益。


寫在朝鮮戰爭爆發62年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