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最難

像很多來自中國的職業女性,我們來到美國這個美麗自由的國家學習,工作,成家,相夫教子。我從一個全職注冊會計師轉型為一個全職母親。我享受我的天倫之樂,我也希望在此與跟多中國父母交流切磋我們的甜酸苦樂。
正文

“把球傳給她”-談輸和贏

(2014-04-30 06:23:25) 下一個
最近在讀Sean Covey的書"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很有啟發,尤其是昨晚讀的那一節《輸與贏》讓我決定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我們一直所受的教育中,大多都的教育是我們要“競爭”,“優勝劣汰”,好象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式的生存法則是天經地義的處世之道。在我贏還是你贏的選擇前,我們似乎不是我贏你輸就是我輸你贏。有沒有想想有另外兩種可能性:我贏你也贏,我輸你也輸?

周末的晚上你和你的好朋友想聚一下,我想去看電影,她想去餐館吃飯。可是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兩麵俱到。你們會做什麽樣的決定?有沒有想過有這個方案:外賣,租電影在家裏看!也就是我們兩個誰也沒得到完全是自己想要的,但我們又得到了我們都想要的:看電影、吃飯和在一起。不是嗎?

記得有一次周五晚上,我們全家決定第二去郊遊。可是CiCi答應了她的小朋友去她家玩。她也想和我們一起去郊遊,可是又不想放朋友的鴿子,她便想說服我們改到周日去郊遊,我們則都想說服她周日去她朋友家玩,因為周日我們有其他的事。我們就這麽僵持著,最後當然是CiCi寡不敵眾,很不情願地選擇了和我們一起去郊遊。我記得那天,雖然好像是我們贏了,可我心裏一直很不安。如果那天,我們都注重“你贏我贏”為目標,我們或許會給出一個更好的方案:還是周六去,但讓CiCi帶上她的朋友一起去!

如果我們能把生活看成是“一個應有盡有的自助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我們會發現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會找到一個“你贏我贏”的雙贏結局。

書中給出一個很好的“雙贏”例子。“我”是一個9年級的高中生,愛好打籃球,是學校最高級別的籃球隊的隊員。Pam是10年級的高中生,也是我們籃球隊的隊員。隨著“我”的球越打越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後,“我”發現Pam再也不給“我”傳球了,而“我”也不願意傳球給她。“我”心裏很難過,把這事告訴了爸爸。他聽了卻給了我這個建議:下次把球盡量傳給Pam。“我”當然無法接受爸爸的這個“餿主意”。在下一個重要的球賽時,“我”和Pam還是繼續互不補球,我們打得都很不到位,突然“我”聽到爸爸的叫聲“把球傳給她!” 我知道他是對的,很不情願地把球傳給了Pam。Pam很吃驚,但是後來她也會把球傳給“我”。我們越打越配合,最後贏得了整個球賽。

書中還提到一個“雙贏”的例子:我和我的姐姐每天要做兩件家務:溜狗和洗碗。我們都喜歡溜狗,都不喜歡洗碗。最後,我們決定我來洗碗,姐姐把碗搽幹淨,放好;然後我們一起去溜狗。

如果你在一個集體比賽後獲得了獎金,你是否會拿出一部分的獎金分給大家? 你被選為班長,你是否會把整個班的利益放在你自己的前麵,而不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你的好朋友被你很向往的大學錄取了,而你卻沒有,你是否會真心為好朋友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如果你是運動員,是否會真心為勝利的對方而喝彩?在和朋友合夥做生意時,你是否會公平地按達成的協議分配收入?

能夠擁有"雙贏”的姿態是很不容易。首先,你要內心足夠的強大。安全感是“雙贏”的基礎。然後,你要避免一對叫“競爭”和“比較”的孿生“腫瘤”。良性的競爭是自己與自己的競爭,“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的我更可愛?”如果競爭被作為是實現自我價值或者是讓自己覺得高人一等的手段,那種競爭是一種“腫瘤”。

“雙贏”是一種習慣,一種一開始很難養成的習慣。“雙贏”也是會傳染的。當你經常讓別人贏時,別人也會常常讓你贏。有時,不管怎樣,你就是無法達成“雙贏”的協議,那麽,不要把結局變成醜陋的“我贏你輸”或者卑賤的“我輸你贏”,你可以“走開" -- 不達成協議是最好的協議。

回家作業:
1) 寫下你生活中最容易和別人比較的地方:如著裝,外表,朋友或才能?

2) 如果朋友欠你的錢,不要害怕用友好的方式說:“你是否忘了上周借我的10塊錢?我現在正好需要用"。

3) 在下一次考試前,組織大家一起學習,分享你最好的主意。我保證你會考得更好。

4)想想你平時生活的態度,大多是“贏-輸”,“輸-贏”,"贏-贏”還是“輸-輸”?你的體會是什麽?

5)你身邊有沒有“贏-贏”的實際模範?他身上的什麽品質讓你欽佩?

6)在和戀人的交往中,你是否覺得是“贏-輸”狀態?如果是,想想怎樣可以把這種關係變成“贏-贏”?如果做不到,你就應該脫離這個戀愛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