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渥太華散記(三):見證華人滄桑的老火車站

(2015-11-10 14:18:48) 下一個

沿著麗都運河往北,經過渥太華大學再走約一百多米,便可以看到一棟半老不老的建築。這就是渥太華的老火車站,曾經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一部分。太平洋鐵路橫貫加拿大東西。它造就了無數的百萬富翁,但也在加拿大華人的心裏,劃下了一道深深的也許永遠也不會真正愈合的傷痕。

說來話長。

1812年加拿大和美國經曆了兩年半的戰爭之後,美國兼並加拿大的努力暫時告一段落。其後美國南北矛盾加劇,終於導致曆時五年(1861-1865)的內戰。血與火的曆練,成就了林肯時期的強有力的內閣。文有老謀深算運籌帷幄的國務卿威廉·蘇厄德,武有久經沙場威震天下的大將軍尤利西斯·格蘭特。這樣的將相組合,自然使鄰國膽寒。

加拿大不幸便是這樣的一個鄰國。不幸中的大幸,是林肯於1865年遇刺後,美國總統由副總統安德魯·詹森接任。這安德魯·詹森是美國曆史上公認的最愚不可及的總統,再加上美國內戰之後,百廢待興,才給了加拿大一個喘息的時間。

但加拿大的國父們卻深知喘息的時間有限。加拿大那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隨時可以借口與英國的恩怨出兵加拿大。如果加拿大可以立國,美國便相對地出師無名。於是加拿大匆匆忙忙地於1867年7月1日立憲,由加拿大省(如今的安大略和魁北克)、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加拿大聯邦。

但立國雖然緩解了武裝衝突的危險,但蠶食和經濟侵略的危險還在。那時的美國領導人攤開北美的地圖,便會立刻注意到兩個重要缺陷。一是沒有一條貫穿美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這個缺陷,林肯在時就早已指出,並且決定要修建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隻是由於內戰而耽誤了。二是剛由國務卿威廉·蘇厄德從俄羅斯買來的阿拉斯加孤懸天外,與美國本土隔著不列顛哥倫比亞。為了彌補這兩個缺陷,美國政府決定沿著加拿大的邊界加速修建北太平洋鐵路。

美國人這一招,立馬令加拿大的國父們寢食難安。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取決於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取決於交通和能源。《智取威虎山》裏夾皮溝的老鄉都知道,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火車一開,吃穿都來。如果美國人的火車一響,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老百姓便黃金萬兩;如果美國人的火車一開,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老百姓便吃穿都來。那麽人心向背,自不必說。如果不列顛哥倫比亞落入美國的懷中,加拿大便失去了整個太平洋海岸,而美國則可以將阿拉斯加和本土連成一片。

於是加拿大的國父們在惶惶不安之中,情真意切地邀請不列顛哥倫比亞參加聯邦,並許諾要造一條橫貫加拿大東西的鐵路,直達溫哥華。

可是造鐵路需要的幾萬勞工,卻到哪裏去找?

於是我們華人的前輩們,便在巧舌如簧的人販子的欺騙下,魚貫而入大輪船的又髒又潮的底層,來到了大洋彼岸,在那落基山的高崖深穀之中,從事最辛苦最危險的工作,死傷無數。

有人說我們文革後成年的這一代人一輩子受了兩輩子的苦,可我們做華工的祖先們的一輩子,又何止是兩輩子的苦!

鐵路在華工的血淚之中向著天際延伸,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加拿大國會和政府的一係列排華法案,不讓華人在加拿大立足。鮮血和生命,並沒有換來最基本的權利和本該有的尊嚴。這一係列排華法案,經過幾代華人的抗爭,才在2006年換來了加拿大政府的半真半假的從牙縫裏擠出來的一聲道歉。

這樣的一聲道歉,如何能撫平那深深的傷痕?

可是舊傷痕上又添新傷痕。

2015年的加拿大大選,總理哈珀的嘴裏竟然蹦出一個新詞,老牌加拿大人(old stock Canadians)。誰是老牌加拿大人呢,是那些不把我們祖先當人的那些白人和他們的嫡係子孫麽?雖然哈珀百般辯解,但大多數加拿大人已經認定他是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

於是哈帕的保守黨大敗,哈珀也引咎辭去了保守黨黨魁的職務。

畢竟已經是2015年了。看看這天,看看這地,看看這麗都河水,怎能容得種族主義的雜音?

我忽然明白為什麽要保存古跡,因為古跡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忘記過去,就是背叛。

這老火車站,和那長長的一條鐵路。華工的血,華工的淚,還有那站在落基山之巔遙望祖國的有家難回的切膚之痛。

毋忘在莒。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渥太華,可繼續讀渥太華散記(四):勞裏埃城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