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立陶宛遊記(二):考納斯和不折不撓的立陶宛人

(2015-11-03 09:22:26) 下一個

考納斯(Kaunas)

彎彎曲曲的涅裏斯河(Neris),穿過都城維爾納斯(Vilnius),西行一百多公裏後匯入尼姆納斯河(Nemunas River,見下圖,通常翻譯為尼曼河)。兩河的交匯處,便是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考納斯。

立陶宛隻有三個大城市。海邊的克萊佩達最小,離海邊兩百多公裏的考納斯第二,離海邊三四百多公裏的首都維爾納斯最大。這樣的格局,並非偶然,乃是由天主教的暴力傳教所造成的。

十二世紀末,天主教開始向波羅的海東岸擴散。很多拉托維亞人開始信主,但立陶宛人大多是農民,隻信天地自然,包括森林和草蛇,卻不信這血淋淋的十字架和他們有什麽關係(立陶宛是歐洲最晚歸於基督教的國家)。到1198年,天主教派來了一位波特豪爾德主教(Bishop Berthold)和一批十字軍,開始向利沃尼亞人(包括立陶宛人和拉托維亞人)實施暴力傳教。其所作所為,與清朝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異曲同工。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利沃尼亞人奮起抗爭,結果是十字軍寡不敵眾,波特豪爾德主教被殺。教皇聞訊天顏大怒,立即下令鎮壓。阿爾伯特主教(Bishop Albert)率領五百德國十字軍,乘坐23艘大船,在裏加(現在的拉托維亞首都)登陸,招兵買馬,建造堡壘,創立利沃尼亞寶劍兄弟騎士團,向當地老百姓大開殺戒。那騎士團的成員,多是綠林好漢或江洋大盜,隻因教皇的一紙詔書,說隻要參加騎士團,為天主教而戰,前罪盡赦,於是紛紛接受招安。這些騎士們,殺起人來如砍瓜切菜一般,躬耕隴畝的老百姓如何抵敵得住。於是大家發一聲喊,四散奔逃。逃得三四百公裏的便到了相對安全的維爾納斯,逃得兩三百公裏的便聚集在考納斯。所以維爾納斯的立陶宛人最多而成為最大的城市,考納斯屈居第二,因為這地方還處在騎士團長途奔襲的陰影之下。

關於考納斯的最早的曆史紀錄,可以上溯至1360年天主教條頓騎士團的編年史。那時候天主教有三個著名的騎士團,其中之一便是條頓騎士團,全名是耶路撒冷德意誌弟兄聖母騎士團。利沃尼亞寶劍兄弟騎士團後來便成為條頓騎士團的一部分。這些騎士團除了參與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征外,便是拿著教皇的尚方寶劍到處攻擊異教盛行之地,以擴展天主教的國度。通常騎士團每攻下一個地方,三分之二歸教堂,三分之一歸騎士團。

(三個著名騎士團中的聖殿騎士團, Knights Templar,因《達芬奇密碼》而廣為人知。)

1360年,條頓騎士團來到涅裏斯河和尼姆納斯河的交匯處,發現不遠處有當地人民建造的一個堡壘,於是群起而攻之,將堡壘和民房燒毀後揚長而去。

數年後,騎士團發現在原來的堡壘舊址上,又立起了一個更高大的堡壘,而且由原來的木石結構變成了磚石結構(見圖。堡壘的上部是最近修複的。本是考納斯主要景點,可惜遊客僅我一人而已)。由此便開啟了騎士團和當地居民的連綿不斷的征戰。

亂世出英雄。到了1377年,這考納斯附近便興起了一位大英雄,名叫維陶塔斯(Vytautas,見下圖雕塑,在考納斯老城區)。其人不光武藝高強,而且深知統一戰線的重要,又有一位極賢淑的妻子幫他平衡關係,所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終於成為立陶宛大公爵。維陶塔斯先主動向條頓騎士團示好以穩定西方,繼而向東南發展,兼並了白俄羅斯,波蘭一部和烏克蘭的大部,直逼蒙古人帖木兒汗帝國的西部邊界。

