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驢十八

破帽遮顏過鬧市,管他冬夏與春秋。
個人資料
FarewellDonkey1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炎帝的餘暉 (上)

(2018-04-13 08:44:27) 下一個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晉 陶淵明 《讀山海經十三首》之


炎黃子孫的,說起神農氏炎帝,都是一把一把的淚。炎帝一族,那是悲劇,一個接一個的悲劇。但是時間擦幹了,不,應該是晾幹了眼淚。永遠不會幹的,隻有口水。《新唐書》記載,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問臣下道:有學問的人談起各氏姓由來,都說是炎帝、黃帝後裔,難道上古沒有一般老百姓嗎?這真是個好問題。


好問題就是不好回答的問題。即使炎黃並稱,但誰讓炎帝當年戰敗了的。炎帝族本是很古老根基很深的氏族。當年的人口和地盤要比“居無定所”的黃帝族大多了。可據今天好事者統計,在漢族最大的一百二十姓中,號稱源於黃帝者八十又六,追溯到炎帝的隻有區區八姓。仿佛炎帝還堅強地活著,就是為了提醒人們一代一代地回味這些悲劇。待到了今天的良辰,尚能在塑像上比個高矮,已是近黃昏了。。。


 


各種曆史稱當年黃帝部族打敗了炎帝部族,兩家就“合源”了。這“合源”二字大有彈性。當年可沒有一個做總統一個做議長的位置好安排。也沒法想象或沒有必要把兩個部落的人混居。所以,打敗了,服了。就這樣了,隻能這樣了。搬家,贏的住好地方輸的住差地方。想不再打,就得送糧送物送女人。女人送習慣了就開始通婚。當姓和氏開始混用的時候,肯定已經進入父係社會了。實際上有墓葬證據表明在中原地區進入父係社會的時間很早(仰韶晚期),族外婚製度起源也很早。所以,為什麽黃帝係的姓多,除了炎帝部落是失敗者,受抑製外,我猜想,黃帝部族應是我們的祖父係,而炎帝部族其實是我們的外祖係。


炎帝家的男人,當年就該是舅舅們。在我們家提起舅舅的往事,怎一個慘字了得。從共工說起吧,打輸了,一頭撞在不周山上,天柱子都撞折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至於那腦袋,就甭提了。然後是蚩尤,腦袋和身子被砍開分成兩地埋葬,至今憤憤不平,每年總有幾日血氣破開墳墓,直衝霄漢。還有誇父,去追太陽,被烤得渴死,身體化為山脈,仍不忘把手杖變成一片桃林,留為後人庇福。最悲壯的要數刑天,小夥子血氣方剛。父祖們打敗了,他不服。去找黃帝單挑。爭戰中,頭顱被黃帝砍掉,黑暗驟然降臨。他卻屹立不倒,以乳為目,以臍為口。一手舉盾,一手揮斧,一直奮勇呐喊到今天。舅舅們威武!現在已經不再打仗了,你們安息吧。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究竟是舅公們都被打敗了,還是失敗者們都被歸到最大的失敗者炎帝家去了呢?我們這些勝利者的子孫講的故事大體也隻能是這樣了。但是,為什麽所有這些故事,雖然都是悲慘的結局,卻在哀傷之中透漏著英勇悲壯,讓我等又感覺舅公們個個都是真正的男子漢?原因恐怕是在勝利者家裏講故事的,卻是失敗者的女兒們。一代一代給孩子們講故事這件事,總有奶奶媽媽們的參與,這些失敗的英雄們,都是她們的親兄弟!


這還隻是一半,更加委婉淒涼的故事,來自炎帝的女兒們。炎帝的大女兒叫少女,她的情人到黃帝的昆侖山去服役,她也跟著去。據說一起服用水玉(水晶),在火中鍛煉身體,忽上忽下,忽隱忽現。最後化為輕煙登仙了。這真是一個故事?炎帝的二女兒季女,離家出走,來到南陽愕山。在桑樹上用樹枝作了一個巢,再不肯下來。炎帝心中悲傷無奈,在樹下放火想把她逼下來。結果季女也羽化了。以後一會兒變作白鵲,一會兒變回女人。三女兒瑤姬,剛到出嫁年齡,忽然投水死了,精魂成為了姑瑤山上的一株瑤草。據說瑤草結的果子,吃了能讓人增加魅力,其中又有多少情仇鬱結?她在做了巫山女神之後,放浪形骸。至今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神女應無恙?

