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說謊成性的政府,偶爾也會說一句真話。一個通常講究實事求是的政府,偶爾也會拋出一個謊言。
韓戰是由誰發動的?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中國政府說是美李匪幫發動的,而美國政府則說是金日成發動的。如果我們不考究事實,光根據兩者撒謊的頻率來判斷,便有可能誤判。
金日成有計劃地大舉入侵南韓是事實。他不但把重兵布置在38線,而且還委派了占領南韓後的主政官員。因為1950年上半年美國不斷地有大船運軍火到南韓,所以金日成有開戰的迫切性,不能等到南韓軍隊武裝到牙齒的時候再開戰。但金日成之所以還沒有準備完畢就匆忙南侵(美國情報官說金日成收複南韓需要13-15個師,但6月25號集結在38線的隻有六個師),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杜魯門總統於1950年1 月5號間接向北京示好,表示國共之間是內戰,美國保持中立,不會幹涉中共解放台灣,除非亞洲其他地方有變。中共因此已經告訴斯大林將很快要解放台灣,而斯大林為了籠絡中共,也已經答應幫助中共解放台灣。讀者應該知道共產陣營除了蘇聯這根台柱子以外,還有兩根柱子,其一是南斯拉夫,其二就是中國。南斯拉夫的鐵托已經於1948 年和斯大林分道揚鑣,所以中共之於共產陣營極其重要。金日成害怕一旦海峽兩岸的戰爭打響,他的南侵計劃就不知會推遲到猴年馬月,所以急忙發動戰爭,打亂了中共解放台灣的計劃。
(有個重複多次的謊言,就是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不讓中共解放台灣。其實第七艦隊於1950年整個夏天都沒有在台灣海峽。美國情報人員於1950年6月說中共解放台灣一切準備都已就緒,渡海部隊十五萬六千大軍整裝待發,將在八月份台風季之前解放台灣,最可能的時間是7月15號。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3月29號就說台灣淪陷"probably...inevitable"【1】。其實美國政府於1949年8月發表的《中國白皮書》就已經把蔣家王朝說得一無是處,為美國政府開脫“失去中國(Loss of China)"的責任,即國民政府是扶不起的阿鬥,美國再幫助他最終也必然失敗。美國在台灣的總領事館於1950年5月底要求在台灣的美國人盡早離開台灣,因為共軍馬上就要攻擊台灣。紐約時報的軍事編輯說即使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也不能阻擋共軍解放台灣。其一是第七艦隊那時隻有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艦,八艘驅逐艦和其他一些駐守在日本的小艦船。所有兵推都顯示無法阻擋中共的渡海部隊。其二是蔣軍在台灣沒有民意。國民黨1949年來台灣時還受歡迎,一年之後已經大不如前。隻要有一小部分共軍登陸,當地政府就會被推翻。這一段是節外生枝,暫且按下不表。)
除了金日成有計劃大舉入侵南韓,李承晚也有計劃大舉入侵北韓。李承晚從來沒有隱瞞他要收複北韓的決心。但究竟是誰先入侵?
人們討論朝鮮戰爭時往往忽略了一些相關的事實。有兩本書很值得一讀。其一的作者是專門研究韓戰的美國曆史學家Bruce Cumings【2】,其二的作者是兩位澳洲曆史學家Stewart Lone和Gavan McCormack【3】。兩本書中有如下的記錄:
1)美國軍事顧問團的領導威廉·羅伯茨將軍( General William Roberts) 於1949年被派往南韓,幫助南韓建立美式的現代化軍隊。羅伯茨將軍在1950年六月中旬吹牛說經他組建的南韓軍隊其戰鬥力遠強於落後的北韓人民軍。南韓軍隊打北韓的人民軍,就如同打活靶子一樣。
