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聯依靠美援打敗德軍?

(2023-08-03 19:53:09) 下一個

先開宗明義地說一句,美國軍援對蘇聯戰勝德軍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德軍於1941年6月22號(星期天)開始進攻蘇聯,即巴巴羅薩行動。美國政府於同年11月7日認為蘇聯符合美國租借法案,開始大規模軍援(之前已經有小規模軍援,但微不足道)。美國開始大規模軍援蘇軍時,進攻蘇聯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

蘇軍是依靠什麽戰勝德軍?當然是天時地利人和。

德軍的閃電戰初期很成功,利用它的裝甲兵團長驅直入,分割包圍,在開戰後幾個月內便抓了兩百五十萬蘇軍戰俘,占領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台風行動於1941年9月開始,十月初德軍到達莫斯科外圍。德軍的第二裝甲兵團很快包圍了部署在莫斯科西邊的蘇軍的第三軍和第十三軍。在莫斯科北麵,德軍的第三和第四裝甲兵團又對蘇軍第19軍,20軍,24軍和32軍進行分割包圍。結果是德軍又抓了50萬蘇軍戰俘。至此蘇軍戰俘累計已達三百餘萬。莫斯科守軍此時隻剩下9萬官兵和150輛坦克。德國政府對外國記者說攻占莫斯科無非是探囊取物而已。

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莫斯科十月開始下雨,雨後下雪,雪後又下雨。遍地泥漿,無路可走。德軍坦克的履帶窄,而俄軍的T-34坦克的履帶寬,在爛泥路上德軍坦克吃虧。等到11月道路堅硬時,斯大林和朱可夫早已經把駐守西伯利亞和蒙古的東部戰區11個軍30個師調到莫斯科,總兵力從9萬增加到50萬。此是天時助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關東軍知道駐守西伯利亞和蒙古的蘇軍東部戰區的部隊已經急如星火地奔赴歐洲前線。但是關東軍無力趁機進攻西伯利亞和蒙古,因為能打仗的關東軍都已經調到中國的抗日前線,東北隻剩下老弱病殘和沒有經驗的新兵。所以與其說蘇聯依靠美國軍援戰勝德軍,還不如說蘇聯依靠中國軍隊纏住日軍主力而得以戰勝德軍。如果蘇聯東部戰區11個軍30個師不能從西伯利亞脫身西去,斯大林根本沒有保衛莫斯科的兵力。

除了天時,還有地利。從柏林到莫斯科,一千九百公裏。這樣長的運輸線,供應兵力數百萬的機械化軍隊,自然是勉為其難。我們大家從現在進行時的俄烏戰爭中,知道用軍火換生命的道理。軍火供給少了,就得拿生命去填。於是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時損失很大。如德軍精銳第七裝甲師在開戰之初(1941年6月22號)有14400名官兵,504輛坦克和裝甲車和1866輛卡車。半年後隻剩下5197官兵,21輛坦克和裝甲車和200輛卡車。這樣的損失,顯然無法持續。

與德軍相比,蘇聯的運輸線很短。此時蘇聯已經在莫斯科以東建立了很多兵工廠和服裝廠,所以冬天來臨之際蘇軍有禦寒的冬衣而德軍沒有。

天時地利以外,當然還有人和。德軍抓了幾百萬蘇軍戰俘,當然不可能自己餓著肚子把食物給蘇軍戰俘,於是造成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坑害戰俘的罪行。蘇聯人民(包括烏克蘭人民)本來就有保家衛國的傳統,德軍的暴行更使得蘇聯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老百姓寧願自己挨餓,也要燒光搬不了的糧食,不能留給德軍。德軍原以為占領了烏克蘭,便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倉,結果大謬不然。

希特勒知道巴巴羅薩行動失敗後暴怒,於1941年12月撤了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Walther von Brauchitsch)的指揮權,親自指揮德軍進攻蘇聯。大凡禦駕親征的,十有九敗。所以我們中國老百姓最害怕聽到親自部署這類的話。希特勒聽說德軍飛機和坦克都缺油,於是揮軍向南,想搶奪高加索油田,但被一個半烏克蘭人[1]在斯大林格勒打得大敗,德軍由此一蹶不振。

希特勒在1945年看到大勢已去,本來是準備向盟軍投降的,但聽說先來的是蘇軍,於是倉促決定自殺。日本天皇也同樣害怕老毛子。本來在美國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天皇還是準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但一聽說蘇軍消滅了日本關東軍,正晝夜兼程向日本撲來,便立馬決定向美國無條件投降。

結語1:美國軍援對蘇聯最終戰勝德國很重要。沒有美國軍援,德軍肯定不會在蘇聯敗得那麽快,但終究還是會敗的。

結語2:獨裁國家打仗時往往有後勁。斯大林在軍隊的大清洗,殺掉了蘇軍中有經驗的軍官的大部,取而代之的是斯大林的親信,形成一個專為獨裁者服務的監管機構,於是蘇軍羸弱不堪。到了真槍實彈的戰場,斯大林的親信們或投降,或戰死,或被士兵黑槍打死。當一個專為獨裁者服務的監管機構在軍隊中消失之後,蘇軍的戰鬥力反而大大提高。官兵們覺得是為自己和心愛的姑娘打仗,不是為一小撮官僚監軍打仗。1941年末到1942年初蘇軍的冬季反攻,大都是小部隊各自為戰,相機而行,不跟德軍的機械化部隊硬碰硬。這些無數的小部隊隨風而來,隨風而去,無處不在而又遁跡無形,讓德軍進退失據,不知所措,敗退數百公裏。這和1812年俄羅斯戰勝拿破侖很相似。庫圖佐夫元帥除了組織了Borodino保衛戰外,幾乎啥都沒做。後來都是下麵各部隊打靈活機動的遊擊戰,反而打得法軍焦頭爛額,潰不成軍。鄧小平的改革也是一樣。給老百姓鬆綁,讓那些官僚暫時靠邊站,於是老百姓覺得努力是為自己,不是為某書記當護城河,於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隻可惜好景不長。

[1]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是安德烈·葉廖緬科將軍,烏克蘭人。他的政委是赫魯曉夫,其時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算半個烏克蘭人。斯大林讓他到部隊去做政委,算是監軍,和鄧小平做劉伯承的政委相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