炎帝最小的女兒叫女娃,就是有名的精衛。這孩子一次到東海去玩,遇上風浪淹死了。女娃的倔強的靈魂,化作白嘴紅足的精衛鳥。天天口銜小樹枝石子,扔進大海,誓要把害她的東海填平。掩卷長太息。這些奇怪又揪人心的故事,應該是我們的祖奶奶們,在夫家嚴苛的環境中,隱晦地講述出來。她們在為黃帝的子孫們講她們娘家姐妹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各異,卻隱隱貫穿著一縷主旋律。這旋律既幾分悠遠,又幾分熟悉。我總在猜想,是不是黃帝的到來,改變了婚居製度。原來炎帝部落是女婿上門的,現在黃帝部落是從夫居。女兒們離家的不適應。還是因為父親的戰敗,女兒被迫離開親人,去嫁給那些野蠻的,殺害她親兄弟的敵人,心中的悲愴?自焚,出走,投水,身從心不服。這若算是抗爭,那是怎樣的抗爭?這若是剛烈,又是何種剛烈?已經是最烈的酒,又如何經得住五千年的窖藏,直讓人長醉不願醒。


《山海經·北次三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於東海。


黃帝係的故事不一樣,大都是講兒孫帝王的。相比之下,我們更喜歡我們祖奶奶講的故事。因為我們是黃帝的子孫,黃帝的子孫,就是對炎帝家的姑娘感興趣麽。黃帝的女兒的故事倒也不是沒有。傳說中黃帝有個女兒叫女魃。據說這位潑辣的很,一肚子火。和蚩尤作戰時親自上陣了。戰後就得了失心瘋,到處遊蕩,走到哪裏,哪裏就赤地千裏。被叫做旱魃或魃魔。可以想象,當年蠻橫的小姑子,在家霸道,居然還上戰場去殺嫂子們的親兄弟。如此得罪了嫂子,兄弟們的子孫們會聽到什麽樣的故事?所以,這女魃不但長得奇醜,還是禿頭。至今每逢大旱,我們這些黃帝的孫子,就把她這位祖姑奶奶抬出來,暴曬幾天。有時還會鞭打一頓。親親的祖奶奶呀,我們給你出氣報仇了。唉!祖奶奶長歎,我們也歎。。。可難為死我們這些做孫子的啦!不過這就是作為源泉的曆史,生活中起作用的曆史,哪怕是口述的。

 
左邊是國家京劇院演出《鋸大缸》中旱魃的造型。右圖是綿陽市鹽亭縣傳統活動:耍水龍趕旱魃,滿山遍野地追,最後一定要把旱魃趕進河裏才算完。那條龍應該就是當年黃帝的應龍,女魃的戰友。

作為黃帝之前的領袖,“炎帝”這個稱呼比“黃帝”出現得還要晚。與黃帝同時出現的是神農氏,之後還有赤帝。但不清楚他們與炎帝的關係。等到《呂氏春秋》,這三者都同時出現在一本書中,有合一的趨勢。正史中(如《史記》)炎帝是作為黃帝的出場墊腳石的。但在《黃帝本紀》的第一段中,司馬遷於前後簡之間,忽而言神農氏,忽而稱炎帝,實在像得了健忘症。所以後人疑是劉歆為了捏合神農和炎帝兩個概念而蓄意篡改了。盡管如此,我們今天再讀到的《史記》,卻也沒有把這個稱呼統一起來。其實我們對過去的事情已經無能為力,永遠搞不清楚了。就像我在寫前一篇的時候,一會兒稱黃帝,一會兒說黃帝部族,一會兒又講黃帝時代。這都是在理論上理不順的時候,無奈作的一次次退讓。雖然也很投機,總比直接篡改要文字要克製一點。當然,發明了炎帝概念之後,我們一樣會逐步退到炎帝部族、炎帝時代,甚至第一代炎帝和末代炎帝等等避難所的。


根據儒家的傳統,這人類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所以年代愈久遠,仁德就愈盛。總的來說就是堯≥舜≥禹≥湯,而黃帝則蓋過堯舜禹湯加一塊兒。按古史辨一派的說法就是,正是需要把牛皮越吹越大,所以才不斷地往前(遠古)追溯編造。炎帝傳說出現得晚於黃帝,又是黃帝之前的帝王。照常理,炎帝的仁德,應該遠遠大於黃帝的才對。但這裏曆史居然出現了一個例外,炎帝非但沒能蓋過黃帝,卻被黃帝後來全麵覆蓋了。


炎帝本是神農氏,最大的功績就是教會人民播種五穀。但黃帝的仁德中頭一條就是“藝五種”,為了把這份功績歸於黃帝,反而把神農氏的五穀減成“二穀”了。神農氏嚐百草盡管流傳,醫神桂冠卻歸了黃帝。炎帝的兒子發明了鍾鼓等樂器,後來卻是黃帝之臣伶倫定五音十二律。最早治水的是炎帝之子共工,卻被黃帝曾孫禹全麵蓋過。等等。。。炎帝這場造神可以說不很成功。為什麽會這樣?是不是因為在認下黃帝作始祖的時候,司馬遷把炎帝這尊大神順帶做了墊腳石的緣故?隨著儒的一家獨尊,諸子百家的神就都衰微了。