羅伯茨將軍類似於今天的白左或文革中的四人幫。如果不動真刀真槍,嘴炮響處,攻無不克。羅伯茨沒想到幾天後,他的“活靶子”居然橫衝直撞,把他幫助組建的南韓軍打得丟盔棄甲。美軍司令部氣急敗壞,真巴不得把羅伯茨生吞活剝。隻是此人除了吹牛以外並無大錯,最後隻好於1950年9月將其退休。此人退休後依然嘴炮震天響,吹牛說他打北韓,易如反掌,如果北韓的40輛坦克從山路上一字型開來,他隻要一個反坦克排把前後兩輛坦克滅了,其它堵在中間的38輛坦克就都是活靶子,可以不慌不忙地像打靶一樣排頭打去。(我在國內鄉下勞動時見識過嘴炮專家,但在北美多年還沒有親曆過這樣吹牛皮的。)
2)李承晚幾乎每次講話都說要收複北韓。美國著名外交家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後為國務卿)於1950年6月18日訪問南韓時,李承晚念念不忘的就是提出要收複北韓的要求。美國軍事顧問團和美國政客也不斷在南韓和美國之間鼓吹以民主社會戰勝共產主義。
3)六月25日之前,南北雙方已經多次以對方為假想敵進行軍演。軍演導致南北雙方多次小規模衝突,但南韓入侵北韓的次數遠多於北韓入侵南韓的次數。
4) 美國外交官在開戰前的報告中說38線是真正的前線。南北雙方幾乎天天都有一師或數師的兵力在纏鬥。
但是上麵這些記錄,都不能說明究竟是哪一方先發動韓戰。當時人們的判斷,是雙方積怨已久,交戰與否,事在必然,但不知道戰爭將由誰以何種方式啟動。
北韓說金日成於1950年6月15-17日在海州市(Haeju)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並派了三位外交官到南韓協商和平,遭到南韓拒絕。此說屬實【4】,因為南韓認定北韓是非法政府,沒有談判的資格。南韓不但拒絕談判, 而且於1950年六月23日起連續兩天猛烈炮轟北韓的海州市,然後發動突然襲擊占領海州市和周邊地區。北韓於是自衛反擊,進攻南韓。
美國曆史學家Bruce Cumings刨根問底,發現南韓公眾信息辦公室(South Korean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果然於1950年六月25日淩晨發布了南韓軍占領了海州市的消息【2】,似乎印證了北韓的說法。韓戰爆發後,南韓改口說這則南韓軍占領了海州市的消息是錯發的。該消息源自於一位南韓軍官謊報軍情,誇大戰果。南韓政府後來又改口說南韓軍攻占海州並不是在北韓入侵南韓之前,而是在北韓入侵南韓之後,是南韓軍在反攻中占領海州。如果說“謊報軍情,誇大戰果”的說法還有幾分可信的話(交戰之初雙方都傾向於自吹自擂),“反攻北韓,攻占海州”就完全被曆史學家斷定為無稽之談,因為南韓沒有一個軍官或士兵出來說他在北韓入侵後立即組織了(或參與了)對北韓的反攻。後來南韓國防部於1969年出來避謠說南韓軍既沒有進攻海州,也沒有反攻海州。所謂南韓軍占領海州,確實是“謊報軍情,誇大戰果”【6】。本意是鼓舞南韓軍的鬥誌,不會兵敗如山倒。戰爭中射出幾枚嘴炮,不足為奇。
韓戰發動後第二天(1950年6月26日),聯合國開會討論韓戰。因為蘇聯代表馬利克不在,南斯拉夫在聯合國提出動議,讓北韓到聯合國對韓戰做出解釋,但動議因為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反對而沒有通過。同一天聯合國作出決定,對北韓采取軍事行動。次日蘇聯重提南斯拉夫的動議,但依然沒有通過【5】。不難想象,如果讓南北韓到聯合國辯論,恐怕北韓很容易占上風。
時過境遷,如今想區別the possible and the actual,恐怕已經沒有可能。
然而考究誰先出拳真的很重要嗎?