正當維陶塔斯鷹視狼顧所向無敵之時,天上似乎又掉下個餡餅來。這個餡餅,便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的可汗脫脫迷失(Tokhtamysh)。脫脫迷失這名字,委實難聽,且帶點穿越的味道。如今常聽人說“一脫成名,二脫迷失,三脫沉淪”。所以演藝圈內,脫脫迷失者眾。卻不知這些人的老祖宗,竟是七八百年前的一條蒙古大漢。

此時明朝(1368-1644)早已建立,中原的元兵悉數被殲。成吉思汗的後人們便在東歐、西亞、南亞和中亞等地彼此爭戰。由於和當地文化宗教的交流,有的便皈依了東正教,但大多卻信了伊斯蘭教。

脫脫迷失便是成吉思汗的後人之一。曾經與人爭戰但屢戰屢敗,走投無路之時被帖木兒(Timur)收留栽培,終於成為金帳汗國的可汗。豈知脫脫迷失乃是“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羽翼已成,遂與恩人帖木兒交惡。帖木兒據說是鐵木真七世女係的駙馬,年輕時便東征西討,橫掃了西亞、南亞和中亞而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如今見脫脫迷失犯境,於是起兵反擊,脫脫迷失大敗,於是金帳汗國可汗的位子,便被帖木兒的朋友特木兒·忽都魯特(Temur Qutlugh)奪去。

脫脫迷失無奈,便攜殘兵投靠維陶塔斯,表示願意和維陶塔斯合力討伐帖木兒帝國和金帳汗國。維陶塔斯大喜。帖木兒帝國和金帳汗國信奉伊斯蘭教。討伐他們自然可以得到教皇的支持,何樂而不為呢?教皇博義九世(Pope Bonifacius IX)果然鼓勵他討伐信奉伊斯蘭教的金帳汗國,並指派條頓騎士團參與東征。

其時金帳汗國領土廣大,西至第聶伯河,南至黑海沿岸。1398年,維陶塔斯聯軍沿第聶伯河南下,一路所向披靡,直達克裏米亞,然後沿黑海南岸向東進軍,直達頓河河口。看到金帳汗國沒啥反應,於是決定大規模東征。

1399年8月12日,維陶塔斯和脫脫迷失的聯軍與金帳汗國大戰於烏克蘭東部的沃爾斯科拉河(Vorskla River)地區。戰場就在如今的波爾塔瓦(Poltava)北部。兩軍對壘,劍拔弩張。維陶塔斯知道蒙古鐵騎的厲害,早早就準備好了一個戰車陣。隻等蒙古鐵騎掩殺過來,便突然將戰車推出。待到蒙古軍人仰馬翻之際,就可出陣殺個痛快。卻不料金帳汗國的可汗特木兒·忽都魯特和他的大將也迪古俱是智勇雙全之人,早探得維陶塔斯的詭計。特木兒·忽都魯特親領一彪軍,與維陶塔斯和脫脫迷失的大軍稍一對陣,撥馬回頭便走。那維陶塔斯和脫脫迷失看到金帳汗國的可汗就在麵前,如何肯放他逃走?於是揮軍追擊。待到大軍把戰車陣遠遠地拋在後麵的時候,金帳汗國的大將也迪古(Edigu)卻不知從何處殺將過來,奪了戰車,擺開戰車陣斷了聯軍的後路。可憐聯軍許多王子公爵,被蒙古軍圍在核心,悉數遇難。條頓騎士團也有11名騎士陣亡。維陶塔斯自己知道陸路已斷,西逃已無可能,急中生智,竟然東行向敵人後方逃竄,遊水過了沃爾斯科拉河後才留得一命。據傳維陶塔斯在沃爾斯科拉河中掙紮,筋疲力盡,忽然想起家鄉的尼姆納斯河,渾身便有了力氣。於是心裏許願說,此番若能保住性命,必當在尼姆納斯河畔建造一個大教堂。下圖便是1400年開始建造的維陶塔斯大教堂,雖被尼姆納斯河的洪水淹過幾次,卻依然屹立不倒,如今是考納斯的一大景點。

波爾塔瓦是有名的古戰場。在俄羅斯和瑞典的大北方戰爭(The Great Northern War)中, 瑞士軍隊在其國王查理十二和元帥卡爾 古斯塔夫(Carl Gustav Rehnskiöld)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打得俄軍節節敗退。然而到了波爾塔瓦,卻一招不慎而全軍覆沒,元帥卡爾 古斯塔夫做了俘虜,於是瑞典帝國便不複存在。