曆史的講述有時很喜感。盡管黃帝受到全力追捧,在一些無形力量的努力下,黃帝本人卻不斷被弱化。與炎帝的德行都是親力親為相反,到後來黃帝自己仿佛什麽都不會幹。他引以為自豪的冕旒衣裳,是他老婆做的;兵法戰策,是九天玄女教的;音樂醫術,素女教的;就算他那無可動搖的赫赫戰績,也是他那潑婦女兒上陣幫他才打贏的。。。是誰在不顯山不顯水地傳播這些“謠言”,明褒暗貶我們的祖宗?看看這些內容,最可疑的就是炎帝的女兒們,就是曆代嫁到黃帝家的神農氏姑娘,在為自己的父兄鳴不平。同時,這些故事是不是可能在透露一種信息,就是的黃帝部落來到中原,相當於蠻族入侵。黃帝一族,雖然驍勇善戰,但當時在經濟文化上還相對粗鄙落後。需要不停地向被它征服的部落特別是炎帝部落學習的過程。

 
美麗的炎帝家的姑娘們,曾經是我們祖先的母親。奶奶的故事代代相傳。


到了後來,更離奇的事情出現了。一本時間和作者都不詳的書《國語》中稱: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爭又變成了親兄弟鬩於牆。若真是這樣,我們就知道炎帝是何時何地人氏了。可惜,這隻是一種常見的“弟兄曆史觀”。對這方麵有所研究的是台灣的王明珂。摘錄王文《誰是炎黃子孫》的一段:
漢代蜀人接受“蜀為黃帝之後”而成為華夏時,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曆史故事:人皇在中原稱帝,他的八個弟兄分別在周邊八方,蜀始祖便是人皇的弟兄之一。唐宋時,華夏稱湘西“五溪蠻”的祖先是盤瓠,但也記載當地父老的說法:巴國五個王子逃難到這兒,弟兄們各占一條溪穀繁衍後代。20世紀30 年代時,有人說雲南中緬邊界上的野人(今景頗族)是蚩尤子孫,但當地老人說了另一個曆史:“最早,野人、擺夷(今傣族)和漢人是三弟兄……”彝族也有人說,古代有三弟兄,老大是漢族始祖,老二是藏族始祖,老三是彝族始祖。四川鹽邊的苗族也說,伏羲兄妹成婚後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弟兄大哥為苗族祖先,二哥為漢族祖先,老三是彝族始祖。


文革期間無書可讀,就在圖書館翻各個省文革前出版的《民間故事》雜誌,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多是少數民族講的,諸兄弟中漢族一般都是老大,所以分(搶)到了最好的田。因為少數民族都是被漢族打敗趕到邊鄙之地的,希望能攀附與和平共處。但有時候漢族人被夷狄打疼了後也如此講述,像把匈奴鮮卑等說成是黃帝苗裔等。不僅中國這地方如此,比炎黃二兄弟更有國際影響的,還有閃、含、雅佛三兄弟。到今天他們還在熱烈地互相殺。“兄弟”原來都是“打”出來的。其實即便炎、黃真是兄弟,對我們定位炎帝並無多大幫助,畢竟我們連黃帝是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的人也沒能搞清楚。


不過我們對炎帝是哪兒的人,有更多的線索。因為炎帝繼承了神農氏的所有遺產,神農氏的早期傳說,要稍稍多於黃帝的。隻是由於炎帝代表了一個更早的時代,所以影像更模糊。《水經注》中出現的那條薑水,其實一直確定不下來究竟指渭水的那一條支流。炎帝是黃帝同父兄弟並被封於薑水的傳說,一般正史不采用。而後來眾多文字一致指向一個地方,烈山,列山,或厲山,同音異字,在今天的湖北省隨州市。既然什麽都定不下來,我們總得指定一個地方作為出發點:炎帝,祖籍湖北隨州,號厲山氏。


炎帝,當年真是從這湖北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嗎

年代實在是太久遠,據司馬遷也有三四千年的時間的相隔。炎帝似乎是在南方活動很久。但是,作為一個黃土文明的共祖之一,他一定是在中原有影響的。炎帝是起源於南方,然後北上中原;還是起源於北方,然後開發南方;或者他用一兩千年的時間走了個來回,到人類開始寫曆史的時候已經沒法搞清了。今天,單單是炎帝陵,我們知道的就有湖南酃縣,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河南商丘等地。這些,都可視作為炎帝活動和影響的蹤跡,卻一個也無法證實。既然炎帝繼承了神農氏的衣缽,就讓我們一路追蹤神農的腳印吧。

 
左邊是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右邊是陝西寶雞市的炎帝陵。


 
(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niersi 回複 悄悄話 http://bbs.wenxuecity.com/tv/1152060.html
哈~ 這個劇好像是在八卦蚩尤和那個蠻橫的小姑子
風清fq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arewellDonkey18' 的評論 : 我的勞務費估計你是付不起滴。:))不過,這帖子值得推薦給城內的眾網友,尤其是如我這般對中國古代史不太熟悉的網友。
FarewellDonkey1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清fq' 的評論 : 你簡直像是我花大價錢雇來捧場的,文案寫得比央視廣告部強一百倍。。。哈哈哈。
風清fq 回複 悄悄話 惟妙惟肖的闡述,太扣人心弦了。將綿長的遠古傳說及曆史濃縮於區區幾頁,嘻笑怒罵中又演繹出了一出出人間悲喜劇。將深奧的史記轉換成了布衣可懂的白話,真是妙不可言,一定得收藏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