古往今來,雙方大打出手,必是積怨甚久。既然積怨甚久,遲早會有人打出第一拳。至於誰先打,已經不再重要。在積怨之初化解積怨,避免衝突升級,才是上策。
韓戰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終究爆發,而且持續三年,死傷無數,值得後人深思。
幾乎所有戰爭,都由輿論戰開始,彼此妖魔化,接著是以彼此作為假想敵的軍演,接著是擦槍走火,局部衝突,最後釀成大規模戰爭。如今中美之間,似乎也已經進入“擦槍走火”的階段,令人擔憂。
不是所有的輿論戰都會導致戰爭。曆史上不乏減薪滅火的智者,當然也不凡添薪加油的戰爭狂人。古巴導彈危機的處理,得益於減薪滅火的智者。而死傷無數的韓戰,則源於添薪加油的戰爭狂人。
美蘇對壘之時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並不是蘇聯首先向美國的後院部署導彈,而是因為美國在英國、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導彈,而且三國的導彈都是以莫斯科為目標。這三國中,土耳其和蘇聯接壤,所以美國的導彈就部署在蘇聯的邊境。蘇聯為了反製,才向古巴部署導彈。美蘇談判的條件,是蘇聯停止在古巴部署導彈,而美國撤掉在土耳其部署的導彈。雙方都履行了彼此的承諾,於是衝突化解。但美國的宣傳遠比蘇聯的宣傳有效,以至於整個世界都覺得是蘇聯害怕美國而無條件撤走古巴的導彈,所以美國政客們覺得很有麵子。其實老百姓並不在乎誰的政府有麵子,他們隻希望不用做炮灰。
在南北韓的對立中,美國軍事顧問團不斷地添薪加油。朝鮮戰爭的擴大化,則應歸罪於戰爭狂人麥克阿瑟。
如今麥克阿瑟的徒子徒孫眾多,其中很多是華人。他們認定了麥克阿瑟是他們的老祖宗,於是眾口一詞,說他們主子的武器天下無敵。誰要是惹惱了他們的主子,必定玉石俱焚。
其實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由社會製度或武器優劣所決定。拿破侖揮軍進攻俄羅斯時,沙皇Alexander 派了Balashëv將軍去談判。拿破侖問Balashëv莫斯科有多少個教堂,Balashëv回答說有兩百多個。拿破侖評論說這麽多教堂,說明莫斯科很落後,和先進的現代化的法國大軍交戰毫無勝算。Balashëv也挺善於唇槍舌劍,馬上說西班牙和俄羅斯一樣,也有很多教堂。西班牙當時是拿破侖心中的一處暗傷,因為”現代化“的法軍剛剛在”落後”的西班牙吃了敗仗。拿破侖於是岔開話題,問Balashëv那條路去莫斯科最好走。Balashëv說條條大路通莫斯科,其中一條經過Poltava(烏克蘭境內),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Charles XII)選擇的道路(查理十二的瑞典軍隊進擊俄羅斯帝國,在取得一連串勝利後於1709年7月8日在Poltava全軍覆沒)。這兩場戰事,都是政治製度落後的國家戰勝政治製度先進的國家(或裝備原始的軍隊戰勝現代化的軍隊)。拿破侖大軍在俄羅斯的慘敗,是第三個例子。土八路戰勝國軍,是第四個例子。阿富汗塔利班的勝利,是最新的例子。
簡而言之,不管你有多強大,都不要輕易言戰。
“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附注:1950年的台灣,確如蔣經國所描述,是“危急存亡之秋”。第一,老蔣和美國的情報顯示共軍已經在華南集結了五十萬大軍,其中渡海部隊至少有十五萬六千餘人。台灣其時雖然有40萬軍隊,但缺乏武器彈藥和兵工廠,所以練兵都不敢用真槍實彈,而且士兵大多是臨時從大陸擄掠過來的新兵,沒有作戰經驗。老蔣還覺得軍隊中有很多是共黨分子。隻怕共軍一到,國軍軍心渙散,調轉槍口者多。第二,台灣政府和軍隊的腐敗,觸目驚心。這也是美國斷絕了經濟和軍事援助的主要原因。老蔣雖然對部下的腐敗痛心疾首,但感到積重難返,無力回天。這樣的政府和軍隊,恐怕沒有戰鬥力。第三,國際形勢對台灣極為不利。老蔣向杜魯門總統和艾奇遜國務卿多次強調台灣對美國稱霸的重要性,請求他們能承諾保護台灣,但兩人均拒絕。甚至連老蔣要美國保證台灣在聯合國席位這一很基本的要求, 杜魯門和艾奇遜也同樣不肯答應。所以老蔣備嚐世態炎涼,在日記裏說美國已經背叛了我們,如今一切靠自己。但人算不如天算。正如珍珠港救了丘吉爾,韓戰救了蔣介石。
【1】Simmons, Robert R. “Some Myths about June 1950.” The China Quarterly, no. 54, 1973, pp. 354–61.
【2】Cumings, Bruce (2005).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SBN 978-0393327021; Cumings, Bruce (1981).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8976966124.
【3】Lone, Stewart; McCormack, Gavan (1993). Korea since 1850.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pp. 110–111.
【4】Weathersby, Kathryn (2002), "Should We Fear This?" Stalin and the Danger of War with America,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 39
【5】William Blum (2004). Killing Hope: US Military and CIA Interventions Since World War II. Zed Books Ltd. pp. 46–48.
【6】6. Hanguk Choniaeng-sa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 Vol. II (Seoul: War History Compilation Committee, 1969), pp. 87-94, and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