1812年拿破侖東征莫斯科時,俄羅斯沙皇阿力山大一世(Alexander I of Russia)派巴拉薛夫將軍(General Balashev)求和。拿破侖問巴拉薛夫哪條路去莫斯科方便,巴拉薛夫回答說條條大路通莫斯科,但查理十二選擇了波爾塔瓦,暗喻莫斯科敞開大路迎接來賓,但她的敵人來了卻要寸步難行。拿破侖和查理十二一樣選擇做莫斯科的敵人,恐怕也要和查理十二一樣走向滅亡。但拿破侖不為所動,後來便兵敗如山倒(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這樣描述的。曆史是否確實如此卻難以驗證)。

維陶塔斯於1430年去世,其後立陶宛便日漸式微。1569年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為聯邦,1795年聯邦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大帝國徹底瓜分,波蘭和立陶宛在地圖上消失。考納斯老城區也分屬於普魯士和俄羅斯。

尼姆納斯河流經考納斯老城區。河上有一座橋(下圖),見證了立陶宛的亡國之痛。那時橋南屬於普魯士,沿用現行公曆(Gregorian calendar)。橋北屬俄羅斯,沿用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兩種年曆相差十三日(北岸的一月一日是橋南的一月十四日)。所以當時人戲稱該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因為從橋北走到橋南,十三天就過去了。1812年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大軍經此橋進擊俄羅斯,同年冬天又由此橋倉惶敗退。進入俄羅斯的67萬法國聯軍,隻有兩萬人回到法國。河對麵的俄羅斯帝國,唯餘萬裏焦土。

戰爭。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殘酷。但為什麽還有人為窮兵黷武的戰爭狂人們歌功頌德呢?

立陶宛人從未放棄複國的願望。俄羅斯統治時期,立陶宛人數次起義,結果當局不容許立陶宛人用自己的語言寫作。立陶宛語的出版物被沒收,印刷廠被關閉。學校隻教俄語。於是立陶宛人拒絕上學,實行家教。1917年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成立蘇維埃,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投降結束。趁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時機,立陶宛和波蘭宣布獨立。因波蘭強於立陶宛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納斯便硬生生地被波蘭奪去了。波蘭在強者麵前軟弱如待宰羔羊,而在比他弱的立陶宛麵前便惡如虎狼。由此可見強者和弱者之間,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或貪官和賤民之間,其實往往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立陶宛人失去了首都,隻好在考納斯成立臨時政府。下圖中便是臨時總統府。圖中的雕塑便是臨時政府三任總統中的其中一位。

蘇俄統治期間,大搞破舊立新,教會淪為倉庫。下圖便是建於十五世紀但不幸淪為倉庫的聖·喬治大教堂,正處於修複階段。由於立陶宛最近依附於西方,惹鬧了普京,俄羅斯不再從立陶宛進口農工產品,也不容許立陶宛從陸路經由俄羅斯出口到北歐,所以立陶宛經濟大受影響,修複教堂的資金便不能到位。修複工程便難以實施。

立陶宛有一名著名愛國詩人,也是天主教的牧師(後來當了考納斯神學院的院長),名叫邁羅尼斯(Maironis)。立陶宛人知道大凡要有革命的行動,必須先造革命的輿論。如果要獨立,便必定要為愛國誌士們樹碑立傳。所以立陶宛人極希望能給邁羅尼斯樹碑立傳。但邁羅尼斯是牧師,為牧師樹碑立傳在蘇俄當局統治下卻是萬難,於是立陶宛人便說邁羅尼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抗擊德軍的英雄(這也是事實)。邁羅尼斯在雕塑中(下圖,在考納斯老城區)彎起左手,把胸前的十字架和天主教牧師特有的衣領擋住,竟將蘇俄當局著實忽悠了一把。

如今立陶宛人終於站起來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果然是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但願未來的世界,既不會再有嗜血成性的野蠻民族,也不會再有橫行霸道的世界警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hiMaQi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叔和貓姐' 的評論 :

希望有個全世界都接受的法規,能使弱國在爭取自由的道路上不會那麽艱難。
麥叔和貓姐 回複 悄悄話 自由真的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戰鬥來的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