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拿大大選: 朗寧和NDP

(2015-10-11 19:57:12) 下一個

加拿大大選在即,九百九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一時間狼奔豕突,烽煙四起。三個主要政黨,各出奇兵,使出渾身解數,深入敵後,發動群眾,爭取民意,挖掘票源。

做了多年奴仆的選民們,忽然又產生自己是主人的幻覺,忙不迭地研究各個政黨的治國綱領,看看有沒有涉及收入支出的利害關係或限製民主自由的惡法劣律。比較來比較去,究竟該選誰?

在保守黨,自由黨和新民主黨之間,我對新民主黨情有獨鍾。九三年第一次參加選舉,便把選票投給了新民主黨。個中原因,不光是因為新民主黨是窮人黨,更是因為這個黨與我們中國人有極深的淵源。這淵源之初,可以追溯到一位叫朗寧Chester Ronning)的外交官和他的父母。

朗寧的父母是傳教士,兩人因神的呼招,心裏火熱,於一八九二年剛結婚便和朗寧的姐姐一起來到中國湖北樊城傳揚福音。但是在炮艦保護下的傳教活動,一開始便蒙上了厚重的陰影。

由於醫療條件不好,兩位年輕女士在數年中先後去世。朗寧的父親眼看著失去母愛的子女,耳聽著義和團“殺洋鬼子”的呐喊,霎時間亂了方寸。沒奈何,隻好帶著幾個孩子回到北美,定居在加拿大阿爾伯塔(Alberta)省。

朗寧的哥哥立誌要繼承他父親在中國傳教的事業,但不幸遭遇風暴,英年早逝。於是朗寧便義不容辭地於二十多歲來到他在中國的出生地辦學傳教。其時正是二十年代國共合作時期。很多中國青年,因著共產主義或三民主義的理想,舍棄榮華富貴,來到鄉下,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宣傳進步的文化,描繪民主的前景,其中有年輕的革命者,與朗寧惺惺相惜,成為至交。

可惜好景不長。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天下震蕩。朗寧的很多年輕的朋友們,便在那“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白色恐怖中,一個個慷慨成仁。朗寧義憤填膺,結果隻招來政府的敵意,隻好於一九二七年被迫回國。

(由此可見,早期的共產黨人真是有理想,有熱情,願意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而贏得中外人士尊敬的仁人誌士。據說杜聿明老懷疑郭汝瑰是共諜,常和密友說郭汝瑰身為國軍高級將領,竟然一不貪財,二不納妾。這樣的人,必定是共黨無疑。這從側麵反映了早期共產黨人的人品。)

朗寧回國之後,便積極參與組建加拿大的第一個農民組織(阿爾伯塔省農民聯合會)和其後的CCF黨。這CCF黨,便是新民主黨的前身。朗寧為了為窮人謀福利,多次參選,可惜雖然屢敗屢戰,但終究還是屢戰屢敗。須知資本主義社會的選舉,是要以金錢和大佬們做後盾的。當年葉利欽和久加諾夫競選,前者坐擁金山,有四個美國的競選顧問,在所有的報紙,電台,電視台上狂轟濫炸,而後者卻連在最便宜的報紙上登廣告的經費都沒有,所以大敗。朗寧當然也不能例外。但一個人如果麵對逆境,仍能挺身而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亮劍疆場,雖敗猶榮。

(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可參看許國璋英語第二冊中由Paul William Ryan化名Mike Quin發表的《The Golden Trumpets of Yap Yap》)

競選雖然不盡人意,但朗寧的人品和對世界文化的了解卻贏得了人民大眾的尊敬和政府的認同,被派往重慶任加拿大大使館一等秘書。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軍飲馬長江之時,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個西方國家,拒絕和蔣介石政府南遷,將大使館留在南京等待解放。朗寧等外交官目睹了國民黨官兵敗退時對南京人民的劫掠以及退兵後南京老百姓對南京舊政府和所有商鋪的劫掠。也看到解放軍入城後,紀律嚴明,秩序井然。一個充滿暴民的城市,似乎一夜間回歸文明。美英加三國的外交官們相視而笑,都向本國政府作了對共產黨的正麵報告。可惜當時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誤解實在太深,外交官們的努力最終功虧一簣,沒有能拉近中國和西方的距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加拿大據說是最早承認這一年輕共和國的西方國家。朗寧於是便成了眾望所歸的第一任加拿大駐中國大使。與周恩來在北京重逢,撫今追昔,分外親切。(附上總理接見朗寧的照片一張,兩人說中文,後麵的翻譯不知道該做啥。)

可惜又是好景不長。五零年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害得中國與聯合國軍大戰。加拿大是聯軍之一,在朝鮮也留下了六百多官兵的冤魂。開戰之後,原來已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斷交,加拿大也不例外。朗寧於五一年回到加拿大之後,終其一生,竭盡全力向西方世界宣傳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法政府。中國軍隊出兵朝鮮,乃是出於無奈,情有可原。朗寧雖然因這些努力備受攻擊,卻仍然不改初衷。真是一條好漢。

朗寧參與建立的CCF黨於六一年和另外一個組織合並為新民主黨。這個黨幾十年如一日,為窮人能當家作主而奔走呼號。這在物欲橫流的西方,尤其難能可貴。

我是於八六年在加拿大的一部紀錄片中聽說朗寧的名字。當時便想去拜訪他,但旋即了解到這位先生已於八四年去世。嗚呼!逝者已矣。生者能做的,便是將這張選票,投給由當代朗寧們所組成的新民主黨。雖然知道這張選票於事無補,但至少能讓候選人得到一點安慰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